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岁月——纪念铁道兵第十三师六十二团江西德兴籍战友入伍50周年
撰文 王喜良
诵读 罗新江
影像 自供或网络
音乐 交响乐《红旗颂》
滚滚长江东逝水,匆匆岁月五十年。1972年12月23日,约三百名江西德兴籍有志青年响应祖国号召,告别家乡应征入伍,于26日抵达鄂、陕交界的大巴山区,编入了奋战在襄渝线上的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十三师六十二团。
襄渝线是大三线建设的重点工程,东起湖北襄阳,西经陕西安康,南至重庆,全长915.6公里,从1968年起分三段陆续开工,主要由铁道兵承建。十三师承建了鄂、陕两段线路86公里,其中六十二团管段湖北郧阳胡家营——陕西白河大桥段约10公里。线路沿汉江峡谷延伸,在大巴山区穿行,桥隧长度占全线总长的46%,施工难度极大。23万铁道兵携手60万民兵攻克了无数艰难险阻,创造了众多工程奇迹,于1973年10月接轨通车,1975年后分段交付运营,结束了中原与西南没有直通铁路的历史。
1973年伊始,我们在汉江南岸胡家营至白河地段参加新兵训练。白天在寒风中练队列、练步伐、练射击投弹、练操枪刺杀,夜晚坐着小马扎学“条例”、“条令”,趴在大通铺上写心得笔记。生活用水必须爬坡过坎下河挑,一日三餐只见清汤寡水不见油。生活和训练的艰苦紧张,让我们经受了入伍后的第一波考验。3月初,完成新训后被分配到各老连队,有的直接奔赴北京投入京通线建设,有的留守襄渝线担负扫尾工作。至7月底,我们团完成了襄渝线上的使命,全员抵达北京密云、昌平,征战京通线。
京通线,始于北京昌平,沿燕山南麓自西向东穿行,纵贯京、冀北部丘陵和山区,终于内蒙通辽,全长805.77公里。1972年4月开工,1977年12月全线接轨通车,1980年5月交付运营。
铁十三师承建北京昌平至河北滦平县快活峪段129公里线路,其中六十二团管线为昌平八家沟(八家村)至怀柔蔡家坟(苏峪口村)、密云小水峪至水堡子的两段约34公里,线内包括梨树沟隧道、桃峪口水库特大桥等重点工程。
京通线的施工虽然采用了半机械化,但工作条件苦、劳动强度大的状况依然突出。全团官兵发扬“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铁道兵精神,或冒着塌方、透水的危险,日夜轮番出入隧道展开作业;或凭简陋的风枪、铁锹、洋镐劈山填壑,挖孔筑墩,奋战在工地;或勤学苦练技能,熟练操作机械,全力服务施工一线。全团上下齐心协力,克服了生活上的种种困难,攻克了施工中的个个堡垒,为京通线建成通车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京通线建设高峰期,1976年7月28日发生了举世震惊的唐山大地震,唐山夷为废墟,北京密云水库白河主坝内坡出现重大滑坡险情,严重危及大坝安全,同时危胁到京津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我们团奉命与兄弟部队一道参加了应急抢修加固。参战人员以“人在大坝在、誓与大坝共存亡”的英雄气概,冒着频繁余震的危险轮番潜水作业,把成千上万的麻袋、草包填固在水底滑坡地段,奋战二十多天排除了险情,保住了大坝。
9月10日后,十三师又奉命调集五千多兵力开赴天津碱厂(塘沽)抗震救灾,我们团负责700多米循环水沟的清理、新建及9000米排渣管道的铺设。参战官兵帐篷中住宿,高粱饭充饥,严寒中施工,在臭味弥漫、污浊不堪的废渣烂泥中苦战七个月,于1977年4月凯旋返京,再战京通线。
至此,我们这批从红士地入伍的“老兵”均已超期服役,多数人在两三年内陆续告别军营,开始新的征程。
时光荏苒,风雨沧桑,一眨眼便是五十年。五十年岁月峥嵘,五十年披荆斩棘,我们收获的不仅是经历,还有成长和感悟。
几年军旅,几度芳华。在汉水江畔、燕山脚下、渤海之滨的大地上,深深地印刻着我们青春的足迹。在风华正茂的年华,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履责效力,这就是我们当兵的意义,这就是我们青春的价值!
一路风尘,一路芬芳。穿军装的时光,是我们一生中最有活力、最具风采的金色年华;在军营的岁月,是我们不可多得的人生历练;值得咀嚼回味,值得珍藏心底。
一段岁月,一生情缘。当年我们朝夕相伴,同舟共济,战友情深;后来我们各奔东西,风雨兼程,军缘难割难舍;如今一曲《铁道兵志在四方》犹如集结号,再将我们召唤,回首出征日,举杯庆华年。
五十个冬去春来,流年似水,惟有当兵的历史是我们今生的华彩,永远的光荣!
槛外人 2023-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