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 命 的 姿 态
作者:彭云舫
他,捧着一颗燃烧的心,以百姓为圆心,以父老乡亲的利益为半径,像一头牛,耸起山峦一般的肩膀,套一轮弯月,拉着犁,拉着耙,在要兴村的土地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辛勤耕耘。
他,是何方“神圣”?竟然在物欲横流的浪涛中,坚守一片心灵的绿地,把付出当作一种行走的姿态。
他,就是仙桃市三伏潭镇要兴村党支部书记陆进勇。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是陆进勇当选村支部书记发表就职演讲时的郑重承诺。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一石激起千重浪。赤子逐梦,以坚守为舵,用勤奋作桨。
把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问题就是突破口。
要兴村地处数村中心,南邻官岭,北毗尹湾,东西分别与青年村、百亩湾村接壤,得天独厚、众星拱月。一条东西走向的要兴场街座落在这中心地区的中心。穿村而过的鲜毛路南及“318”国道,北依滔滔汉水,西接要兴场。地理位置优越,但经济发展缓慢,落后面貌难改。更不可思议的是偌大一个村,那么好的地理环境,居然连个集贸市场都没有,村民们做点买卖都在露天街道上进行。那卖菜卖水果的,卖鱼卖肉的,有时在风雪中冻得瑟瑟发抖,有时被暴雨淋成“落汤鸡”。村民们苦不堪言、怨声载道。建集贸市场,成了父老乡亲不老的渴望。
民声即民生。陆进勇上任伊始,就果断决定兴建集贸市场。然而,要兴村“家底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怎么办?“有钱得建,没有钱,削尖脑袋筹集资金也得建!”陆进勇斩钉截铁地说。于是,他三番五次地拜访仙桃市住建局和民政局,力陈要兴村的情况,反映老百姓的诉求,以不厌其烦的韧性和对要兴村父老乡亲的一片赤诚赢得了该部门领导在项目和资金上的倾斜。
兴建集贸市场,不仅需要真金白银,还需要大面积的土地。本来要兴街北面有一块长方形的土地,但被附近村民占用了不少,有的建了商店,有的建了厨房,还有的建了厕所。要高标准地兴建集贸市场,就必须将这些建筑全部拆除,将所有占地面积纳入整体规划。
但是,拆除谈何容易!其中,尤其是两家商店占地面积大、占用时间长,已经在此经营了二十几年,每年都有不菲的收入,而且还涉及多方面的关系和利益。为了啃下这两块“硬骨头”,陆进勇多次亲自登门“拜访”。虽然吃过好几次闭门羹,但始终不言放弃,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N次……跳跃的心轴,总是围绕着一个坐标。他从大局出发,将心比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仅如此,还请商店老板的亲朋好友帮忙沟通,用亲情感化他们。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终于得到了商店老板的理解,同意将占地建筑彻底拆除。
拆除所有占地建筑后,便马不停蹄地拉开了兴建集贸市场的序幕,同时还加宽、硬化与之相连的各条通道。
如今,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个宽敞、气派的塑钢集贸市场。
走进集贸市场,南北货摊整齐有序,犹如两条长龙。鸡鸭的鸣叫声,摊主的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组成一曲美妙的乐曲。市场上,货物品种繁多、琳琅满目。你看,那身着旗袍的西红柿,红得发亮,红得诱人;一条条顶花带刺的黄瓜,碧绿鲜嫩,皮上还挂着一层淡淡的白霜;一颗颗珍珠玛瑙般的樱桃,努着红扑扑的嘴巴,散发着诱人的馨香;一堆堆苹果,遍身平滑光亮,红的、绿的、红绿相间的——五颜六色;一条条活蹦乱跳的鳝鱼,在鱼厢里游来游去;新鲜牛肉、新鲜猪肉任你选任你挑。毛嘴卤鸡,要兴豆豉,色鲜味美。徜徉要兴集贸市场,仿佛置身于古老的“江湖”。
集贸市场方便了本村父老乡亲,也惠及周边的村民,更为要兴村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栽上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引来十里八乡的大商小贩,让要兴的经济走向繁荣。
庚子春节将至,风雨如晦,新型冠状病魔肆虐。江城楚歌四起,沔阳危机四伏。
一场立体的大战打响了。陆进勇挺身而出——“我的地盘,我守护!”
