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风采】
吴仰生,笔名仰生,昵称:俯仰生涯。安徽省作协会员,曾为下乡知青、工人、中学和大学教师。爱好文学,笔耕不辍,已有350多万字的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发表与出版。其中,中篇小说《亡魂》和长篇小说《爱的家教》颇受好评;曾获“小天使"铜像儿童文学奖、"阿英”文学奖等十多种奖项。
(系列四十八)
话说《漱玉词》
《漱玉词》作者李清照
一、生平
《老残游记》有云: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古今第一女子就诞生在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济南,柳絮泉畔。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朝词人。生卒难考,推测生于1084年,卒于1151年。其诗、词、文、赋皆有成就,以词最为擅长着名。词作风格以婉约为主,用语精炼格调清新,写景抒情真切感人。惜作品大多散佚,流世之作不过数十首,皆属上乘之作,从而奠定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压倒众多须眉的崇高地位。
清照工诗文,尤以词擅名。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其再适张汝舟,未几反目。有启事上綦处厚云:“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传者无不笑之。今其启具载赵彦卫《云麓漫抄》中。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载其与后夫构讼事尤详。此本为毛晋《汲古阁》所刊。卷末备载其轶事逸文,而不录此篇,盖讳之也。
漱玉词案陈振孙《书录解题》载清照《漱玉词》一卷,又云别本作五卷。黄升《花庵词选》则称《漱玉词》三卷。今皆不传。
此本仅词十七阕,附以《金石录序》一篇,盖后人裒辑为之,已非其旧。其《金石录后序》与刻本所载,详略迥殊。盖从《容斋五笔》中抄出,亦非完篇也。
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张端义《贵耳集》极推其《元宵词永遇乐》、《秋词声声慢》,以为闺阁有此文笔,殆无间气,良非虚美。虽篇帙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珍。
二、婚姻
易安出身书香世家,从小接受良好的正统教育,饱览百家经典。而后嫁与考古学家赵明诚,正值二八妙龄。夫妻二人皆博学之士,意趣相投,一见倾心,感情甚笃。由于明诚的鼓励,婚后生活美满,前期的作品大多围绕自己的婚姻生活,起居趣事。其中《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就写出了两人同游时美好的时光。
《易安居士事辑》里有一段文字:易安性强记,每饭罢,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几卷,几页,几行,以中否决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往往大笑,茶倾覆怀中,反不得引而起。这是他们别有风味的闺房之乐。
他们是知己也是情人。古有高山流水之作以表友谊深厚之意,也有鹣鲽情深以示夫妻相爱之深。人生得一知己而无憾。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人说小别胜新婚。明诚与易安二人的感情浓得似墨,怎么化也化不开。婚后小别,两地相思,已经令她难以入眠了。上引之二篇,就是这段时期写的。一种风流潇洒的'韵度,洋溢在笔墨之间;飞扬的文采写出旖旎的年华和炽热的情感。
三、惊变
靖康之变是易安人生的一个分水岭。
在经过一起党变、靖康之变,先是父亲被贬,家道中落,而后是金兵入侵、山河沦陷,接着是流亡建康、明诚病故。噩耗连连,瘦小的她,坚持了这么久,终于病倒了。
病间她作了《摊破浣溪沙》一词。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字里行间,又透着多少分无奈、多少分思念、多少分怨恨?那张愁容那份薄凉,又有谁看得清听得懂?从此,易安抱着一颗支离破碎的心,只身飘泊于江浙间,过着颠沛流离无依无靠的生活。
后期的作品因而产生了极大的变化。词风一转,开始关心时事政局,讽刺朝中权贵,了解百姓疾苦。她把这一切的情感都反映在词上。如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憾刘昆!又如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坯土!这些词句不仅抒发了个人身世的哀苦,亦道出了对时事的悲愤!
四、晚年
她的晚年是悲清孤寂的。在动荡间沉浮了多年,身心都受到了极大的伤害,然而这些还不够!因对时局的不平她差点下狱;因风芒过露而遭人妒忌,竟诋毁她在暮年改嫁!
