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心游荡的情趣
文/ 欧孟秋
我总是很羡慕醉心于艺术而让精神随心游荡的人。他那内在的丰盈和独立的自我,必定有诗意的自由相伴随。我在暮年结识的年轻朋友中,一家先生便是这样的人。
也许他年轻时的北漂多少含有闯荡江湖、开拓视野的意味。随着长时间艺术的熏陶、审美的浸润,他逐渐成为一位唯美是求的雅士。于是他可以乐其所好,跋涉于名山大川,或凭栏远眺,去领略大自然的浩瀚与幽微。他或素处以默,痴情于半枝香雪、一缕梵音,或孤灯泼墨,对榻闲吟。心灵深处的无我,是他自在自足的收获。
艺术才华最本质的依然是人的本真,真性情才有创造力。艺术家贵有赤子之心。一切虚伪取媚都是对人格和艺术的亵渎。当我们感慨于沽名钓誉者的心机时,会异样地珍惜纯朴和进取。艺术对人的陶冶,首先是对名缰利锁的摆脱。
在刚刚过去的壬寅清明,我读一家先生怀念母亲的一首长篇古风:“昨夜梦阿母,音容若往昔。醒来寻不见,空榻唯冷席。凝噎且吞声,此诀真永别….”宛然触摸到他的一腔赤诚。真挚所至,无计工拙。
他交游的几位令人钦羡的文化名人,如冯其庸先生、袁行霈先生等,都认为人品之真,至关重要。
在与众多诗朋画侣的互动中,他总是坦诚地吐露心声,文质彬彬,饱含着爱和宽容。
这似乎就不难体会到艺术的境界最终在于人品的修炼。笔性墨情,皆以人之性情为本。
艺为心迹,画如其人。我曾撰文《一家先生的心灵图景》,强调艺术是一个人精神、格调、才情的物化形态。在他笔下呈现的刚柔相济、华朴融和是心境的和美。
我很惊喜一家先生在书画创作之余,芸窗守望,清心如月,诞生了这部以诗文为主体的作品。通过这本书,让我们从一个侧面更直观地领略到他对艺术的兴趣、痴迷和勤勉。令人赏读的一组画论,既论茶道画道,又叙禅境画境;既有宏观的中国画与道家思想,禅宗对文人画影响的议题,又有微观的真趣、写生、古意、笔法、雅俗,以及程式化的探索。对黄宾虹的专题研究,家乡画家的个性展示都不乏真知灼见,颇具启迪思维的力量。这表明从艺者的阅读与思考的趣味。作者纵然是偶然得之,而心智之光也会在感同身受的读者心间自由闪烁。
书中选录的诗作、序跋大都从自身的艺术敏感中派生而出,体悟贴切,迈向情景交融、情意相生的境界,做出可喜的努力。这体现了一家先生的审美心态以澄怀味象,乘物游心为取向的心灵能量。
宗白华先生说过,美感的养成在于能空,对物象造成距离,使自己不粘不滞,物象得以孤立绝缘,自成境界。一家先生将身与物化的审美境界作为他不倦的艺术追求和鲜活的创作经验。
这本书对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自我感受和实践心得,虽多是偶感零札,但可以窥见一位痴迷审美的人如何在艺术辩证法中寻觅智慧和风采。
多年前,我与一家先生有过诗画契合的尝试。他曾为我的数十首山水田园诗作写意。由尊敬的袁行霈教授亲题书名的《墨韵心声》及其同名展嬴得了广大观众的欣赏。
一家先生的笔下,主气韵,法写意,追求笔情墨韵的高逸,简易高淡的神妙。在艺术历程中,他欣羡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古代高人。于是,亦以吟哦为乐趣。从他在本书选录的游览诗、题画诗等作品里,会读到情景交融的意境,也时有意在言外之妙。诗与画的交融,意韵、情味、理趣相萦绕,借以自然山水构建的禅道意识的超然,给了我烟云流动、秀逸潇洒的印象。这也正是一家先生与人分享的忘我境界。
2022年4月于深圳
贺一家先生《芸窗心月》首发
芸简关情总是痴,
窗棂素影挺寒姿。
心花异彩秀南国,
月上陇楼识项斯。
衷心感谢一家先生书法再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