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学无望 毅然从戎
1986年高中毕业之际,录音机里传来的老山前线甘洒热血写春秋的英模报告事迹强烈地震撼了我的心灵:好男儿志在四方,定要参军去部队保家卫国!这年冬天,北风呼啸之日,经过各项严格体检后,我实现了成为一名军人的火红理想。1992年12月,我带着壮志未酬的遗憾满含对战友和军营依依不舍的热泪,解甲归田回到了阔别六个春秋的家乡泰山脚下,从此,我永远地告别了刻骨铭心、朝夕相伴的军营生活。曾经,多少次梦中仍在军营与战友摸爬滚打在火热的训练场。。。。。。岁月如流,时光如白驹过隙,我以火热的激情拥抱大自然拥抱人类社会的情怀如拾级而上的泰山挑夫栉风沐雨、头顶日月,在弘扬国家文化之路上已走过了近三十个春秋,一路豪情一路歌,2011年12月上旬,我的18岁的儿子带着家乡父老乡亲的殷切期望参军后,勾起了我对往昔军营生活怀恋之情的与日俱增之情,军嫂催人泪下支持国防建设的无私奉献精神,军人摸爬滚打汗水如雨、激荡心灵的感人场景,不断成为我爱国拥军的源泉和强大的动力。回想起1989年,我与现在新泰市纪检委部门工作的昔日朝夕相见的薛荣俊编写的《双拥故事集》被济南军区和河南省军区作为经验典型材料向军地推广的时光,拥军热情就愈加饱满。。。。。。
2013年11月,本文作者、李法明(右)与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顾问王仁民老前辈在河南省会郑州合影
1986年11月一个初冬的日子,在村支部书记李长庆、副书记李传玉、村主任李长胜等村“两委”领导的热心支持下,19岁高中毕业的我依依不舍地告别工作了4个多月的村新村规划和团支部工作岗位,满怀“好男儿志在四方”的美丽憧憬,泪眼婆娑地从中国著名民间文艺家陶阳的故乡----山东省泰安市郊区北集坡镇赵庄村(现已划为泰安市高新区北集坡街道办事处赵庄村)应征入伍来到了解放军驻豫某部一所军营。由于深受曾任原昆明军区某部机关新闻报道骨干、《莱钢报》编辑、《冶金报》特约记者,新闻采编经验丰富的本家哥哥李长民的文化熏陶,我步入苦累交加、如火如荼的新兵连生活一段时间后,很快焕发了我激扬文字、建功立业的一腔报国为家豪情,我充分利用训练间隙和休息时间,为连队办黑板报、向新兵营、团广播室投新闻稿,小荷初露了尖尖角。新兵连刚一结束,湖北籍的指导员别传怀就推荐我担任了团部《战地报》和战地之声的专职通讯员,我实地采写的十几篇反映基层官兵比武、训练的新闻、文学新闻稿件很快在团政治处主办的《战地报》和战地之声栏目刊播,并成了集团军在河南方庄大比武期间一名出色的战地新闻报道员,因新闻报道成绩显著,五个多月的新兵连训练结束后,我荣获了团政治处“优秀报道员”和连嘉奖两项荣誉。

1988年,我被调到师农场参加部队后勤建设工作期间,满怀激情地参加了由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办的《黄河诗报》和《文朋诗友》诗歌函授专业的业余创作培训,半年后,我创作的处女作《别》竟然在《黄河诗报》函授园地刊登了,当时我在诗歌函授教师、北方著名诗人刘恒杰的热心辅导下,对诗歌的阅读欲与日俱增,那一年,我在济南军区驻河南某部队农场从事后勤生产工作。不久,我创作的第二首诗歌《赤子情》在黄河诗报函授专栏《文朋诗友》报发表。