这些这些,她都不想再说什么,再辩什么了。慢慢地,茫茫人海中消失了她孤弱的身影。是妥协?不,这不是她的风格!她渐渐懂得了人生的真谛,慢慢地淡出,淡出。在满口酸楚中,她尝到了苦中作乐的欣悦;在累累伤痕里,她看到了生命永恒的姿态。
五、感慨
易安的一生,围绕着政治时局而起起落落,跌跌宕宕,历尽了生、离、死、别、爱、恨、情、仇。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然而如果没有这样的经历,又怎能创造出辉煌?没有世事的洗炼,哪有今天的精华?
她曾说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样的豪言壮语;她亦念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凉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这样的悲寂柔情。她,是一个女人,她,也是一位词人。她创作出千古传诵的佳作,而她的人生更是一首绝唱,流芳百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昨日的黄花已凋零,昔日的往事成追忆。而她的身影,历经风霜洗炼过的淡笑,她的眼神,藏着无限的心事。透过她的词,向我们缓缓述叙着,她那跌宕无数的传奇人生。
《漱玉词》是李清照的词集。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为 《漱玉词》1卷,注云 “别本作五卷”。黄升 《花庵词选》作3卷。《宋史 ·艺文志》载有 《易安居士文集》7卷,《易安词》6卷。均已不传。现存诗文和词集皆为后人所辑。毛晋汲古阁用明洪武三年(1370)钞本刊刻。《四库全书》用毛刻本。四印斋重刻《漱玉词》1卷,李文䄎编《漱玉词》5卷,辑录的作品较多,然所收多有赝品。近人赵万里《辑校宋金元词》中的 《漱玉词》收词60首。1962年中华书局 (上海)出版《李清照集》,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王学初(仲闻)《李清照集校注》。今人孔凡礼《全宋词补辑》中有新发现的李清照词1首。
李清照之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官至礼部员外郎,京东路提点刑狱。出自韩琦门下,又曾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后因被列入元祐党籍而罢官。平生著述甚丰,现仅存 《洛阳名园记》1卷。母王氏,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一说为汉国公王准的孙女),亦知书能文。李清照生长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教养。早年随父住在汴京、洛阳,工书,能文,兼通音律,王灼 《碧鸡漫志》中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建中靖国元年(1101) 18岁时与太学生、吏部侍郎赵挺之之子赵明诚结婚。婚后夫妻志同道合,感情至笃。赵喜好收藏金石碑帖,他们“有饭蔬衣练,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 《金石录后序》),共同搜求寻访,鉴赏研究。夫妇也都爱好诗词,时相唱和,约在崇宁二年(1103)赵明诚出仕,任鸿胪少卿。后出知莱州、淄州。高宗即位后,知建康府。靖康之难,李清照面对国破家亡的处境,于建炎二年(1128)避难至建康。次年,赵明诚病逝。李清照便只身漂泊杭州、越州、金华一带,过着辗转无依的流亡生活,文物书籍丧失殆尽,境况极其悲惨。最后在孤寂、抑郁中了却残年。关于李清照晚年的生活情况,缺乏确切的资料记载,只知她曾写诗送韩肖胄、胡松年使金,并作 《打马图经》及 《金石录后序》,说明她虽在颠沛流离之中,仍然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并从事文学创作活动。李清照诗、词、文兼擅,以词的成就最高,并有 《词论》传世。在 《词论》中提出词 “别是一家”之说,强调协律,崇尚典雅,讲求情致,重视词自身的艺术特点,代表了传统的婉约词派的观点。
《漱玉词》的主要内容与特色
当前, 女词人多至几十万计 , 而且大多以李清照为楷模, 词风多为婉约为胜,大多写得很好 。这说明 清照词以成效应, 形成当代重耍的词风文之一。所以说, 国学《漱玉词》在当代的文学地位就不可小觑了。
漱玉词由济南李清照故居前的漱玉泉得名,是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泉水清澈见底,泉水自池底涌出,溢出池外,跌落石上,水石相激,淙淙有声,犹如漱玉。相传李清照早年曾在泉边洗漱。该泉自今仍在流淌,现在济南趵突泉公园内的李清照纪念堂门口。
