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文:沧桑老人话沧桑

作者简介:孙文,大专文化,高级政工师,中共党员。长期从事公文写作、新闻写作、文学创作。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中华诗词学会、黑龙江省诗词协会、黑龙江省楹联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地方文学研究会理事,哈尔滨市党史研究会、延安精神研究会会员。出版代表作《穿越心灵的步履》,曾任哈尔滨市解放70周年纪念文集《传承与传奇》副主编。曾任哈尔滨市委史志和齐齐哈尔市建党百年征稿评委。有诗作选入《燕京中国精英诗人榜》《中华诗人年鉴》《当代中国诗人精品大观》《黑龙江当代诗词•男子百家》。作品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民兵》《中华诗词》《新时代党建》《诗词月刊》等,征文曾获得相关奖项,获“雅韵精华•诗会百家”诗词一等奖,《联斋》优秀诗联家等。

西江月·沧桑老人话沧桑
风雨沧桑见证,中西合璧生发。北南牵手笑迎霞。一座桥梁史话。
翘首钢梁雕镂,回旋阔水翻花。太阳岛上响天涯。感赞老身无价。
拜读了天之骄老师的散文《惜别——“老江桥”》。让我的眼前又出现了那横跨松花江南北哈尔滨最早的银灰色滨州铁路桥的轮廓,又勾起许多记忆。那是1966年的盛夏,我与四五名同学第一次来到哈尔滨,“战战兢兢”地通过这座铁路桥的人行便道去江对面的太阳岛公园,还在那沙滩旁的岔流戏水;1983年初冬正赶上封江跑冰排的时候,因公务要去太阳岛上的一个单位办事,我与另一名战友也是从老江桥上徒步过江的;1991年秋季我第三次从这里过江沿着铁路线走了十几里路去了松花江外围堤防外侧的一个军事单位。虽然在这个城市里生活工作了30多年,但亲自体验这座老江桥的雄姿,对于我来说仅有三次。
“哈尔滨人是最重情重义的。当他们目睹在‘老江桥’东侧,新建的哈大齐客运专线松花江特大桥正在如火如荼地施工,年末就可以通车,‘老江桥’在2014年4月10日起,停止了使用后。很多人情不自禁到这桥上来走走,拍照留念,珍藏永远的纪念。”天之骄老师的这段文字,道出了惜别这座铁路桥的原委。就凭重情重义这四个字,我又抽时间去看了滨州铁路桥。
我站在松花江南岸,习习江风轻拂,清清江水东去,久久凝望这座完成历史使命而光荣退役的112岁的老江桥,犹如一位沧桑老人话沧桑,细细体会天之骄老师笔下的惜别的滋味。

用政治家的敏锐目光审视
不就是一座江桥吗,怎么还联系上了政治!咱先别疑惑,看一看天之骄老师在文中是怎么说的:这座桥——记录着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主席去苏联访问,视察哈尔滨的身影,如今,“学习”“奋斗”领袖的题词仍在鼓舞着龙江人民;这座桥——送走过“铁人”王进喜带领的钻井队去往萨尔图,从此,一列列载着原油的列车从这座桥上驶过,奔向全国各地;这座桥——迎接过去往北大荒的十万官兵和成千上万下乡知识青年奔向大北方,北大荒从此变成了“北大仓”。
每一个排比句式,都与共和国的成长相伴;都浓缩了历史篇章……
我们怎能忘记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颐园街一号的那座欧式建筑,那是毛泽东主席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出访苏联,于1950年2月27日同周恩来总理在从莫斯科回国途中,第一次对松江省和哈尔滨市视察时,曾工作和居住于此。毛泽东主席还在这里为松江省委、哈尔滨市委和在哈尔滨市召开的第二次团代会题写了除了“学习”“ 奋斗”外,还有“不要沾染官僚主义作风”“发展生产”“学习马列主义”共5幅题词。60多年来,毛泽东主席的这些题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龙江人。