在抗疫中,他既当“三军统帅”,又当普通士兵,与村组干部以及志愿服务者一道,戮力同心,用坚韧、用真诚密织乡村防护网。
在陆进勇心中,百姓的安危大于天。大年初一,他一接到上级政府的通知,就雷厉风行地组织村组干部及志愿服务者设卡、站岗,切断外村人员进出的路径;对本村村民也只许进,不许出。与此同时,风风火火地开展为期三天的大清底、大排查。通过电话、上门入户等方式对返乡人员进行地毯式的摸排。
疫情防控,人员信息排查,登记是关键,但是要兴村只有一台常“卡壳”的电脑。为了及时登记,不误防疫,陆进勇与村委会张会计自告奋勇地承担了繁重的登记任务。张会计年老体弱,陆进勇尽量让他不熬夜,自己却常常通宵达旦连轴转。饿了,啃两口枯馒头;渴了,喝一口矿泉水。过度的疲劳,导致他双眼充血肿疼。张会计屡次三番地劝他休息、治疗,但他都婉言谢绝了。他用一种令人仰视的“倔犟”劲,不懈地奋斗,终于建起了一户一档、一人一档的信息库,实现了登记信息立查立报。
在抗疫的同时,实行“硬封闭”中的“软服务”。群众点单,干部跑腿。陆进勇以身作则,带领村委会一班人马全力以赴当“保姆”,真心实意搞服务,为不同需求的群众解决各种燃眉之急。
“5袋面条,6斤黄瓜,1壶麻油……”正月初二的傍晚,陆进勇点开微信,又收到本村6组肖柏庭老人的一条代购信息,他立马回复道:“好,明天就去帮您购买。”
“这袋是蔬菜,这袋是苹果,这袋是药品。”正月初四一大早,陆进勇就顶风傲雪骑着电动车到七八里之外的三伏潭超市为陆世炎老人买回了一些生活用品。老人感激不尽,留他到家里喝杯热水暖暖身子,他却笑哈哈地说:“不用了,我还要赶别家哩。”说着,他又启动那辆老掉牙的“坐骑”,向五保户卢友平老人的家里奔去……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陆俊勇扛着自己的墓碑,风里来,疫里去,犹如流动的血脉,跳跃着生命的火焰……
庚子之年,乃多灾之秋。盛夏时节,江汉平原大雨倾盆、无止无休,恨不得一下子就将所有的农田吞没。作为三伏潭镇北片的“水袋子”——要兴村,却成功地躲过了无情的涝灾。“这,又得亏我们的陆书记。”年逾古稀的彭焕新老人深有感触地说,“抗涝的成功,再一次证明我们当初选举书记没有看走眼。”
就这样,陆进勇带领4名村干部以及200多位村民挑战风雨,用肩挑、用背驮,筑起了一条高80厘米,长1200米的挡水大坝。用7000多袋泥土和10台抽水泵护住了全村的安澜,确保了垸内所有中稻碧青挺拔。因此,《仙桃日报》以《用心尽力保家园》为题,头版头条地报道了他的先进事迹。

陆进勇的心绪连着要兴村的一草一木,仿佛它们的根须就是他敏感的神经。他关心庶黎疾苦,尤其关注弱势群体的冷暖,好像孤寡老人的灶连着他的胸口,他要摸一摸,是冷,还是热;好像贫困户的锅连着他的胃,他要看一看是饱,还是空。盛夏时节,吴牛喘月,别人避暑乘凉,他忙里偷闲,去探望无儿无女的老人卢友平、袁祥义,看看他们的心空是晴,还是阴;寒风刺骨,别人躲在空调室里休闲娱乐,他却顶风冒雪,去亲一亲特困村民彭国仿、肖登明,摸一摸他们的被窝是暖,还是寒。他用一颗儿女般孝顺的心,温暖孤寂的心灵;用勤勉的身影,照亮一双双昏花迷离的眼神。