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津军,教育工作者,退休前在天津市机电工艺技师学院供职,全面主持党委宣传部工作。爱好写作,在《天津日报》《今晚报》《天津教育报》《天津工人报》《科学与生活》等主流媒体及全国主流报刊发表文艺类、科普类、新闻类作品4000余篇近450万字。
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的技工学校
作者/李津军
2019年8月2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抵达张掖市山丹县山丹培黎学校考察调研。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的这所学校,其实就是专门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一家技工学校。
1938年8月,在美国友人埃德加•斯诺和他的夫人尼姆•韦尔斯,以及上海工部局工业科长、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的倡议和推动下,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在汉口成立。它以合作社的方式动员后方的人力物力,从事日用工业品和简单武器的生产,供应军需和民用,支持抗日游击战争。
1939年初,西北“工合”延安事务所成立。他们特别注意合作社年青徒工的培育训练工作,曾先后在宝鸡、兰州、天水、西安等地组织多期短期技术训练班,其中主要是纺织训练班,训练了四五百名徒工。这种短期训练班的学员,大都是各地工业合作社的徒工,训练内容主要是生产技术的简单操作,训练时间一般在3个月左右。
为了提高徒工的技术训练水平,加强对徒工基础知识的传授,经艾黎倡议,于1942年首先在陕西双石铺开办了一个技工学校。这所学校命名为培黎学校。培黎是美国友人,原在南京金陵大学任教授,退休后留居上海时,专门帮助一些因家境贫寒、中学毕业后升不了大学的青年,补习英文和数学、理化,然后一个一个地替他们联系,安排到美国的工厂去半工半读。当时,培黎联系的美国工厂主要是福特汽车厂。通过这样的方式,先后介绍到美国去的中国青年有六七十人。他们在美国经过几年半工半读,都取得了工程师学位,回国后在各个方面担任技术性工作,做出了优异成绩。
培黎是艾黎的好友,艾黎很是欣赏培黎培育青年技术人员的做法,加上当时还想在国外为建设“工合”技工学校募捐,因此就以培黎的名字为学校命名。

培黎技工学校的课程规定2-3年,除注意基本课程的学习外,学生都按时在工厂从事实际生产劳动。1943年,学校迁到甘肃兰州,学生人数从100人左右增加到200多人。1944-1945年,学校又由兰州迁到河西走廊的山丹,学生人数增加到三四百人,附设六七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工厂,如机器厂、皮革厂、毛纺织厂、造纸厂、瓷器厂等。从1944年起,艾黎一直把主要精力放在办理这所学校上,到全国解放时,培育出来的中等技术人才有六七百人。
1985年,在艾黎的提议下,学校恢复重建。1988年,应艾黎邀请,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习仲勋担任学校名誉校长。习仲勋在给山丹培黎学校的回信中说:“我高兴地看到自1987年4月学校正式开学以来,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国内外友好组织、友好人士的广泛重视和热情支持。同志们在重建和教学工作中发扬了老培黎的传统,为开发大西北、繁荣边远地区经济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此谨向你们表示祝贺。感谢你们的信任和重托,我欣然同意担任山丹培黎农林牧学校的名誉校长。我将尽力为学校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长期以来,习近平与山丹培黎学校情谊相连,不断为这所学校送去祝福和关怀。
2000年元旦,习近平给学校寄来贺卡,向全校师生致以新年的祝愿。2002年8月7日,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向学校建校60周年活动致贺信:“欣悉贵校举行纪念路易•艾黎诞辰105周年暨培黎学校建校60周年纪念活动,谨向全校师生员工致以热烈祝贺,并衷心祝愿贵校在新世纪中不断取得新成就、实现新发展。”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北京培黎职业学院的回信中说,艾黎与中国人民风雨同舟,在华工作生活60年,为中国人民和新西兰人们架起了友谊桥梁。

此次,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丹培黎学校考察,是这段情谊的延续,更体现了总书记对职业教育的关怀。他指出,中国经济需要实体经济作支撑,这就需要大量实用型技术人才,需要大批大国工匠。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希望你们再接再厉,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山丹培黎学校是一所具有光荣历史和国际主义精神的技工学校。路易·艾黎先生确定的“手脑并用,创造分析”校训,对今天我们发展职业教育依然有着借鉴意义。
就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学校一周年之际,经甘肃省人民政府同意,山丹培黎学校已正式升级为培黎职业学院。
2023年2月1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