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以词害意”说开去
冯宝哲
“以词害意” 这个成语,出自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七:“太白‘斗酒诗百篇’,‘东坡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不过一时兴到语,不可以词害意。” 是指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或指写文章不要只追求修辞而忽略文章的立意。但不知从何时起它却成了诗词界某些人突破格律的借口,以此作盾,浅尝辄止,自我减压,其对坚守格律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笔者前多年初习诗词,涉道不深,受其蛊惑,也曾人云亦云,说过“诗以立意为主,如果为了合律而以词害意,这是千万不可为的。”这样的话。当时是出于强调不可过份死抠格律而讲灵活性的,似乎振振有词。这多年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我逐渐自悟,深感这是一段缺乏逻辑的糊涂话。为什么说此话糊涂?所谓“为了合律以词害意”,就意味着表述至此已经穷思竭虑,别无选择,没有其它词句可以替代而非违律不可了。实际上这种情况是并不存在的,在创作的实践中可供选择的空间是无垠的,只要坚持不懈,开动脑筋,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如果故步自封,不思进取,懒于动脑,就会感到山穷水尽,“以词害意”很自然地就成了偷懒者的挡箭牌。按常理说,用词与立意应是一个统一体,只能以词表意,那能以词害意,词之于意,何害之有?有时虽然可能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但与“害”却毫无关联。其原因乃是作者知识库存不足,只能怨自身学养不富,岂能将板子打在“词”上?让“词”来作这个替罪羊!事实上以祖国语言文字宝库之浩瀚丰富的储备,我们这些后学者只能感叹于自己的知识贫乏,酿致“用词不当”,怎能黑白颠倒栽赃于“词”,而让其成为冤大头呢!
其实,上面所说的“以词害意”,表述并不准确,准确的说法按其本意来讲,应当是“以律害意”,因为它的所指是针对格律而言的。但是“律”也不会害意呀!“律”在这里应作规则理解,含有约束的意思。它与“意”也无对立的关系,可以说“律”是外壳,“意”是内核,它们相辅相成,岂能为害!格律的规范,是千百年来前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通过比较、选择、简化、优化总结归纳出来的经验的结晶,是大家公认的写近体诗的普遍规则(有些不足据的弊法除外)。约定俗成,是大家必须共同遵守的,无人可以例外。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不懂音韵的人,可能认为格律是一座难以越逾的大山。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并不了解其中的奥妙,并不熟悉这方面的具体知识,对其懵懂不解望而生畏应属正常现象。人常说:“熟能生巧”,如果你有兴趣涉猎这个领域,肯下功夫,只要天长日久,掌握要领,你就会觉得其实格律也是一个纸老虎,并不神秘,也不难学。笔者的周围就有不少原来对格律一窍不通的“律盲”,由于深爱古典诗词的韵律美而认真钻研格律,由必然王国进入到自由王国,现在已经达到了每作必律,欲罢不能的境界。当然也有一些人对格律抱有排斥的偏见,将格律视为枷锁与镣铐,那是因为他们对格律的了解只属皮毛,过份肤浅,而又怕费精力,懒于动脑,不愿深入研究,其产生的结论就只能谬之又谬。如果其言不妄,试问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那些难以计数的脍炙人口的格律名篇是怎么产生并得以流传千古的!事实雄辩地证明格律应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经典。那些认为格律是桎梏的指责是毫无道理的。