继而又让我联想到“一五”期间黑龙江省就有诸如哈尔滨电机厂、哈尔滨汽轮机厂、哈尔滨锅炉厂、哈尔滨轴承厂、哈尔滨伟建机器厂(哈飞)、哈尔滨东北轻合金厂(哈尔滨101厂)、哈尔滨量具刃具厂、哈尔滨电碳厂、哈尔滨电表仪器厂、阿城继电器厂、佳木斯造纸厂、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友谊农场、齐齐哈尔钢厂(北满钢厂)等22个项目,为共和国的发展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们怎能忘记,为了甩掉一穷二白的帽子,结束连照明的油料也叫“洋油”的日子,1959年9月26日16时,随着第一口松基3井的提前完钻试油,原油大量涌出,从而宣告了松辽盆地第一个油田的诞生。9月27日,时任黑龙江省委书记欧阳钦和李范五、李剑白等领导到大同镇祝贺,欧阳钦提议把大同镇改名为“大庆”,既有对发现油田的肯定,又有国庆10周年之意。时任石油部部长余秋里得知欧阳钦的提议后,说道:“好么!大庆好么!”随后,石油部经党中央批准,抽调全国的勘探队伍到大庆开展了石油大会战,并将油田命名为大庆油田。大庆油田在创造连续27年稳产5 000万吨的辉煌后,仍保持在年产4 000多万吨,当之无愧为我国第一大油田。大庆油田的诞生,书写了共和国辉煌的一页。由此,在荒芜的盐碱地上奇迹般地盛开“石油之花”,在中华大地上回响着大庆精神、铁人精神。
我们怎能忘记,当年十万官兵奉党中央的指示集体转业来到“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北大荒,屯垦戍边,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当年风华正茂的190余万来自沪、浙、京、津等中国各地的热血青年在这片黑土地上留下了开拓足迹,涌现出金训华、张勇、母维平等知青烈士和王毅、崔天凯、梁晓声、张抗抗、聂卫平等各界知青名人代表。

用史学家的客观公正述说
走在“老江桥”的桥面上,我好像踏进历史的隧道里。面前浮现出一幅幅画面,耳边响起来那熟悉的声音。大桥上,火车曾经载着沙俄、协约国、侵华日军的部队在这里路过;大桥上,苏联十月革命时期的大批俄国移民通过这里来到了哈尔滨定居;大桥上,还有我们早期的中共领导人从这里踏上通往“赤都”莫斯科的红色旅程,为新中国迎来了光明,才有了天安门上的礼炮声。
我们从这段文字中不难看出,这座铁路桥饱受风霜,历尽沧桑。
它见证了正义与邪恶的较量——这座铁路桥,又称哈尔滨中东铁路桥。这个名字,总让人联想到它的历史,以及清朝政府的软弱无能。1896年,沙俄通过《中俄密约》攫取了中东铁路修筑权。中东铁路以哈尔滨为中心,西起满洲里,东至绥芬河,南到旅顺口,覆盖了中国东北部主要地区,成为沙俄掠取豪夺的主要交通工具。日伪时期,通过这座铁路桥,沿着滨洲铁路线向西北前行,在安达和海拉尔的草原上有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细菌武器秘密试验场,而在哈尔滨的平房区,日寇的所谓给水部队,竟然是用被捕的爱国志士、抓来的无辜中国人做活体试验的魔窟。在这条铁路线的另一端,也就是滨绥铁路线,有二战的终结地,侵华日军留下的虎头要塞。哈尔滨的伪满警察厅罪证陈列馆,揭露了日伪的残暴与狰狞。在东北烈士纪念馆,陈列了为正义而战、为祖国而战的共产党员、民族英雄、爱国将领的大量珍贵文物资料,黑土英魂,可歌可泣,感天动地。圣·索菲亚大教堂,这是当年沙皇俄国部队的随军教堂,如今已为我所用,开发为著名的旅游景点。正义终将战胜邪恶。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经过屈辱更知道自强,经过战争更珍视和平,经过贫穷更懂得昌盛……中国人民永远也不会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和战争的创伤,一切篡改历史的企图都是徒劳的。
