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风采】
吴仰生,笔名仰生,昵称:俯仰生涯。安徽省作协会员,曾为下乡知青、工人、中学和大学教师。爱好文学,笔耕不辍,已有350多万字的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发表与出版。其中,中篇小说《亡魂》和长篇小说《爱的家教》颇受好评;曾获“小天使"铜像儿童文学奖、"阿英”文学奖等十多种奖项。
【长篇国学之文学札记】
文山艺海撷拾
(系列四十九)
话说《三言二拍》
《三言二拍》的来龙去“濛"
冯梦龙创作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以及凌濛初创作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 筒称为“三言”、“二拍”, 这五部短篇小说集, 手法相近且统一, 皆由小故事引出短篇, 且配以诗词为赞, 可读性强,, 题材新颖, 引人入胜, 自成一家, 是我国古代流传颇广的短篇小说集。
“三言”是指明代冯梦龙所编纂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规模宏大的白话短篇小说总集,也是白话短篇小说发展历程上由民间艺人的口头艺术转为文人作家的案头文学的第一座丰碑。
《三言二拍》中的“二拍”, 是指凌濛初所编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是作者根据野史笔记、文言小说和当时的社会传闻创作的。
《三言二拍》, 主体反映了市民生活中追求财富和享乐的社会风气,同时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人们渴望爱情和平等自由主义的思想。“三言二拍”总计四百多万字,收录故事尽200篇。
《三言二拍》是警醒世人的明代通俗小说。三言的编者是冯梦龙(1574~1646年),字犹龙,号姑苏词奴、龙子犹、墨憨斋主人,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崇祯三年(1630年)被推举为贡土,后来逐渐升迁为福建寿宁知县。明朝灭亡时,相传他殉节而死。
他以明末通俗文坛第一人而著称于世。
三言中有的是他自己的创作,有的是改写而成。
二拍的编者是凌濛初(1580~1644年),字玄房,号初成,亦称为空观主人,浙江乌成人,历任上海县尉,代理知县等职,最后升任为征川通判。
据传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军逼近时,他吐血而亡,他也是明朝通俗文坛的创作大家。
三言二拍作品的艺术性典型
一、将平凡的故事写得曲折多变
1、常常采用误会巧合的手法。
2、为了使故事情节巧妙多变,作者运用一些“小道具”贯穿始终,使整个故事既结构完整,又波澜迭起。如《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的珍珠衫。
3、悲剧性和喜剧性的情节相互穿插,创造出一种“奇趣”。
二、体式和语言的变化
冯梦龙在加工、编写及创作“三言”的过程中,实际上已经突破了说话人的话本模式,而重塑了一种专供普通人案头阅读的、白话短篇小说的文体。语言通俗贴切。
“三言”、“二拍”是指明代五本著名传奇小说集的合称,2015年1月中国画报出版社再次出版了此集,包括冯梦龙创作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以及凌濛初创作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以一回一个世俗小故事成就了中国古典短篇白话小说的巅峰之作。
三言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规模宏大的白话短篇小说总集,也是白话短篇小说发展历程上由民间艺人的口头艺术转为文人作家的案头文学的第一座丰碑。这些作品题材广泛,内容复杂,从各个角度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生活面貌和思想感情。
两拍是作者根据野史笔记、文言小说和当时的社会传闻创作的,主体反映了市民生活中追求财富和享乐的社会风气,同时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人们渴望爱情和平的自由主义思想。
“三言二拍”总计四百多万字,收录故事尽200篇。《三言二拍》从中选取71篇流传最广、最具代表性和可读性的故事,可以帮助读者去粗取精、一管窥豹。
