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战情系乡贤馆
文图/王枵今/甘肃


和风暖阳的三月,慕名前往合水县参观学习统战部开展的新”乡贤馆”工作,一路看不到摇曳的葱绿,欣赏不到美丽的风景,更看不到春暖花开的繁华,北方的天气依然残留着冬天寒冷的萧瑟,放眼望去干枯而荒凉。但走进乡村,能让你走进现实,走回历史,走回文化,走回心灵。
”乡贤馆”,以古乡贤文化推动当代乡风文明,他们积极响应统战部倡导新乡贤为家乡办实事,悄然之间,一股强劲的力量在集结,在团结,在汇聚,“散是满天星,聚是一团火”,这股力量,以“乡情、亲情、友情”为纽带,完善乡贤回归政策,最大限度赢得乡贤对家乡的支持和反哺,让更多乡贤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贤内助”,为乡村振兴汇聚强大动能,引导乡贤返乡,扩大同心圆,打造同心牌,让乡贤文化绵延,让新乡贤力量在助力家乡发展建设中绽放异彩,让统战工作起到一定联络团结一切团结的力量,搭建脱颖而出的优秀人才服务家乡,建设家乡,起到大团结大联合的作用。

留得住乡音,新“乡贤馆”是作为乡村经济发展的领头雁群众增收致富的引路人,乡风文明的践行者,矛盾纠纷的调解员,统战部要把这部分人团结联合起来,丰富乡村统战工作队伍,把人心和力量汇聚一起,让乡村成长起来的优秀人士,无论身在哪里,都乱不了这一根脉,忘不了这一乡音,断不了这一乡情。把他们组织起来发挥作用,搭建联谊交流平台,“用身边人讲自己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以心路历程感化提升社会正能量,提升群众的文化自信心、凝聚向心力,充分发挥乡贤文化的时代精神和引领作用。把乡贤中真善美一面提炼出来,让学子用心去体会乡贤的奋斗历程和探索精神,感受乡贤的独特个性和人格魅力。

寻得到根脉,首先引入眼帘的是肖咀乡铁赵村,路边两旁文化墙长廊,一股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惊的路人纷纷驻足。一墙一文化,一墙一风景,内容分别为:乡贤文化、学习榜、精英榜、美德榜、百寿图、寿星榜、师表榜、参军光荣榜等,将乡村乡贤文化融入墙绘,一幅幅构思巧妙、通俗易懂的墙绘作品争先亮相。精彩的创意谱写着乡村振兴新篇章,生动形象的文化墙,有机渗入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元素,易看易学易懂,让村民们看到了前辈的事迹,也骄傲的看到亲人们光荣的事例,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墙壁上图文并茂地呈现出来,使原本“冷冰冰”的墙面瞬间灵动起来。这些乡村墙绘,不仅扮靓了乡村,还提高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品位,使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也使一面面墙壁变成美观又会“说话”的正能量传播者,提升了村民的道德素养,传递了向上、向善的正能量,营造了良好的村风村貌。

走的进记忆,铁赵村的“乡贤馆”在村部的右侧,篆体字别具一格令人肃然起敬,建馆思贤、重贤尊贤,迎面墙打造的专栏“乡贤”“烈士”“军人”“学子”“群英”“村官”等事迹。走进馆内,一幅幅人物照片、一段段文字介绍,浓郁的文化气息,简约精美的文化墙,无一不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虽无大人物的千秋功德,却有小人物的爱乡情怀。按照“找出来、请回来、展出来、传开来、礼起来”学习氛围,乡风乡俗,乡史乡韵,凝铸成乡贤文化底色;通过“乡贤馆”的引导,配合文化墙的宣传,引导居民遵守社会公德、践行家庭美德和修养个人品德,太莪乡“移风易俗”把“乡贤文化”摆在重要位置,乡土乡情,乡味乡音,乡贤文化底蕴,人杰地灵,乡贤辈出。“薪火相传,见贤思齐,凝聚了地域性乡贤文化。

记得住乡愁,望的见的山,看的见的水,留的住绿水青山;那家乡的云、那家乡的风、那家乡优秀人士事迹。太莪乡安集古堡的打造,让人们回忆起硝烟弥漫的烽火台,古堡是解放前的防御藏身之处,因为解放前军阀、土匪混战民不聊生,为了防御建立。现在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我们国家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世界最安全的国家,古堡已经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但是,为了把这一部分的历史留在人们的记忆中,进行恢复重建。古堡旨在印记,是对乡愁的记忆,唤起这部乡愁,让大家不要忘记,现在幸福安康的生活离不开烈士的鲜血,让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板桥镇的乡愁记忆园,不仅给群众的日常文化生活增添了乐趣,还助推了乡风文明建设。涌现出的“好媳妇”“文明家庭”“最美家庭”等;在乡愁记忆园里通过群众评选产生的,乡愁记忆园的建设,让村民们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了解当地历史,唤醒年轻人对家乡的热爱,激发奋斗的动力。