端午、中秋、春节,他总忘不了给孤寡老人和特困户送米、送油……不仅如此,他还借政府扶贫脱困的东风,为孤寡老人,为贫困户撑起一片爱的绿荫:替袁祥义、卢友平、肖登明等十余户人家分别申请危房改造资金、重建项目资金,让他们拥有舒适的住所,能安度晚年。为了让困难户赶走贫困的悲凉,他千方百计地给予帮扶——扶到点子上,帮到根子上,让他们脱贫“造血”。五组的彭木仿吃苦耐劳,是一个种田的好把式,但因家庭变故而一贫如洗,而且债台高筑,不敢进行规模化种植。陆进勇走马上任,便主动为他申请贷款50000元的无息扶贫资金,让他承包农田,捡种本组的抛荒田,放开拳脚大显身手。三年来,种田赚钱不仅维持了家庭的生产生活,还还清了近10万元的债务。6组的陆叶清老人妻子疾病缠身,四处求医问药,导致负债累累。政府部门多次给予资助,但始终不能摘掉贫穷的帽子。为此,陆进勇费尽心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输血’,不如想办法让他自己‘造血’……”几经思索,几经权衡,他终于拿定主意。于是,亲自登门与陆叶清老人交心谈心,建议他种植反季节西红柿,并为他购买《名优蔬菜反季节栽培》读物。老人如获至宝,一边向书本学习,一边实践,结果种的西红柿色泽光艳、硕大饱满、产量高,不仅远近畅销,而且价格喜人,3亩西红柿每年纯利润3万多元。就这样,“老大难”也走出了一条致富之路。在扶贫路上,陆进勇带领村组干部严格按政策办事,从实际出发,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织密兜底扶贫网,让贫困户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与幸福感。一旅俯首之程,流淌着爱的甘泉,洒满汗水与歌声。

如今,陆进勇又带领要兴人民开启建设乡村、擦亮乡村的快进键。以绿色水韵为睛,疏挖村组门前的池塘,沿塘修水泥路,建景点,还兴建“彩虹桥”,为两岸接轨……每天都刷新着乡村的记忆。昨天,五组、六组门前的池塘都是杂草丛生、垃圾泛滥、臭气熏天,岸上的羊肠小道晴天一把刀,下雨一团糟;今天,池水清澈,绿树红花。抬眼望,白鹭展翅;低眉处,游鱼戏水……岸上的水泥道如同玉带一般伸向远方,与周边的乡村主道喜结连理,成为人们休闲散步的好去处。陆进勇正用焦裕禄的脚步丈量着父老乡亲的憧憬。
一切为了乡亲,为了乡亲的一切,陆书记为民的双脚忙忙碌碌,不曾有过“稍息”。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提起陆进勇,了解他的村民总是深有感触地说,陆书记的心中有杆秤,却衡量不出个人利益的轻重,因为秤杆上的星星点点全是村民。“不忘初心,用奉献填写履历。”这是一名仙桃日报记者对他生动的写照。他,生命的姿态,就是一首奉献之歌,跳跃着灿烂的音符!
【作者简介】
彭云舫,笔名野荷,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仙桃日报特约记者、春华杂志副总编。热爱文学,把文学当作精神管道,宣泄情怀,描绘人生,用生命的激情锻造篇章,著述颇丰。作品散见于《中国文学》《作家报》《戏剧之家》《星星》《绿风》《心潮诗词》等报刊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