它见证了开埠与变迁的历程——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成为筑路指挥部的当年田家烧锅名扬天下,成为哈尔滨地区开埠最早的市井。当年修筑滨洲铁路桥的运材土路,搅拌着中国劳工的汗水与鲜血,浇筑了如今的百年老街——哈尔滨中央大街。中央大街两侧,以其独特的文艺复兴、巴洛克、折中主义及现代多种风格的欧式建筑群,给这座城市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成为享有“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美誉的哈尔滨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还有那座高耸入云的防洪纪念塔,塔顶上工农兵精美的雕塑不仅是艺术的呈现,而且彰显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哈尔滨人民团结奋斗、保卫家园的战无不胜的精神。如果你来到防洪纪念塔前,可千万要看一看塔基座的三条标记线,它们记录了旧中国和新中国三次松花江特大洪水的水位线,而最下面的是旧中国当年松花江的水位线,虽然水位最低,但洪水却灌进了市区,见证了新旧社会两重天。
“老江桥”见证了光明与黑暗的抉择——通过这条铁路线,早期中共领导人秘密去十月革命的故乡莫斯科,寻求真理,把马列主义的星星之火点燃,闪闪发光的镰刀斧头,照亮了长夜,驱散了迷雾,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然而,世界上第一个进入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布尔什维克执政长达74年的政党,却在一夜之间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个由列宁创建,这个让西方世界望而生畏的布尔什维克共产党领导的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国家解体了。2013年,我在线收看了中央编辑的教育参考片《苏联亡党亡国二十周年祭——俄罗斯人在述说》。
在哈尔滨生活的人都知道位于哈尔滨南岗区光芒街40号(原小戎街2号),有一座典型的木结构俄式平房,房内三室一厅,内部格局有客厅、卧室、书房、厨房,门窗刻有雕花,屋顶为铁瓦红漆。这是中共满洲省委机关在哈尔滨保存下来的唯一旧址,是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的“总指挥部”和“文件库”。1933年夏至1934年夏,中共满洲省委机关和秘书处曾先后设在这里;当时省委的全部文件在此存放,省委的许多重要指示都是在这里发出的;省委秘书长冯仲云以大学教授的身份为掩护住在这里。1927年“八七”会议后,中共中央决定建立东北地区党的统一领导机构,组建满洲省委。10月24日,在哈尔滨召开了东北地区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成立了中共满洲省委临时委员会。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满洲省委机关遭到破坏。于1932年初,满洲省委机关由沈阳迁到哈尔滨。由于工作和斗争的需要,省委机关经常变换地址,在当时的道外十六道街、道里三道街、偏脸子、南岗花园街、河沟街、人和街、小戎街都设过省委机关。满洲省委从这里输送了大批优秀的干部,到东北抗日斗争的第一线,人们熟知的革命烈士杨靖宇、赵尚志、周保中、李兆麟、赵一曼等都是从这里奔赴抗日第一线,与日本帝国主义进行了殊死的斗争。该旧址对研究抗日时期东北及黑龙江省的革命斗争史具有重要意义。