走近大文豪冯梦龙
冯梦龙是明朝末年的大文豪,也是明朝著名的戏曲家、思想家。 他创作的《三言》是历史上白话短片小说的经典代表。
后人除了对冯梦龙的这部作品有所耳闻外,对冯梦龙此人的经历知之甚少。一代大文豪的人生经历其实和他的作品一样精彩。
尤其是冯梦龙早年,流连于青楼烟花之地,也保留了很多风流韵事。当然冯梦龙并非像世俗浪荡公子那样尽性地玩亵生活, 而是喜欢艺妓的诗书琴画。
一、明朝文豪冯梦龙
冯梦龙的出身还是很不错的,他出身书香门第,一般来说出身书香门第家庭的孩子,在儿童时期都会受到很好的文化熏陶。
冯梦龙就是这样,从小接受到很好的文化教育。尤其是对古代的经史子集,颇有研究。虽然冯梦龙自身很有文采也很有学问。但在科举考试的路上,冯梦龙却屡屡碰壁。这又是一个不善于考试的才子。怀才不遇这件事着实是令人郁闷的。
明明自己饱读诗书,腹有文章,就是考不了高分。这一点确实挺气人的,冯梦龙自己也很郁闷,他把这种郁闷释放在创作小说中,也释放在青楼烟花之地。
冯梦龙是一位很高产的作家,除了著名的《三言》,他留下的作品还有《中兴伟略》、《三遂平妖传》、《广笑府》等多部流传颇广的作品。
作家为人们了解明朝的文化打开了另一扇门。
冯梦龙到了崇祯七年,自己都六十一岁了,才做上了官,做的官也不大,是知县这种七品芝麻官。
这个年纪放到现在都该退休了,冯梦龙才刚刚找到工作,和姜子牙有一拼。只不过他没有姜子牙工作时间久。
冯梦龙做了四年知县,就退休了。一方面是由于年纪大了,另一方面当时社会动荡。清军南下,明朝已经危在旦夕。
冯梦龙很爱自己的国家明朝,面对强大的清朝,冯梦龙虽然已经年过古稀,依然站起来反清复明,当然这无异于螳臂当车。
历史已经选择了清朝,明朝的气数已尽,冯梦龙的努力是徒劳的,最终他也只能在忧伤和气愤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二、追求青楼名媛侯慧卿无果
自古戏子无情。
冯梦龙年轻的时候,由于参加科举考试屡屡考不中,自己心情也很郁闷,所以他经常去烟花柳巷之地去排解自己的苦闷。
这种苦闷是文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当时冯梦龙结识的青楼名媛有十几位,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日后的文学作品中都有体现。
其中最让冯梦龙动情的女子是一位叫做侯慧卿的青楼名媛。当时明朝的青楼名媛,不像人们想象的那种低层次的趣味。
那时候的青楼名媛都是都是要有一定才艺才的。有点类似于现在的明星,只不多没有现在明星赚钱赚得多。
这位侯慧卿便是这样,很多文人雅士,都很喜欢她,她本身也多才多艺,吹拉弹唱无所不会。虽然很有名气,但侯慧卿的人身是不自由的。当时青楼中很多有才气的女子,其实并不是一开始就沉沦在烟花之地。
她们大多迫于无奈,有很多是名门望族,最后家道中落,被迫卖到烟花柳巷。侯慧卿的身世,史书中已经找不到记载。
如果不是冯梦龙对她一片痴情,苦苦追求,她也会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冯梦龙遇到侯慧卿之后,便一见钟情。
侯慧卿乃是风尘女子,对冯梦龙这样的清纯书生,自然是拿捏得死死地。冯梦龙整个人的心思都被侯慧卿勾住了。
冯梦龙认为自己和侯慧卿情投意合,是自己的红颜知己。一心盼望着能够与侯慧卿厮守终生。但冯梦龙不得不面临一个现实问题。那就是他要想和侯慧卿结婚相伴一生,必须要给侯慧卿赎身。侯慧卿作为一代名媛,赎身的价格自然不菲。
而冯梦龙的家庭虽然是书香门第,可并不富裕,根本拿不出那么多钱为侯慧卿赎身。所以冯梦龙只能干着急。
随后的结局对于冯梦龙来说当然是十分悲惨的。冯梦龙眼睁睁的看着自己心爱的侯慧卿,被一位有钱的商人给买走了。
这件事对于冯梦龙的打击是很大的,冯梦龙和失恋的年轻人一样,内心痛苦无比,这种痛苦是撕心裂肺的,有过失恋经历的人应该能够理解冯梦龙当时心中的痛。
冯梦龙为此大病一场。从此便心灰意冷了,没有再去青楼。而是宅在家中,一心创作自己的作品《三言》。
所以说很多伟大的文学作品,作者都是在现实生活中,很不如意,心中的惆怅和悲愤无处发泄,才会创造出传世之作。
三、苦心创作《三言二拍》
好的作品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光彩。
所谓的《三言二拍》,其实是一部小说合集,一共是由五本书构成的。三言分别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二拍分别是:《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