《漱玉词》的内容可分前后两期。前期社会相对承平, 生活条件优越,题材多反映闺阁生活及离别相思之情。在不少词篇里,描写刻划了大自然的美, 表现了她对美好事物和自由生活的热爱。《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以新颖别致的对话形式抒写惜春心情。脍炙人口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之句造语新奇,活泼秀丽。《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写乘舟游赏,尽情享受大自然的风光之美,语意清新富于生趣。《一剪梅》、《凤凰台上忆吹箫》、《醉花阴》等表现她对丈夫的思念和对爱情的追求。如婚后不久送别赵明诚时所作的《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读之离情欲泪,却写得语意飘逸。《醉花阴》以宛转含蓄的手法表达了闺中的寂寞和离情。其中“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以黄花比拟人,形象极富创造性。幽细凄清,声情双绝。据说赵明诚连作50首,也赶不上这三句之妙,自愧不如。作为女词人,在词里大胆坦露自己对爱情的向往,在当时实属难能可贵。王灼在《碧鸡漫志》中批评李清照“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忌也”。这种客观上对封建规范的违反,正说明了《漱玉词》 中前期作品的思想价值。
后期词作多抒写她遭到国破、家亡、夫死以及政治上的打击等一系列灾难之后,极其沉痛的心情。这些内容已超出了她个人的不幸,客观上反映了时代的、民族的灾难和不幸。词的风格也一反前期的清快、明丽,而表现出极为深沉凄凉的特点。《菩萨蛮》(风柔日薄春来早)中的“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添字丑奴儿》中的“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是对家乡故土刻骨铭心的思念。《永遇乐》(落日熔金)回忆“中州盛日”的欢乐往事,《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记叙当年的“胜赏”,都是将往日的美好岁月与今日的孤苦凄凉对比描写,寄寓着家国亡痛。最著名的是《声声慢》,开篇即连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叠字,刻划难以克制、无法排遣的孤寂和愁绪,以下以晚风、秋雁、黄花、黄昏、梧桐、细雨等意象并置,刻划了一个凄婉的意境。《永遇乐》一词更含蓄委婉地表达了她对现实的关切,隐含着对醉生梦死、偏安一隅的南宋统治者的不满。李清照后期的词作由个人的身世之感概括了千千万万人民遭受的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苦难。表现了她的一颗爱国之心。南宋末年爱国词人刘辰翁每读此词“为之涕下”“辄不自堪”。从中可见李清照后期词的爱国内容和深远影响。
李清照长于抒情,巧于构思,词的艺术成就很高,婉约、豪放风格兼具。她“以寻常语度入音律”,虽明白如话,却非常优美清丽,既能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又能创出新意。如《武陵春》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如梦令》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声声慢》的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一剪梅》中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等等。她善于选取一些平常的生活片断入词,具体、细微地刻划内心世界。诸如《永遇乐》中的“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如梦令》中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等。这一切,都构成了 《漱玉词》 独特的白描特色。
《漱玉词》在词的发展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她是第一位专门致力于抒情的女词人。通过她细腻、诚挚的笔触,在词中塑造了一位动人的、不朽的女性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把闺情词推向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峰。沈谦在《填词杂说》中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李白,故称词家三李。”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指出:“淑真清空婉约,纯乎北宋;易安笔情近浓至,意境较沈博,下开南宋风气。”恰当地说明了李清照在词史上的地位。