应该承认格律由于存在模式的要求,不像其它体裁那样可以随心所欲,确有一定难度,需要多费精力,但是能不能得心应手地恰如其份地写出符合格律的诗词,这取决于作者的知识底蕴和才思文采。同样的场景,不同的作者会写出风格迥异的作品,其原因就在于每个人关注的层面,切入的角度,构思布局的能力,遣词造句的技法互有差异,故作品有高下之分。你达不到的高度,别人可以达到,这说明努力不可封顶,艺术道路的攀登是永无止境的,在路径的选择上也并非没有余地,一条道儿走到黑,碰倒南墙不回头,肯定难于抵达既定的目标,此路不通,可以另辟蹊径,有时转换思路就会豁然开朗,看到柳暗花明,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出路肯定是有的,只有长期坚持,不要轻言放弃,就会攀上高峰并乐在其中。
在文学领域,写作的体裁很多,单以诗歌来说,就有古体诗、格律诗、自由诗、民歌以至顺口溜等等,没有人硬逼你对格律诗非写不可。既然要写格律诗,那就必须按照格律来规范,要求有所通融网开一面是没有道理的。
我们在这里讲严守格律,并不是说凡符合格律的诗作都是好诗,诗以立意为主,立意不佳的律诗即使合律也无法称好。但好的律诗却首先要符合格律。当然我们也不能搞绝对化,实行一刀切,应当允许有一定的灵活性,这就是只有确是奇句,方可突破。就正如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通过林黛玉之口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问题就在于你突破格律的是否真正称得上奇句。笔者主张对初学者来说,还是要求严格一些为好。一定要亦步亦趋,绝对按格律规范,不可有半点马虎,要踏踏实实,刻苦练习,这里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只有经过日积月累的艰苦努力,才能达到娴熟自如的境界,到那时就有可能出现产生奇句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奇句而偶而破律那就毋须责怪了。
二○一七年六月二十八日
原载《陕西诗词界》总第52期,《潼关文艺》2017年第61期,《华夏诗联书画》总65期
作者简介
冯宝哲,陕西蒲城人,一九三八年一月生。高级经济师,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对联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华夏诗联书画院院士,陕西省楹联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诗词学会会员,渭南市楹联学会原常务副会长,现顾问。《渭南联苑》原主编、编审,蒲城县诗词曲联学会顾问。被授予“秦东联坛十老”、“渭南文化名人”“陕西孙髯翁终身成就奖”等称号。著有《风雨留痕》等书五卷,二百多万字。
编辑:叶子 翟英
美编:惜缘
文字审核:惠玲玲
制作:瀛洲居士
图片音频源自网络
投稿请加总编微信
中华诗经阁总社
荣誉顾问 张文汉 韩春见 熊静中 沈阳 石生 郭仁炳 浬鎏洋 王亚中 秦玉才 周镇添
总社长兼总编 瀛洲居士王连社 副社长 胡乃华 副总编 惠玲玲
总监 蓝天
文化总监 铃龙
中华诗经阁江苏分社社长 泰然 荣誉社长 陈立新
副社长兼总编 辛谷 副总编 汪雯 编审 铃龙
中华诗经阁内蒙古分社社长 夏青海
副社长 牛素梅 主编兼群管 刘东华
中华诗经阁陕西分社社长 惠玲玲
副社长 张培良
总编 李广远 副总编 翟英
中华诗经阁山东分社社长 赵芳香
总编 李金宏
宣传部
部长 刘建荣(河北) 副部长 左福启(河北) 副部长 明雪琴(河北)
宣委 李宗平 张志国 唐生平 刘莹心 王素香 李绍芝 王杰侠 暴金娈以及所有编辑部成员
诗经部
部长 董杰(河北) 副部长 卢华山(河北)
编委 韩爱华(河北)惠玲玲(陕西)刘书琴(河北)毛恒昌(上海)石富城(重庆)李延军(陕西)杨莹(陕西)彭小毓(陕西)刘德生(陕西)王荣(辽宁)(添加中)
楹联部
部长 白公平(河北)副部长 李彦蓉(河北)
编委 泰然(江苏)邱百灵(甘肃)(添加中)
音频部 特邀部长 巧丽(新疆)
部长 于冰(河北) 副部长 骏马(河北)副部长 梦露(黑龙江)