这五本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很高,是历史上古典白话小说的巅峰之作。冯梦龙的这部作品,能够带你从各个角度了解当时社会的风貌。
尤其是当时人们的思想和情感,还是当时社会人们普遍的观念。由于冯梦龙追求青楼名媛侯慧卿无果,导致冯梦龙把自己的爱情观表现在这部作品中。
里边大篇幅爱情故事写的都很凄美。比如著名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蒋兴哥重会珍珠衫》等,都是人们家喻户晓的爱情故事。
冯梦龙最终把自己的心血都倾注到这几部作品当中,流传至今,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当然冯梦龙的这段爱情经历也是值得人们回味的。
总之,明朝一代大文豪冯梦龙,年轻时追求青楼名媛侯慧卿无果,在抑郁中,苦心创作《三言二拍》,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作品。
三言二拍的历史与文学意义
在明代中后期,通俗小说的创作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其中冯梦龙的“三言”就是它们的杰出代表。从表面上看,“三言”主要是对宋元话本,明代拟话本进行编辑,但实际上,冯梦龙在对其进行编辑的同时,进行了一定的修订。
编辑与修订便是冯梦龙的文本重构。从“三言”中我们可以看出冯梦龙的思想极为复杂,但是,我们仍可以从中分辨出其思想的总体结构形式,这便是:以近古新兴的渲染自然人性的主情人文思想去解构传统文化思想的同时,又以吸纳了释道的儒家思想为主导去兼容和消化主情思潮。
“三言”即是冯梦龙那种思想形式下的独具特色的小说艺术形式,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儒雅与世俗互摄互涵的中和审美形式。这具体体现在"三言"的审美情感形式,叙事结构模式等诸方面。
这五部《三言二拍》古代白话小说集,兼有民间推理悬疑故事的味儿,其功力与可读性不比后几百年的福尔摩斯差。
由于“三言”和“二拍”小说内容年代相近,内容形式类似,故后人常将其合并,称为“三言二拍”。三言:每集四十篇,共120篇。辑录了宋元明以来的文言笔记、传奇小说、戏曲、历史故事、乃至社会传闻再创作而成。这些作品题材广泛、内容复杂,从各个角度不同程度的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生活面貌和思想感情。二拍:每集40卷,共80卷。作者根据野史笔记、闻言小说和当时的社会传闻创作的,主题反映了市民生活中追求财富和享乐的社会风气,同时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人们渴望爱情和平等的自由主义思想。
其目录: 《三言二拍1》
第一卷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第二卷庄子休鼓盆成大道。
第三卷王安石三难苏学士。
第四卷拗相公饮恨半山堂。
第五卷吕大郎还金完骨肉。
第六卷俞仲举题诗遇上皇。
第七卷陈可常端阳仙化。
第八卷崔待诏生死冤家。
第九卷李谪仙醉草吓蛮书。
第十卷钱舍人题诗燕子楼。
第十一卷苏知县罗衫再合第十二卷范鳅儿双镜重圆。
第十三卷三现身包龙图断冤。
第十四卷一窟鬼癞道人除怪。
第十五卷金令史美婢酬秀童。
第十六卷小夫人金钱赠年少第十七卷钝秀才一朝交泰。
第十八卷老门生三世报恩。
第十九卷崔衙内白鹞招妖。
第二十卷计押番金鳗产祸。
第二十一卷赵太祖千里送京娘。
第二十二卷宋小官团圆破毡笠。
第二十三卷乐小舍拚生觅偶。
第二十四卷玉堂春落难逢夫。
第二十五卷桂员外途穷忏悔。
第二十六卷唐解元一笑姻缘。
第二十七卷假神仙大闹华光庙……
《三言二拍2》《三言二拍3》《三言二拍4》《三言二拍5》(略)
三言二拍的深邃内涵
冯梦龙,是明代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出身士大夫家庭,与兄冯梦桂、弟冯梦熊并称吴下三冯。他以其对小说、戏曲、民歌、笑话等通俗文学的创作,搜集、整理、编辑文学作品,为中国文学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这“三言”是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的经典代表。那他想要通过这三本书籍,向世人喻示什么?醒示什么?警示什么?看完之后耐人寻味。
一、《喻世明言》喻示什么?
