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坟
文/刘奇康
家乡的传统习俗,过了“春分”,就该去上坟了。上坟是扫墓的俗称,是晋南洪洞一带农村较为隆重的祭祀逝者的活动。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很多,上坟也是孝道传统的一种,许多地方的风俗不尽相同,在上坟上各有讲究。通常在忌日、清明节、农历七月十五、农历十月初一日,以及大年三十或者正月初三,晚辈要准备祭死者用的日常用品诸如烟酒、馍、菜、香、纸钱、纸元宝、鞭炮、水等,到逝去亲人的坟上去祭拜,以来表达对上辈人的思念之情。通常,祭祀有几种方式,其一、普遍的去本地亲人的墓地烧纸添土叩拜;其二、不去墓地的家祭,家里供上牌位摆上祭品,跪拜而祭;其三、遥祭,路远或者不方便走不到,对着亲人的墓地方向祭拜叩首。我国是礼仪之邦,不论城市还是农村,都讲究礼仪祟尚孝道,倘不参加上坟,就是不孝顺或忘记祖先的人。会受到同族人遣责,其行为为人所不容。
其实,千百年来,人们在上坟祭祀时也总结出了好多忌讳,比如孕妇不上坟、不能穿大红大紫的衣服上坟、坟地不可照相、上坟时不能嬉笑怒骂、上坟当天不要买鞋等。各地的习俗不尽相同。
家乡的传统习俗大致也是如此,城市人选择清明节扫墓,而农村则不然,农村上坟是春分之日上新坟,上坟时常常聚齐家族成员带上祭品统一到坟地祭祀,新坟不能上二次,也就是不能有第二批人再去坟上烧香烧钱。而旧坟则在春分与清明两节之间选择一天的早晨去上,也是家族男丁成员统一集中上坟,也带上后辈中的男孩,个别兄弟妯娌关系不睦的各行其事,上坟时要先说坟,给后辈解说某个坟是曾祖父母、某个坟是祖父母等,以便后辈记得祖先的坟莹,然后给坟上添些新土,插上树枝,点燃香烛,献上祭品,然后烧纸钱元宝,烧的时候画个圈圈,把纸钱元宝圈在里边,最后沿坟墓周围洒些水,跪下叩三个头,燃放鞭炮后,上坟仪式结束。
除此以外的祭祀活动也有,在父母或亲人忌日,逢周年、三周年、五周年、九周年、十周年等,儿女上坟祭祀,叫烧周年。也只烧些纸糊的衣服被褥,烧些纸质的零用钱,并没有春分节过后上坟那么隆重。农历七月十五还有一次祭祀,仅限于当年失去亲人后,儿女进行的祭祀活动,由于亲人新逝,儿女悲痛哭泣也是常有的,我们当地俗称烧十五,其他地区如何祭祀不得而知。
忆起九十年代以前上坟,那时因农村经济条件所限,上坟的祭品等物极为简便,大多是自制些纸钱,用黄纸叠些纸元宝,用白纸剪个小旗,家里蒸些掺豆类的馍,炒上一小盘素菜,带上水、少量纸钱,就满足了,最后象征性的放几个鞭炮,上坟就算结束,活着的人生活艰苦,长眠地下的亲人也不会怿罪。
九十年代以后至今就大不一样了,春分前的集市上摆满了上坟用的祭品,各种纸钱鲜花,金银元宝,琳琅满目,水果蛋糕饼干应有尽有,人们也不像早些年那么吝惜,除购买许多现成的祭品外,家里也蒸馍,菜也荤素搭配齐全,还带香烟美酒以供先人。交通工具也由原来的自行车,升级为摩托车,小汽车,不但人们衣食无忧,阴间的亲人也在享受着荣华富贵。
随着生活的日渐富裕,农村的人们越发的把上坟祭祀当作一件大事,每每到快上坟的日子,都提前置办祭祀之物,定好了日子大包小包的带上去上坟,完了家人们一块聚餐,然后各自散去。
每年的清明前,村外的旷野里鞭炮声此起彼伏响声不绝,坟地里烟雾缭绕,一派热闹景象。清明过后,一切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上坟的习俗年年依旧,一代代的延续,地下的亲人在天堂里也算得到安慰。
(作者系山西省作协会员,洪洞县作协副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