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夫读诗札记(节选):午后先生的微型诗仿佛没有初始,也没有结局,那些看似从齿缝间幸存的修辞、汗毛孔里凝结的呓语以及魂魄的八面游走,总让我想起普鲁斯特病态化的铺陈抑或近乎病态的倾述之美。他手心里仿佛捂着今生的光芒,也捂住来世的黑暗,黑与白、明与暗的融汇和抵达,无不透视着十指连心的轻灵和万有引力之能,并于意象深境与音乐交响处一步步逼向了庞大的虚无……也许,此即为诗歌的静水流深之象吧!
南,还是北
文/午后
河流。无暇旁顾
日落前,当我再次垂问一朵葵花
她的脸别向归巢时茂密的鸟鸣
【亚夫读诗】那时的大河奔涌,那时的大河已然沉寂于远古。
落日起起落落于日落之前抑或日落之后,一朵假定的葵花或一朵葵花的虚相蓦然垂首,无暇见我如是所现,无暇闻我如是所问。
至于是否面朝末路的霞光或若失陷茂密的荧惑,并无鸟鸣作证,亦无归巢之心可依,一如茫茫大河,一如彤彤日落。
诗若两境无南北,青山不动待云飞。
我的甬道
文/午后
当月夜填满沉闷的虫鸣
窗棂,无法从玉兰花香提炼出
一些鼾声
【星辰花简评】题目就与众不同。这样的甬道意境美,诗意盎然。这些从作者意象选择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写景,渲染,烘托都是为了反衬甬道之景象。此中境界应惬意才对,但作者却有一丝沉闷的气息。“一些鼾声”让我们想到了人。这样,前面的写景就有了落脚点,都是为了鼾声做准备的,也落到了实处。微诗有景,有情,有人,读来实实在在,仿佛就在眼前。微型诗就怕指向不明,读来评论无从下手。
多多保重
文/午后
不急于抽回紧扣的手
如初秋,不急于抽回盛夏的虫鸣
汽笛声不急于抽回,一个远方
【郑国贤读诗】从司空见惯的“握别”场面切入,巧用比喻交代时间与空间,并用拟人与移就增进情感渲染,应用摄影技艺,让画面产生距离的变化、虚实的对比,有利触动情感波澜。笛声渐弱,舟车渐小,友人渐远,内心不停默念别时言,脑海不断回映聚时景。
三个“不急于抽回”特别亮眼,既营造“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又寄托“依依不舍的别离情怀”,还寓意“人生旅程,行色匆匆,聚必珍惜,散须保重”。
诗人善于捕获日常见闻,恰当运用写作技巧,让文字感动读者,体现:诗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早春
文/午后
当犁铧决定再次解构
这片泥土之前,许多绿色
还只是写意的修辞
【冰竹浅读】午后这首早春,二个词构建了这首诗的精彩!“解构”和“写意”。“解构”有拆解和反积淀意思,而“犁铧”工具是把土豁出一条条沟,是农耕早期劳作,所以首句贴切的扣住了题目的脉博。这个时候虽然立春,但大地草还没完全绿,只是星星点点的露出绿的痕迹,诗人于是用“写意”一词,写意是国画一种画法,用笔不求工细,注意神态的勾勒用来抒发作者的情趣,和后面“修辞”结合,恰如其分进一步把早春的景象清晰呈现在读者面前。
秋藤
文/午后
扯小片山雀腾起的碧空
及绕在灌木那截蜿蜒小调
一时,想不起该留什么过冬
【郑国贤读诗】细观秋藤,仿佛静修的高人。有山雀相伴,其起啼降鸣,可悦耳;有灌木相随,其落黄萌翠,可醒目。静心,于小片碧空放飞灵鸟;动身,于蜿蜒小径哼唱小调。念日出日落,思潮来潮往,纵观岁月不老,感慨人生匆匆,至人生之秋,自问:该给后世留下什么?心若平静,杂念尽无。午后先生的《秋藤》,借外景写内心,借季节写人生,实乃精妙之作。
黄昏昏黄
文/午后
虚掩一把二胡逶迤的辞令
远山渐老,终能俯身
倾听那朵野菊不太唐突的晚秋
【亚夫读诗】午后向以多重、深度意象见长,又能随性从密匝、浓厚的色彩包围中脱身而出、自带光芒,照耀并掩映他虚设的天空。
这一点类似于梵高,也类似于以生命底色作画之人。他于他命中的向日葵里开花,一如他于自性的色相里结出果实。花该开的开了,正如果该结的结了,回头去花果丛中布局、设色,通透而自在。
午后微型诗的手法或心法自性具足,自性具足了,也即没有了所谓的手法或心法,所以,非蓄意外求者力所能及。
空
文/午后
日落前
海,抹平了滩涂每处凹陷
而没有与任何一只鸥鸟交谈
【大漠孤烟读后】 "凡所有相,皆为虚妄。"那些曾经的喧闹、熙攘、繁华,渐次甄灭不过都是过眼云烟。 这或许就是常人知命的从容;如大海潮汐退隐后的释然和淡定。
此刻,只想清空身后曾有过的轻狂,或缺憾;抹平滩涂或深或浅的凹陷和足迹,不留一丝痕迹,也不愿再对一只鸥鸟提起。
夕照满襟,却心空如海,难得此生的平静!