《喻世明言》,开始时命名为《古今小说》,又称《全像古今小说》。书中共包括宋、元、明三代的历史故事。各篇小说多取材于现实生活,主题涵盖爱情、婚姻、朋友等,展现了当其时的社会百态。
人活在尘世,才会看见人间。除了生死,其他的皆是人与人之间的救赎罢了。有人的地方就有故事,至于这故事对我们会有怎样的影响就取决于我们如何去看待了。而《喻世明言》就交给我们应该如何去看待身边的事情。
中国文学研究家夏志清盛赞其中的《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并称其为“明代最伟大的作品”,具备“豁达的理解力”,更是达到了道德上和心理上相协调的程度。
当我们从现代的视角出发,不仅能在《喻世明言》中看到那个时代的温情、选择、婚丧嫁娶礼仪、节日传统等,还能通过那些痴男怨女的爱恨纠葛,看到一场新思想解放与传统礼教的对抗。
正如书名所说的一样,“喻世”,即代表着要告诫世人,让人们明白生活中的一些道理,警醒教化世人。这本书就是用古时民间的种种故事给世人以智慧,让世人们历经人间而不入迷途。
二、《警世通言》警示什么?
《警世通言》,数百年来,点醒了无数人。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就来自其中的《玉堂春落难逢夫》。小说告诉世人:想成为更好的人,就要舍得让自己吃苦;
“知人知面不知心” 则来自于其中的《庄子休鼓盆成大道》,告诉世人:人心难测,交友时更别只看表面;“夫妻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来自其中《白玉娘忍苦成夫》,寓意夫妻间也该互相保留些隐私;
这样的句子不胜枚举,可以说,人这辈子所需要的处世智慧,这里面说尽了。
《警世通言》警示的是人心和处世智慧,里面诸多精辟入骨的箴言,使人读来受益匪浅,能成为我们所有人的处世参考。
三、《醒世恒言》醒示什么?
《醒世恒言》也是“三言”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这一本书的开篇就写到:“世人眼孔浅的多,只有皮相,没有骨相”,醒示世人不要停留于皮相,而要看到人的内外品质。
作者在《绪言》还表示:之所以在《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刊行后,将这部短篇集命名为《醒世恒言》,是为了保持这三部书的连贯延续性:“明言”,是取可以“导愚”解惑;“通言”,取其可以“适俗”应世也;“恒言”则是“习之而不厌,传之而可久”。
虽为明代笔记集,但其口语化、生活化的文学语言运用得纯熟自然,也不失为一本本佳作。
“三言”是一个时代的文学,它的刊行,不仅使许多宋元旧篇免于湮没,而且推动了短篇白话小说的发展和繁荣,影响深远。这些作品题材广泛,内容复杂,从各个角度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生活面貌和思想感情。
“三言”中每个短篇小说集各四十篇,共一百二十篇,其中明代拟话本约有七、八十篇。冯梦龙“三言”和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三言二拍”,是有世界影响的作品。
华语小说家张大春,评价本书为“八卦中的八卦,传奇中的传奇”。
畅销书作家大冰看过本书评价道“于无常处知有情,于有情处知众生”。
《三言二拍》足足400多万字,虽只讲故事,但其中暗藏的无数人生智慧,却能成为所有国人的处世参考。而且这里的故事还都特别的有趣!香艳离奇,符合众多读者对小说以及书的所有要求。
为了让大家能够很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冯梦龙在每篇文章的开头都写了一个引言,不仅让故事通俗易懂,而且还非常的耐人寻味。有的人担心里面的内容可能看不懂,完全不用担心,因为,这一套书用的是白话文的解释,绝对可以让你看得懂,学得到,用得着。
我在初中时,就将这五部书看了三遍之多,也曾学创过几篇,只是没法写青楼而已……
若想看透人性,通晓世情,了解中国人的处世智慧,此生不可不读《三言二拍》。这里面虽然不讲大道理,却能让人从故事中收获到无数人生中稀缺的智慧,从而成为世人的处事参考。
明朝文豪冯梦龙,追求青楼名媛侯慧卿无果,苦心创作《三言二拍》。
三言二拍 诗词集锦