编委 香乡(北京) 冬日艳阳(黑龙江) 田浩(天津) 心语心声(山西) 碧海青天(河北) 喜洋洋 英子 张志国(河北)枫叶(宁夏)悠闲(湖北) 山涧红枫 李严 惠玲玲(陕西)冯文静(陕西)刘崇甫(陕西)李民龙(陕西)陈莉(陕西)谢丽(陕西)孙琦(黑龙江)宋淑平(山东)杨海荣(陕西)月儿(黑龙江)李红琴(北京)王秀茹(陕西)杨晓红(陕西)穆涓涓(陕西)默韵(陕西)贾景华(陕西)高晓莉(陕西)凌子(黑龙江)莫莉(陕西)婉清(陕西)张卫静 张颖 孟繁燕(秦皇岛)张晓凤(陕西)谢艳芳(陕西)罗玲珠(陕西)程亚利(陕西)大囡(河北)贞礼(陕西)杨海静(陕西)乔晓莹(陕西)
格律部
部长 翟英(陕西) 副部长 夏青海(内蒙古)副部长 刘激扬(河北)
编委 秋禺(江苏)乡音(湖北)孙春梅(河北) 刘淑芬(辽宁) 槐增良(河北)佘正发(湖北)么忠文(北京)白公平(河北) 马到成功(河北)李庆山(河北)李曼秀(河北)郝福生(河北)田永香(广东)孙上舒(黑龙江)娄洪魁(河北)朱建美(江苏)钟家奇(湖南)(添加中)
词曲赋部
部长 汪雯(江苏) 副部长 文墨冰言 副部长 胜利(河北)
编委 周镇添(广东)张永庄 (河北) 李杰猛(湖北)连丙堂(河北)李振汉(辽宁)陈立新(江苏)铃龙(江苏)蒋兴国(江苏)葛君(海南)付胜光(陕西)冯宝哲(陕西)冯新民(陕西)(添加中)
古风部
部长 李元超(河北) 副部长 魏增才(河北)
编委 闫俊山(河北)成俊峰(陕西)唐永恩(上海)李德宛(陕西)(添加中)
新诗部
部长 胡乃华(辽宁) 副部长 张荫成(河北)
编委 杨慧月(湖北) 卢庆学(河北)吴萍(安徽)赵雪梅(吉林)杨永振(北京)邓自然(湖南)赵芳香(陕西)王苍洲(陕西)李耀国(天津)攸春仙(山西)钟家奇(湖南)刘小奇(陕西)许增正(陕西)(添加中)
散文部
部长 莹心(山东) 副部长 李华(河北)
编委 铁裕(云南) 王玉(河南)清风月(河北)王新平(陕西)李东林(陕西)(添加中)冷月(北京)潘远芬(天津)袁占凯(河北)田方芝(山东) 李密林(河北)齐英华(山西)陈新安(陕西)王全峰(陕西)
小说部
部长 贺宝璇(山东) 副部长 张合军(河北)副部长 任春铭(山东)
编委 王振伟(吉林)李拴强(陕西)(添加中)
杂文部
部长 熊静中(河北) 副部长 王俊颖(河北)
编委(添加中)
书画部
部长 胡胜利(北京) 副部长 王栓柱(河北)
编委 王春阳(河北) 邢富强(河北)仇建庄(陕西)刘进海(陕西)周继业(陕西)支铁锤(陕西)姚万杰(陕西)许炳荣(陕西)雷鸿飞(陕西)计泽潭(河北)雷百计(陕西)乔永胜(陕西)岳七虎(陕西)田小弟(陕西)邢秉纯(陕西)毛凯(陕西)齐宝田(山东)卢绪高(山东)冯登厚(陕西)张培良(陕西)贺志明(陕西)潘琦(陕西)(添加中)
影视部
部长 耿进柱(河北) 副部长 高聪英(河北)
编委 宋闯(黑龙江)许毅斌(陕西)(添加中)
美编部
部长 王彩维(陕西) 副部长 郑翠利(陕西)
编委 婉萍(山东) 王申未(陕西) 梁聪苗(陕西)赵香利(陕西)孟五利(陕西)(添加中)
诗评部
部长 秦本云(湖北) 副部长 宋京平(四川)
评委 刘朝智(陕西)李剑东(黑龙江)刘丰彦(陕西)高润南(陕西)(添加中)
直播部
部长 李海龙(陕西)
编委 李民龙(陕西) 任隽(陕西)
中华诗经阁——传播诗经文化,弘扬正能量,以公益为宗旨,以奉献为准绳。诸子因兴趣爱好而志同,因传统文化而道合。期待国内外才子佳人入驻,尽情展示您的风采!
温馨提示:投稿、荐稿、组稿、音频配制、赞赏、点赞、留言、转发、推介等均属友情体现!衷心感谢!
【免责声明】
1、本平台基于弘扬国学、传播诗经文化、发挥正能量之目的,发布链接,但并不意味着支持赞同所有诗、文的观点和态度,并不意味着保证其内容的真实性和文学的艺术性,并不意味着文体文本合格或合乎要求。诗、文是否原创,无法考证,坚持奉行文责自负之原则.
2、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平台下载、或以其他形式复制、使用本平台链接图片等,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本平台所采用的音频,图片等,如有不妥,请及时通知予以删除.。如无意中侵犯了某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信或来电告之,本平台将立即删除。
4、本平台对于涉及政治、文化、权益等一切责任概不承担,均由相关作者或单位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