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植树的快乐
文/公明
冬去春来,“3·12”植树节临近了,单位又要组织职工志愿者参加全市的植树活动了。这不,我又在统计上报参加植树的职工志愿者名单了。
“三月十二植树节,大家都来种小树,一棵二棵三四棵,种下之后施施肥,小树才能变大树,人人都来动动手,绿化地球靠大家。”植树节是我们国家以法律规定宣传保护树木,并动员群众参加以植树造林为活动内容的节日。按时间长短可分为植树日,植树周或植树月,总称国际植树节。通过这种活动,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热情。

说起植树,我想起了在泸县金龙农业初级中学读书时,大个子班主任毛国忠老师带领我们植树的往事。那是1974年春天的事情了。那时虽然没有植树节,但自古以来春天植树的传统还是在传承着。
那天,毛老师带领我们全班同学来到金龙公社划定的植树区域种植大叶桉树和小叶桉树。在一片荒山坡地上,毛老师捡起一根枯树枝,在坡上画圈给我们规化位置。心急的我迫不及待地用力轮锄头挖起来,随即地上出现了一个小坑,我再次把锄头往土里一挖,这次可没有那么幸运,不知碰到了什么硬东西,锄头一震,我的右手虎口都流血了,我顿时像泄了气的皮球,没精打采的。

见我这个样子,毛老师急忙走过来对我说,荒山上的土里面石块比较多,挖坑不能太用力,要试着试着的挖。毛老师一边说着,一边顺手拿起我丢下的锄头,把四周的土轻轻挖去,露出一个黑石块,用手轻轻一摇,石块就被被他挖出来扔在旁边。“挖坑是体力活,也是个技术活,力量用蛮了,就有点费力不讨好。”在毛老师的示范下,同学们挖坑的速度快了起来。
而毛老师是成都下乡到金龙公社的知识青年,读了不少书,知识很丰富。为了我们植树不枯燥,毛老师就给大家讲起了历史上的一些植树的故事。毛老师讲了“生儿育树”“治病种杏”“思乡植柳”“写诗护树”等许多植树的故事后,又讲起了晚清大臣左宗棠用兵陕甘、收复新疆期间植树的故事。他说,左宗棠军队的一应军需物资均是经陕西潼关西运,而当时大西北社会动荡,经济凋敝,生态恶劣,飞沙走石,交通运输十分困难。左宗棠深谙“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决定将植树造林作为一项重大的军事、生态战略实施。就命令西征大军自潼关沿元明清驿道筑路,沿路广植柳树、杨树、榆树、沙枣树等树种,其中以柳树最多,被称为“左公柳”。这些树木充分发挥了防风固沙、遮阴纳凉、护路绿化、指导方向等作用,大大便利了部队后勤运输。

“老师,左宗棠不是镇压洪秀全农民起义的刽子手,是个大坏蛋吗,他还会干植树这种好事?”这时,一个男同学的疑问打断了老师的讲述,因为那时的教科书就是这样宣传的。男同学的询问惹大家哄笑起来,毛老师无奈地看着那位男同学说:“人不能简单地以好坏来划分,人是多面性的。总之,不管如今的书本上怎样评价他,但按照一分为二观点,左宗棠植树的事情是值得肯定的,他的植树事业为改善大西北生态环境做出了重大贡献。”
就这样,在毛老师的率领下,我们分工合作,挖坑,种树,培土,浇水,曾经的荒山坡,经过我们师生们半天的共同努力,现在遍地都是新种的桉树。尽管我们都非常劳累,但想到若干年以后,这里将是一片茂盛的桉树林,可以发挥防风固水、遮阴纳凉的作用,也算是累有所值啦。


作者简介:龚飞,男,泸州人,大学本科,笔名公明、于荷。高级政工师、记者。1963年2月生于泸县金龙乡(今龙马潭区金龙镇)。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泸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市散文学会常务理事,江阳区政协文史研究员,江阳区本土文苑联谊会秘书长。四川省首届“书香之家”当选家庭。曾担任长江液压件厂暨长液公司《长液报》责任主编,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信周刊》编辑、记者,泸州市总工会《泸州工运》副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