《三言两拍》,书中的诗词很多,大部分通俗易懂,琅琅上口,拈来几首共欣赏:
春,春!柳嫩,花新。梅谢粉,草铺茵。莺啼北里,燕语南邻。郊原嘶宝马,紫陌广香轮。日暖冰消水绿,风和雨细烟轻。东阁广排公子宴,锦城多少赏花人。------咏春
夏,夏!雨余,亭厦。纨扇轻,蕙风乍。散发披襟,弹棋打马。古鼎焚龙涎,照壁名人画。当头竹径风生,两行青松暗瓦。最好沉李与浮瓜,对樽旋开鲜鲊。------咏夏
酒,酒!邀朋,会友。君莫待,时长久。名呼食前,礼于茶后。临风不可无,对月须教有。李白一饮一石,刘伶解酲五斗。才子沾唇面似桃,佳人入腹腰如柳。------咏酒
山,山!突兀,回环。罗翠黛,列青蓝。洞云飘渺,涧水潺湲。峦碧千山外,风光一望间。暗想云峰尚在,宜陪谢屐重攀。季子七贤虽可爱,盛时四皓岂宜闲。------咏山
庄,庄!临堤,傍岗。青瓦屋,白泥墙。桑麻映日,榆柳成行。山鸡鸣竹坞,野犬吠村坊。淡荡烟笼草舍,轻盈雾罩田桑。家有余粮鸡犬饱,户无徭役子孙康。------咏村庄
月,月!无休,无歇。夜东生,晓西灭。少见团圆,多见残缺。偏宜午夜时,最称三秋节。幽光解敌严霜,皓色能欺瑞雪。穿窗深夜忽清风,曾遣离人情惨切。------咏月
手把青秧插野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稻,退步原来是向前。------农夫插秧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恭谦下士时。
假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日久见人心
无形无影透人怀,二月桃花被绰开。
就地撮将黄叶去,入山推出白云来。------咏风
纨扇轻,蕙风乍。散发披襟,弹棋打马。
古鼎焚龙涎,照壁名人画。当头竹径风生,两行青松暗瓦。
最好沉李与浮瓜,对樽旋开鲜鲊。------咏夏酒,酒!邀朋,会友。
君莫待,时长久。名呼食前,礼于茶后。
临风不可无,对月须教有。李白一饮一石,刘伶解酲五斗。
才子沾唇面似桃,佳人入腹腰如柳。------咏酒山,山!突兀,回环。
罗翠黛,列青蓝。洞云飘渺,涧水潺湲。
峦碧千山外,风光一望间。暗想云峰尚在,宜陪谢屐重攀。
季子七贤虽可爱,盛时四皓岂宜闲。------咏山庄,庄!临堤,傍岗。
青瓦屋,白泥墙。桑麻映日,榆柳成行。
山鸡鸣竹坞,野犬吠村坊。淡荡烟笼草舍,轻盈雾罩田桑。
家有余粮鸡犬饱,户无徭役子孙康。------咏村庄月,月!无休,无歇。
夜东生,晓西灭。少见团圆,多见残缺。
偏宜午夜时,最称三秋节。幽光解敌严霜,皓色能欺瑞雪。
穿窗深夜忽清风,曾遣离人情惨切。------咏月手把青秧插野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稻,退步原来是向前。------农夫插秧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恭谦下士时。
假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日久见人心 无形无影透人怀,二月桃花被绰开。
就地撮将黄叶去,入山推出白云来。------咏风。
“三言二拍立要”包括哪些作品
“三言”每集40篇,共120篇。笑花主人在《今古奇观序》中曾评价“三言”——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
“三言”是宋元明三代最重要的一部白话短篇小说的总集。它的出现,标志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
其中,为人们所熟悉的篇目有《施润泽滩阙遇友》《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卖油郎独占花魁》等。
在“三言”的影响下,凌蒙初编著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各40卷,人称“二拍”。
“三 言”中收录的作品大多是对宋、元、明三代的旧话本进行修改后的辑录,也有根据 文言笔记、古代小说、戏曲剧本、人物故事甚至于民间传闻加工而成的,所以“三 言”包括对旧本的辑录和最新的创作,标志着我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由文人整理阶 段到独立创作阶段的开始。