用数学家的精确数码记叙
天之骄老师运用一连串的精确数字,记叙了这座老江桥的建桥史话。
滨洲铁路桥是专一供铁路用的桥梁,桥上的铁路线由哈尔滨通往满洲里,进入俄罗斯。滨洲铁路线与滨绥铁路线连接,形成了贯通我国东北部并首尾均与俄罗斯相接的绥满铁路线,因而这条铁路线被誉为欧亚大陆桥,哈尔滨也就成了重要的交通枢纽,这座老江桥的身价更为尊贵,这里也一直是重点警卫的目标。
这座松花江上哈尔滨段的铁路桥,由当时的沙俄从1898年开始测量、设计,1900年5月16日动工,1901年8月22日全面完工,同年10月2日临时通车,滨洲线先后用了4年的时间至1903年7月14日正式通车。从交付使用时算起,这座铁路桥已过完了112周岁的华诞。大桥铺设的铁轨在当时是世界上最新型的铁轨,每米重32公斤。通车后,桥上轨距随滨洲铁路多次发生改动。1935年3月,日伪收买中东铁路后,于1936年8月1日将宽轨改成准轨。1945年8月,苏联红军进攻东北,因军事运输需要,又将准轨改为宽轨。1946年4月,苏联红军撤退回国,东北民主联军接管滨洲线,又将宽轨改为准轨。大桥共19个孔,桥宽7.2米,全长1 015.15米。桥墩为石膏白灰浆砌筑,花岗岩石镶面。当时负责大桥施工的是俄工程师阿列克谢罗夫,他招募来350名专业沉箱工人,从事桥墩基础沉箱施工。18个桥墩上的桥桁梁是波兰华沙铁工厂制造,从俄国敖德萨港运往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经乌苏里铁路运抵伊曼港,再装船顺乌苏里江而下,溯黑龙江、松花江运到建桥工地,在现场拼装架设而成。新中国成立后的1962年7月,由东北铁路工程局设计并进行该桥梁的加固工程,全部抽换8孔76.8米钢桁梁,加设两侧人行道,加固11孔33.5米钢桁梁,铲除17号桥墩身,9号桥墩用混凝土加固,一直工作到现在,光荣退役。新建的哈大齐客运专线松花江特大桥正在如火如荼地施工,年末就可以通车,“老江桥”在2014年4月10日起,停止了使用。
这些或是年代时间,或是数量,或是重量,或是进度,或是速度,或是长度宽度高度的准确翔实的表述,使人仿佛走进了一个庞大的数字王国,每一组司空见惯的阿拉伯数字都是这座铁桥不变的数码,都是用历史的经纬线编织的故事。通过这些翔实准确的数字的记叙,看得出身为作家的天之骄老师查阅和掌握了有关这座铁桥的大量资料。他不仅是编故事的高手,以盘盛珠,推出力作28万字的长篇小说《火浴》,而且又深入基层,贴近生活,以线串珠,打造出12万多字的《陋室闲语》散文集等,弘扬了黑土文化。
巧妙地运用数字的写法,这还不多见,足可见天之骄老师其严谨务实的作风。

用地理学家的广阔视野展望
天之骄老师用地理学家的广阔视野,勾勒出“老江桥”的地理位置和景观。
“老江桥”是松花江上最早的铁路大桥,也是哈尔滨第一座跨江桥梁。它位于哈尔滨松花江畔斯大林公园东侧,是哈尔滨市道里、道外两区的分界线。
站立在老江桥的中央,天高云淡,江风拂面,眺望四野,顿觉心旷神怡,大有一洗尘俗之感。
望西方,宽阔的松花江江面上,一艘艘装扮花枝招展的游船穿梭在防洪纪念塔和太阳岛之间,汽笛声、欢笑声,引来很多水鸟在空中盘旋;松花江、阳明滩、四方台公路大桥摇手传语,互比谁娇。飘荡在江面上的空中观光缆车如彩蝶在蓝天上翩若惊鸿,如飘舞的风筝好玩、好看。
向南看,美丽的斯大林公园绿树繁花尽收眼底,青年宫、江上俱乐部……友谊宫绿瓦红墙,花簇靓男俊女。防洪纪念塔前,游人如织,中央大街上,花海似潮。
翘首北方,松北新区厦楼林立,绿柳藏古寺。大地里,一块块白晶晶水面上波光粼粼,那是农家的养鱼池,可见小船在池中游戈,渔嫂正把鱼食撒向鱼儿。一辆火箭头的列车飞驰而来,这是临时改道的特快列车。今年冬天,它将在我身边的高铁轨道上穿行。
回望东隅,滚滚远去的江水驮着长长的大货轮慢慢地远去,方向是下游的佳木斯、俄罗斯口岸。高耸入云松浦公路斜拉大桥,欲与飞翔的燕子比高。桥上的车辆不时地鸣着汽笛,是在与“老江桥”这个哥们告别?还是为“天堑变通途”唱着赞颂的歌!