有这样一家人,他们是千家万户中普通的一员,他们是大千世界里平凡的一户,但就是这样一户普通家庭,一个平凡的女子,她用自己的孝心、爱心和勤劳、朴实演绎着最真实的幸福,营造着最美满的生活,她就是人人夸赞的好媳妇刘小梅。金色充实的秋收正忙,不曾想灾祸从天而降。正当壮年的公公拉着一车子高粱穗子从山坡上翻滚下去了,体弱的婆婆因惊吓、伤心也晕倒在地,这对刚结婚不久的刘小梅更是晴天霹雳。从此,公公因腰部伤势严重,落下了高位截瘫的残疾,刘小梅在生活的重重压力下用自己的孝心和爱心为一家人营造出了温暖和阳光,为她们的生活增添了笑声与活力。26年来,她孝敬公婆,和睦友善,和邻里的关系也非常融洽,大家互帮互助,团结友善。遇到逢年过节,串门过户,互相问候。一个和谐的家庭,总能有和睦的邻里关系。农村人遇到红白喜事就得邀请邻里四舍亲朋好友摆宴设席,比如村里老人过寿,孩子升学,娃娃出生等等,只要邻里言语一声总能见到刘小梅出出进进忙碌的身影。由于刘小梅性格好、心肠热,村里人总爱和她打交道古训有言: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老爱亲是营造幸福家庭的基石,刘小梅已成为当地的名人轶事。

建设好家园,那些乡贤优秀人士,他们告别家乡走出村里去创业,其中刘涛先生对故土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他情系生他养他的热土,时刻惦记着父老乡亲,牵挂比较偏僻、落后的出生地;在外打拼有了一定积蓄后,第一件事就是建设投资家乡,他先后捐出160多万元,在县、乡、村支持下,兴建占地8亩面积790平方米的文体广场;给博华小学捐助10台电脑,肖咀中学捐助10万元;每年给村里60岁以上老人发放零花钱,给村上的群众提供文化娱乐;改造铁赵村道路供排水问题,投资40万;退伍老军人刘广生老人病了,他主动联系西京医院,并免费给救助资金。村里李婶是孤寡老人,自从有了这文化广场,她长期卧床终于可以颤颤微微拄着拐杖来广场晒太阳、看热闹;当刘涛先生有一次回家探亲时,李婶拿着煮熟的几个鸡蛋,硬塞刘先生手里,唠叨说着含糊不清的感谢话,感动的泪水不由自主的落下来……

吉岘乡的铁李川山川秀美,人杰地灵,一提起铁李川乡村建设,村民们不由自主的想起“名贤”李杰。他扶贫济困,热心公益事业,先后为家乡捐资6200万元,建宫合新村农宅100户,新盖村部、议事大厅、文化广场、投资蔬菜大棚126座、捐助残疾人资金650万元捐资50万元新建合水一中科技楼1幢,建立了“李杰助学基金”,资助贫困学生1718人769万元等等。他的善举让乡亲们有休闲娱乐的场所,让老百姓免费住上了宽敞漂亮的花几十年心血,有时候几代人奋斗才能住得起来的楼房,让大婶大妈姐妹们农闲时可以跳广场舞健身,让留守老爷爷老奶奶打牌聊天可以解闷不孤独,让留守儿童有一个戏耍打闹的游玩空间,让村部有集体活动时可以开展宣传活动,也可以借助舞台唱戏活跃丰富村民生活。李杰出生在铁李川村,从小生活困难煎熬,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追求梦想的脚步,创业成功之后,特别关心家乡公益事业,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事迹,为乡村振兴添了一抹耀眼的亮色,树立了典范新篇章,是铁李川优秀人士璀璨的烟花,他犹如一道闪电,横贯于万里长空;也犹如一座不朽的丰碑,矗立在人民心中,在这片贫瘠的土地里绽放出多彩的光芒!李杰,是铁李川这片土地的骄子,是乡亲们的自豪,也是陇原人的骄傲,他的事迹被国家、省、市媒体宣传报道。

乡贤是地域文化精神的标记,是浸染乡土,温暖乡亲,维系乡缘的纽带,由于前辈乡贤人士光辉事迹的唱响,又有利于人们传承、共塑良好家风,润泽下一代健康成长,使之成为有用之才;铁赵村刘锐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中学一级教师;刘立博毕业于山东英才学院,现树思源数字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总监;刘立殿大学本科毕业,先后任技术员、技术副队长、安全检查科副科长,现任中国华能集团公司华亭煤业公司安全监察部正科级干部等等。杰出青年美不胜举,回报故土、自主创业。乡贤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的一种表现形式,植根于乡村社会土壤,乡贤文化已经成了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党风、民风、家风,这些乡贤的事迹,感动和激励着每一个村民,激励着每一个求学路上的游子,他们立志像乡贤一样为建设自己的家乡多作贡献。

最美不过家乡的山,最甜不过家乡的水。乡贤们投身于家乡建设和治理,不是单单只为获取回报,更是为了反哺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新乡贤工作作为新时代统战的重要增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挥统战联络着力点,让新乡贤馆和统战工作相结合,互融共赢,在外立业,乡音不改,不忘回家的路。

作者简介:王枵今,甘肃省合水县人,县直机关干部,一个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文学写作爱好者,有作品发表在《农村青年》、《九天文学》杂志、地方刊物《黄河象》和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