“三言”中的作品收录的无论是宋元旧篇和还是明代新 作,都经过了冯梦龙的修改。题材上有讽刺封建官僚腐败生活和对官吏清白行为的 赞扬,涉及对友谊、爱情的赞美和对负心行为的谴责,有的还描写市井百姓日常生活。
受“三言”的影响,凌濛初编写了《初刻拍案惊奇》(发表于1628)和《二刻 拍案惊奇》(发表于1632)各40卷,被后人称为“二拍”。 凌濛初五十五岁之时,以优 贡授上海县丞,后擢升为徐州通判并分署房村。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带兵 进攻徐州,他忧愤死去。
“二拍”之中的作品反映的是市民生活和他们的思想观念, 是作者根据野史传闻、古代小说和当时的民间故事创作而成的,全书展现了一幅资 本主义萌芽时期市民追求财富享受并渴望爱情平等的生活画卷。
古文、对句在三言两拍中有一篇名王安石三难苏学士的,其中有三个对。
出句:一岁二春连八月人间两度春秋【宋·王安石】 对句: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清·梁章钜】 出句: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宋·王安石】 对句:九溪蛮洞经过中洞五溪中【后·假东坡】 第二联有不少做对句的,似都不如这个对句。
相传,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曾出题三难苏东坡学土(即苏轼),其第三难,是出句求对,共有三句。 第一句是: 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 苏东坡学士虽是奇才,一时却寻对不出。
但后人,已代东坡学士对出: 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 王安石考苏东坡的第二句是: 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 苏东坡又被难住了,后人假托乩语,对了出来: 九溪蛮洞,经过中洞玉溪中。
王安石考苏东坡的第三句是: 铁瓮城西,金玉银山三宝地; 镇江古名铁瓮,有金山、银山、玉山。苏东坡刚好游览过。
但还是不能成对,至今仍无人对出,大家不妨一试。
唐诗宋词元曲,这是中国文化最辉煌的内容。而小说,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同是宋元时期,有了“说话”技艺。发展到明代后期,由于长篇章回体小说的兴起,“说话”逐渐被说书所代替,但那些宋元旧篇依然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并逐渐脱离口头文学而成为书面文学——通俗小说。这时,有不少人整理宋元话本,并模仿创作了很多短篇白话小说。这种小说被称为“拟话本”。拟话本的作品专集很多,但真正能代表明代对宋元旧篇的整理和拟作新篇的水平,反映出我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最高成就的是“三言二拍”。
“三言”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规模宏大的白话短篇小说总集,也是白话短篇小说发展历程上由民间艺人的口头艺术转为文人作家的案头文学的第一座丰碑。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短篇白话小说的民族风格和特点已经形成,也标志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整理和创作的开始。“三言”的作者冯梦龙,字犹龙,又字耳犹、子犹,别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等,苏州市。他与哥哥冯梦桂、弟弟冯梦熊并称“吴下三冯”。做过贡生,任过知县。清兵入关后,进行抗清宣传,后死于故乡。冯梦龙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一生致力于通俗文学的创作与整理。除“三言”外,他还增补了长篇小说《平妖传》和《新列国志》,刊行了民歌《挂枝儿》和《山歌》等,改编了戏曲《精忠旗》和《酒家佣》等,创作了传奇《双雄记》《万事足》,其中以编撰《三言》影响最大。其编辑“三言”的目的在于劝谕、警诫、唤醒世人,有明确的社会功能。“三言”每集40篇,包括宋元旧篇、明代新作和冯梦龙拟作。这些作品题材广泛、内容复杂,从各个角度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生活面貌和思想感情。
