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及诗友们的大家好,我今天也学着古代文人的样子。谈古论今一回,只以我个人角度,来评论水煮一回三国时期的人和事。我今天的言论只代表我的一家之言,如有什么不当之处,还望读者及诗友们海涵一二。今天我先抛砖引玉,如读者与诗友们有更好的独到见
解,请在文章下面留言,说出你不同的见解与观点来,我们再进行更深刻的讨论与辨论。真理不辨不明,只有经过大家深入的辨论才能让真理展现在大家的眼前,让我们大家眼前一亮恍然而开悟。
蜀国刘备为何之败?那么又败于何处呢? 我们今天就这个老生长谈的事情,与大家进入一些深刻的讨论和抒发一些我个见解与看法。还望读者们不要说妄自尊大与狂妄。
诸葛亮与刘备的《隆中对》,历年来不少有识之士,及文人雅士赋诗词咏之,或写赋篇赞之,千古以来学术界都认为此是大智慧也。赞荣有加,称为伟大的战略构想,使刘备茅塞顿开,醍醐灌顶,如鱼得水,相见恨晚。但伟大的军事家毛主席却对《隆中对》有不同看法。认为“弃荆州而就西蜀”。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但对诸葛亮治蜀方略是肯定的。毛主席赞赏孔明躺躬尽瘁的忠诚精神,但又说:"孔明却不是一个超级卓绝的军事家。"
在三国鼎立时期,蜀国是国力最弱的一个,满打满一百一十万人,兵不过十万,如撒胡椒面似的分布在益州荆州汉中各地要隘,其主力机动作战部队只能是三万了。当时蜀国战略要地,正处在蜀道难于上青天,走出统一天下就难。蜀重益州,轻荆州,却荆州此地三国各占其一。关羽傲气把命丧,痛失荆州,猇亭兵败,桃园结义者同期而亡,关羽之败,究其更深的原因是。刘备与关羽相距千里而分兵,一方有难另一方不能有力驰援之故。后人把荆州失守的责任,都怪怪罪关羽的身上了,说是关羽大意失荆州。这样就太冤枉关羽了,就是关羽不大意,江东孙权也准备以全国之力而攻取荆州。就是关羽不大意且全心全意的守护荆州,由于荆州兵力有限的缘故,荆州又无限可守,西川又远在千千之遥不能进行及时有为的回援的情说下,关羽也是守不住荆州的。
这时蜀元气大伤,隆中对战略打乱。蜀汉总体弱于曹魏,时因刘备去世,曹魏少了天敌,边关多年无犯,关中及陇右空虚,守备废驰,是平定中原的天赐良机。蜀国进入后诸葛亮时代,他分兵一万,命赵云邓芝一部作为疑兵,吸引敌主力于箕谷。本身不足两万点兵力,还要分成四部分,一部继续攻打陇西西部:三郡初定,同时应亮,朝野恐惧,关中响震,需留兵安抚,分兵驻守沿途要隘;一部以马谡王平重兵把守街亭:自率大军祁山堡。如此分兵多处,不能集中优势兵力攻敌,还感情用事,错用了言过其实 的马谡,张郃合围马谡于街亭,不能及时北进救援,兵败街亭。事后,孔明悔恨首次北伐,那么重要的战事未亲自去打,上《街亭自贬疏》:咎皆在臣,授任无方。古人云:知错能改,善莫大焉。错失良机,后再高举北伐大旗,几出祁山,壮志未酬,秋风五丈原。纠其原因在于,孔明用兵的失误,他不懂得集中优势兵力,将敌人各个击破的道理。却是将就有限的兵力四处分兵,从而顾此而失彼,一方有难不能及时驰援,这才是败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一个卓越的总指挥者,随时要把握战场瞬息万变的战情,选择时机,利用条件,见缝插针,克敌制胜。毛主席评“自街亭败后,每出兵亮必在军”。可是亮却不惜得,集中优势、兵力克敌制胜,总是在四处的分兵,顾此而失彼。
陈寿《三国志》裴松之注记载:"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两处战败,一人之责,人者谁?亮自耳也”。陈寿《三国志》评曰:“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究其原因,是孔明在兵力优势的情况下,一生谨慎战略求稳。瞻前顾后下不了决心对敌人以优势的兵力,展开个个击破的战略进攻。这也是孔明进入不了超级军事战略家的原因之所在也。
毛主席说过,战略上要藐视敌人,战术上要重视敌人。每一次战斗,都要集中优势兵力,以数倍于敌人之兵力,不打无把握之仗。积小胜为大胜。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这就毛主席卓越军事才能的伟大与高明之处。毛主席在与将介石强大的军事集团的博弈中,虽然起初军事力量和人数总是处在绝对的劣势之中,毛主席却运用他高超的指挥才能,充分调动分割敌人从而创造出了在某个小的战场中,取得了明显的绝对兵力优势,椭对敌果断的歼灭之。这就是毛主席高超军事艺的过人之处。
往事越千年,历史已离我们纷纷的远去了,历史尘埃却总在我们的心中萦怀。让我们放飞心绪,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鞠躬尽瘁,壮志未酬。千古无双士,至今敬伟人!让我们沐浴着伟人的光辉,完善我们的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