望远赏美景,看近览“圣地”。这座桥曾是无数青年男女谈恋爱的“鹊桥”。在桥的“圣地”上,可见一个个同心锁,可看写满爱的句句誓言。我到过泰山的玉皇顶,看见过那里的同心锁,没有想到,在这座铁桥上,爱情的誓言写满了每一根钢梁。是啊——我们哈尔滨人,同这座城市一样的浪漫。爱得张扬、爱得坦荡、爱得疯狂。
天之骄老师用站在老江桥上,远望赏美景,近观览“圣地”,将东西南北中与远近和上下的景观尽收眼底,可谓是一部大视野、全方位的纪录片,让读者一饱眼福。

用艺术家的巧妙手法刻画
“今年的五月,哈尔滨的天,雨水像送君惜别的眼泪,一直恋恋不舍,淅淅沥沥地下个没完没了。”将自然界的雨水与送君惜别的泪水相比拟,又有几分惬意。来到松花江边,再一次目睹一位老人,为他送别留念。拟人化的写法更给读者以亲切感。“这位老人今年已经112岁。他伟岸,横卧在松花江上;他瘦削,瘦骨嶙峋,特殊骨感的美;他坚强,风霜雨雪中昂首天穹。”入木三分地刻画,展现了铁路桥敢于担当,坚守使命的品格;展现了铁路桥团结和谐、合作共赢的风格;展现了铁路桥忍辱负重、不屈不挠的人格。变焦的时空镜头,又把人们带入现今铁路桥成为哈尔滨的一个人文旅游观光点,勾勒出百年沧桑巨变的壮丽画卷。
迈着沉重的脚步,跨上高高的台阶,路过早年武警战士守桥站岗的岗楼,我扶着铁栏杆向桥中间走去。啊——这座桥太刺激了。记得在一个盛夏的下午,我与几名同学因为第一次来到这座江桥上,既感到好奇,又感到刺激,于是大家兴致勃勃地从江桥东侧拾阶而上,铁桥人行道的入口处有军人站岗值班,我们边走边赏着景,一会儿工夫便来到了江北,铁路线东侧的船坞,那是哈尔滨造船厂。我们在不远处的道口过道,又从江桥西侧人行道返回江南岸,然后又从江桥东侧人行道走到北岸,这次赶上了一列货车匀速在大桥上通过,体会了共振的感觉,真是有点自己吓唬自己,心里没底的感觉。有幸还见到了巡道工,挎个工具包,手上拎个小铁锤子,在江桥的钢轨上边走边敲打,凭着传递出的声音来判断有无松动的螺栓。
滚滚的松花江水,猎猎的东北风,走在“镂空”的大桥上,有不少初次登桥的人和我一样,好奇又心惊胆战,刺激得腿有些打战。然而,也有的人健步如飞,有的人在上面骑自行车,他们是大桥的熟客,是大桥经常见面的老朋友。“镂空”二字,是雕刻艺术的一种表现技巧,而将其用在这座江桥钢架铁网上,真是恰如其分,十分贴切,是一件特殊的艺术品,一种特别意境的美。
依偎在大桥的钢梁上,就像靠在一位饱经风霜老人的肩膀上,它是那样慈祥、那样温暖、那样坚强,它是哈尔滨这个城市的一个缩影,是哈尔滨人民永不言败、拼搏向上精神的影像。告别了,老江桥,哈尔滨建设的功勋者,兴安黑水不会忘记你。你一定会同你一起长大的城市——哈尔滨一起,披戴共和国奖给振兴东北这块老工业基地那枚奖章。
是呀,天之骄老师这些精彩的文字,浓缩了惜别的深厚情感,饱含了惜别的深刻内涵,升华了惜别的意义所在。
一座老江桥承载了世纪风雨,浓缩了百年历史,牵动着龙江人的心弦。
当我们乘坐火车在绥满铁路线上风驰电掣般旅行的时候,当我们穿越滨洲铁路桥在共同震颤中感慨昨天今天明天的时候,当我们从巍巍的大小兴安岭到长白山北缘蜿蜒叠嶂的完达山、老爷岭、张广才岭的时候,当我们从美丽神奇的松嫩平原到富饶辽阔的三江平原的时候,当我们从神州北极到黑瞎子岛东方第一哨的时候,当这白山黑水之间4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沿边开发开放、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三大国家战略的实施,又迎来新的生机,撑起大美龙江美好的明天的时候……永远也不会忘记退役的老江桥,我想老江桥也一定会笑得更甜更美!
惜别了老江桥,松花江依恋你,哈尔滨铭记你。
老江桥,我更赞赏你不弯的脊梁,不变的使命,不改的方向,铭刻荣辱、见证沧桑的风格!

巴彦诗词楹联协会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