其后,凌濛初模仿冯梦龙的“三言”创作“二拍”,共两集,每集收录作品40篇。
凌濛初,明末著名通俗小说家,字玄房,号初成,别号空观主人,浙江吴兴人。曾任上海县丞、徐州通判等职;敌视农民起义,曾献《剿寇十策》,后被农民军所困,呕血而死。
他的作品除“二拍”外,还编有《南音三籁》《国门集》及杂剧剧本《虬髯翁》《北红拂》等20余种,其中以“二拍”最具影响力。
“二拍”完全是作者根据野史笔记、文言小说和当时的社会传闻创作的,主体反映了市民生活中追求财富和享乐的社会风气,同时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人们渴望爱情和平等的自由主义思想。“二拍”的创作成功,标志着我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不仅经过冯梦龙的努力完成了由口头文学向书面文学的过渡,而且经过凌氏的努力实现了由集体创作到个人创作的转变,从而将白话短篇的创作方式引上了常规轨道。“二拍”的出现,开创了文人拟作话本专集的先例,在古代小说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三言”和“二拍”编著年代相近,内容形式类似,故后人常将其合并,称为“三言二拍”。
从影响力上来看,“三言二拍”在通俗文学界占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它是一幅全面反映明代市井生活的风俗画卷,为研究当时的社会和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参照,其中的许多故事,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三言二拍”为我们展示了一幅丰富的社会画卷,作者通过烘托渲染,突出具有戏剧性的特殊情节,动人心魄、发人深省,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此外,作品语言通俗易懂、晓畅明快,故事曲折生动、引人入胜。
这五部世情小说,书中的故事,大体上对准俗世中的普通百姓,写出了他们的喜怒哀乐,题材广泛,描摹细致。民间的故事,喜欢的是才子佳人、花好月圆——这一点至今仍未改变,作者写这些故事,总体出发点都是劝喻世人,因此说教成分很重,思想性有一些局限。
说俗气一些,《三言二拍》就是那个年代的《故事会》;
说高大上一些,这套书也是古典文学的必读经典。
其中不乏经典之作。
《醒世恒言》第三卷:卖油郎独占花魁。
这篇故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舔狗的逆袭之路》,
《醒世恒言》第四卷:灌园叟晚逢仙女。曾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醒世恒言》第八卷:乔太守乱点鸳鸯谱。这篇啼笑皆非的故事,现在是一个著名典故。
《醒世恒言》第十七卷:陈留认舅。
浪子回头金不换。浪子回头难得,给浪子机会的人,更难得!
《醒世恒言》第二十卷:逃生救父。
《醒世恒言》第三十四卷:一文钱小隙造奇冤。
因为一文钱,死了十三个人,情节丝丝入扣,令人嗟叹。可悲的是,现实中的种种恩怨情仇,往往都是从一件极小的事开端的。
《醒世恒言》第三十九卷:汪大尹火烧宝莲寺。
《喻世明言》第一卷:蒋兴哥重会珍珠衫。
《喻世明言》第十二卷:众名姬春风吊柳七。
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
又及《警世通言》第二卷:庄子休鼓盆成大道。
《玉堂春落难逢夫》《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唐解元一笑姻缘》《杜子春三入长安》等等,好作品 举不胜举......
2023.01.10于芜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