回忆是甜蜜的,也是刻骨铭心的,20岁青春时光的我,经过一年多的部队业余文学创作,终于用汗水和心血换来了文学创作可喜的第一步,憧憬是迈向事业成功的开端,往事悠悠,如在眼前,我从文学创作到真正过渡到新闻写作是一段心灵思考的痛苦过程,自小酷爱读书、写作如饥似渴的我,曾经渴望成为一名军旅作家,曾经渴望用文学为部队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曾经时时翱翔在诗歌的心灵天空毕生贡献于火热的军营,生活是最好的导师,为了早日使自己有一个新闻写作的舒心环境,那一天,我终于下定决心走上了在部队业余写作新闻报道的艰辛而愉快的事业奋斗之路。 1987年冬天的一个下午,我在部队农场教导员刘明学、排长王秋廷等领导的热心支持下,有幸认识了当时到所在部队调查了解后勤部新闻报道宣传工作情况,现任《三峡日报》高级记者、副社长的罗文全老师,从此真正走上了部队新闻写作、文学创作之路。
艰苦的环境是向困难不断进军的试金石,面对冬季北风呼啸、夏季蚊虫叮咬、风起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难行、人烟稀少的黄河滩,我与战友以苦为乐,在豫中一片片盐碱滩里整地、拔草、插秧,生产任务是每天日升而起,日落而散,虽然如此,我以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在完成每天繁重的生产任务后,利用业余时间不遗余力地自学新闻业务知识。经过罗文全和已故北方著名诗人刘恒杰老师的精心指导和扶持,先后完成了济南军区政治部《前卫报》社新闻函授专业和山东省作家协会《黄河诗报》社诗歌函授专业一年的系统学习,并有《别》、《赤子情》等诗歌、新闻稿件在军地报刊发表。苍天不负苦心人!经过近三个年头的部队基层业余写作之路,终于在1989年年底,因新闻采写成绩出色和工作表现深受连队领导和战友好评,我被推荐到了所在部队师直机关担任了专职新闻报道骨干。
那是1987年的春天,我所在的连队是济南军区某部驻河南省原阳县官厂乡境内的一个当时从事水稻种植的生产连队,连长是河南濮阳籍的李宪庭,指导员是河南新乡籍的康明,班长是湖南籍的蒋传华,我永远忘不了连队领导和战友们对我工作和学习方面的支持和关心。。。。。。
假日里,一个偶然机会,我突然看到一则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办的《黄河诗报》面向全国各地文学爱好者公开举办为期一年的诗歌函授培训的消息,当时我所在的环境白天在起腰深的盐碱地里必须清除掉一米多高的稻田里的水草,晚上吃完饭后才有几个小时的业余时间学习自己颇感兴趣的报刊书籍,在那些寂寞的时光里,在父亲的支持下,我兴奋地报名参加了 《黄河诗报》诗歌函授专业的学习,一周后,我欣喜地收到了我的函授辅导教师、北方著名诗人刘恒杰寄来的厚厚的一摞散发着油墨芳香的《黄河诗报》、《文朋诗友》新杂志。
艰苦的业余创作生活总是伴着青春昂奋的心灵愉快地渡过,随着函授教材学习的指导和深入,我的视野逐渐开阔了,如饥似渴对有关函授教材和有关文学杂志的反复诵读,我的理想也在联想的天空里逐渐变得现实而远大,而一次次的投稿也让我这名酷爱写作的军营文学业余作者真切地体会到了创作的艰辛与失败的况味,军人从来就是愈挫 愈坚,艰苦的生产环境与艰苦的业余学习环境的确磨练了我的思想意志,经过半年多的学习,我的处女作《别》终于在《黄河诗报》上刊登了。那一年,我先后阅读了《黄河诗报》全年函授教材以及用自己写稿的零星和微薄的津贴费买来的有关巴金、姚雪垠、桑恒昌、歌德、拜伦、普希金等国内外著名诗人、作家的经典文学作品,创作了百余首现代诗歌,最终只有《别》、《赤子情》、《选择》被《 《黄河诗报》函授版和我家乡的《泰安日报》发表,那一年我二十周岁,回想起当年来,可以想象得到一个人从事
写作、创作的成功之路是如何的艰辛与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