印象中的小溪
文/午后
桥南的风还没吹来
那些菖蒲
都在等待一个浣衣的倒影
【紫陌浅说】好一幅印象派大色块画风,既写意又体现了某些真实。不由得让人第一印象到雷诺阿《卡涅的浣衣女》图。
若还有第二印象之,无关桥南的风来与不来。若时光有所期,只许春水细无声;若菖蒲有所等待,只许向来恨不相识早;若那浣衣女的倒影依旧,只许长裙连理带,广袖合欢襦。
诗境飘然声色之外,自酿着诗境不能抵达的诗境。正所谓与一首佳作相遇莫过如此吧!言深言浅都及所不达。
五月天
文/午后
带伞。兜里还揣着一颗糖果
立夏的拐角,我随时
会遇见那个爱哭的女孩
【半半讀後】
1.
讀著,是一首情詩。
表面上是寫天氣,寫五月天、寫傘、寫立夏,期待在那個季節的拐彎處,遇見那位「愛哭的女孩」。若是寫天氣,則那「愛哭的女孩」,指的應該是梅雨季節吧,第一行的「傘」,是與這愛哭的女孩對應而來的。
「愛哭的女孩」雖是暗指梅雨季節,卻也可以明示是一位實體的人物,是自己即將前往相見的戀人。若以此角度來讀午後這一首三行詩,則傘還是傘,立夏還是用來襯托時間背景,其三行所述,則是詩人風塵僕僕或從四月、或從遠處外地趕來,無非是希望在五月立夏或稍後,能與自己的戀人見面。
從這角度,似乎可以想像與情人相隔兩地的詩人,是藉著空出來的時間,把握返鄉機會,正在匆匆趕路。
趕路是焦急的。
但詩人卻是把這趕路的心,用「兜裡還揣著一顆糖果」來表達心裡的甜蜜。這份甜蜜,詩人嘴裡不說,但內心深處喜著不久就可以見到思慕的人,早已把趕路那份勞累拋到九霄雲外,不僅勝過心底那份焦急,還讓這份甜蜜,從心底溢到「兜」這小口袋裡來。
2.
午後這一首詩,讓我想到近日讀到的一首收錄在《萬葉集》卷十五第3589首的和歌:
我已經越過了
傍晚時刻蜩蟬齊鳴的
生駒山
我就要到了,妹子
我想見妳
(夕さればひぐらし来鳴く生駒山越えてそ吾が来る妹が目を欲り)
坐落在現今大阪與奈良、天理之間的生駒與葛城兩座南北綿延的山巒,自古即是文人創作和歌的熱點,尤其是位居北側標高只有642公尺的生駒山,相關的和歌常可讀到男女間的愛情故事。
這一首和歌,作者是一位名叫「秦間滿」的歌人,據說他是一位派遣到古代朝鮮半島東南部新羅國的使節,他從奈良出發前往難波津(大阪港)準備前往新羅國,然而海上天候不佳,就在難波津等待出航期間,官階不高的秦滿間似被允許可以暫時回家等候通知。這首和歌就在描寫秦滿間兼程趕路準備回家和妻子再聚聚,畢竟一旦出使新羅國,並非隨時都可以返家與家人相聚的。
於是作者秦間滿早出大阪,到黃昏時刻便越過了滿是蟬聲生駒山進入奈良,返家急切之心可想而知。
和歌裡的「蜩」,是生駒山當地常見的暮蟬,在夏季未了的傍晚時刻聽到蜩的鳴叫聲,便知道秋的腳步已近,對離鄉在外的人來說,蜩的聲音,是一種相思或愁緒。
3.
歌人秦間滿用「蜩」增添作品裡的相思氛圍,詩人午後,用了藏在字裡行間的「梅雨(那位愛哭的女孩)」,讓自己的三行詩,在相思之外,還帶了濃濃的浪漫。
這樣的詩人,帶著這樣的作品赴約,能不把見面的女孩弄哭麼?
午後是一位資深的微型詩人,用字精簡、寫作技巧藏於無形。
詩人帶著傘趕路,面對的是愛哭的女孩也好,是梅雨也好,虛實之間,作品讓人百讀不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