作者:马学忠

李华英教授
2022年12月21日,知名学者、资深翻译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李华英先生逝世,我写了《追忆“敢为人先”的资深翻译家李华英先生》一文,以纪念我的恩师。
12月23日,《都市头条》总部快速编发此文。此文介绍了李华英先生的生平事迹,表达了笔者的缅怀之情,但是,事后不少人质疑我和李华英先生之间何来师生关系。
对此,我哑然失笑。

人民画报社工作期间的译稿
李华英先生长年居住生活在北京,而我至今蜗居在青藏高原的一个小县城,从未出省求学、工作、谋生过,所以,我俩之间根本没有太多时空交集的可能,更没有在先生膝下长年聆听教诲的机会。
我之所以称已故李华英先生为恩师,当然不是我在他门下拜师求学过,而是在我眼里他实在是我写作、人脉和做人等方面的良师。
我生在西北农村,初中毕业考入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后也就相当于高中水平,为了不误人弟子,这才硬着头皮借读《中学生作文》之类的书刊,所以,每每给初一学生上作文课,真不知从何教起,至今思来,惭愧至极。但就是这份惭愧羞涩,让我钟爱起写作来,而始终入不了门,悟不出其中道理的愁苦,更是一言难尽,常常为一篇文章如何开头、如何收尾苦恼不止,甚至几度欲搁笔就此作结。
人生幸遇李华英先生,真是我的福气。2010年在兰州市黄河北岸的一个大会议室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聆听了先生的演讲。

2021年3月,收到已故李华英先生的女儿李荣欣赠送的其父文集《含英咀华》。从此,以先生的作品为榜样,揣摩写作之道,写作中一遇疑难,便翻阅《含英咀华》,照猫画虎一番后,每每效果显著。通读《含英咀华》,先生做人做事的浩然正气,不知不觉间熏陶着我,激励着我。
唐韩愈在《师说》中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如此说来,难道已故李华英先生不是我的老师吗?难道老师非要局限在课堂上的才算吗?难道学生非要在其门下求学不可吗?
我的恩师除了已故李华英先生外,还有古今中外的著名作家、诗人、画家、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和农民、工人等,因为只要我阅读了他们的伟大作品,或者只要我吸收了他们的先进理念,只要我借鉴了他们豁达乐观的处世态度,我就是他们的学生,他们就是我的恩师。

1994年,李华英教授以中国新闻代表团团长的身份与科威特新闻部次长法伊撒莱亲切交谈
从他们学高品、访正道、求精粹。
唐韩愈在《师说》中还说:“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所以,师从古今中外的各类优秀人物,把古今中外的各类优秀人物作为我们的恩师,是当下我们最需要的认知,最正确的态度。
2023年3月15日星期三

作者简介:马学忠,网名,西海天马,青海省海东市人,法律研究生。曾任教师,情钟于史学,文学,哲学,国学,现为自由作家,善长诗歌,散文创作。
编辑:刘建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