关于对《漱玉词》的研究和评论,一般认为是婉约派的正宗。明王世贞《弇州山人词评》中说:“李氏、晏氏父子、耆卿、子野、美成、少游、易安至也,词之正宗也。”清王士禛《花草蒙拾》也认为“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皆吾济南人,难乎为继矣”。在《分甘余话》中他又说: “正调至秦少游、李易安为极致。”不少评论特别指出,作为女词人,李清照在艺术创作上的特点:李调元的《雨村词话》认为“李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词无一首不工。其炼处可夺梦窗之席,其丽处直参片玉之班。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其他如陈廷焯评《漱玉词》:“独辟门径”(《白雨斋词话》);陈世锟评:“风神气格,冠绝一时”(《云韶集》);徐釚评: “其词妍婉”《词苑丛谈》;沈曾植评:“跌宕昭彰”,“才锋大露”。“自明以来,堕情者醉其芬馨,飞想者赏其神骏。易安有灵,后者当许为知己。”(《菌阁琐谈》)近年来发表的关于李清照研究的论文和学术著作较多,王学初的 《李清照集校注》3卷,把李清照的词、诗、文尽辑集中。并把有宋以来的研究和评论附于每一首词之后。所作注释,引用了不少宋代名物制度。书后附有《李清照事迹编年》、《李清照著作考》、《参考资料》等,实在是研究 《漱玉词》不可多得的一部学术著作。
漱玉词创作背景
漱玉词由济南李清照故居前的漱玉泉得名,是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泉水清澈见底,泉水自池底涌出,溢出池外,跌落石上,水石相激,淙淙有声,犹如漱玉。相传李清照早年曾在泉边洗漱。该泉自今仍在流淌,现在济南趵突泉公园内的李清照纪念堂。
“李清照的《漱玉词》,绝大部分是抒情之作。由于词人对生活具有特殊的敏感,具有真实的思想感情和极高的艺术表现才能,使这些优美的抒情作品达到了崭新的艺术境界,成为我国抒情文学园地中的一朵永不凋谢的奇葩。 《漱玉词》真实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感,表现了塑造自我形象的鲜明特色。”
《漱玉词》的艺术特色
中国文学史上,凡有一席之地的文学奠基者,他的任何一部代表作,都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二者的关系都是密切不可分割的。李清照的《漱玉词》也是一样,所体现的思想是真实的思想。
中国文学史上,凡有一席之地的文学奠基者,他的任何一部代表作,都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二者的关系都是密切不可分割的。李清照的《漱玉词》也是一样,所体现的思想是真实的思想。
李清照, 号易安居士,宋代(两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早年的欢乐发自肺腑,她晚期的悲苦更不是无病呻吟。因而她也就很自然地获得了构成艺术性基础的先决条件,使她的词成为思想与艺术、内容与形式高度结合的作品。
李清照的《漱玉词》,绝大部分是抒情之作。由于词人对生活具有特殊的敏感,具有真实的思想感情和极高的艺术表现才能,使这些优美的抒情作品达到了崭新的艺术境界,成为我国抒情文学园地中的一朵永不凋谢的奇葩。
《漱玉词》真实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感,表现了塑造自我形象的鲜明特色。
《点绛唇》就是借助丰富的想象和高度的艺术概括能力,运用优美朴素的语言和常用的白描手法,对自己生活中某种印象或感情的刻画临摹,创造了性格天真爽朗、生动活泼的少女艺术形象。
李清照在《点绛唇》中,就留下一个性格天真爽朗的少女形象。通过“袜剗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几个富有特征意义的动作,就使主人公那多情的内心世界和羞赧的外表情态,跃然纸上。这应是词人少女时代的一个生活画面。作品写得生动逼真,栩栩如生。
《蝶恋花》,上阕描写主人公面对春天到来的良辰美景,想到自己却是孑然一身,酒意诗意都无人共赏,不免孤独之感油然而生,潸然泪下。下阕又用“试夹衫”、“倚山枕”、“剪灯花”等动作,抒发相思之情,状其百无聊赖之态,把一个深深思念丈夫的多愁善感的少妇形象和盘托出,令人感到形象逼真如在眼前,显然这又是一种艺术形象。
李清照在《漱玉词》的抒情艺术里,总是把很抽象的哀愁和幽怨感情在他的笔下变成具体化、形象化。充分运用化难懂为易解的抒情手法和创造才能。她在《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两句,她精妙地运用了一个“载”字,别创一格地说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显然这不是用静止的比喻,而是如此流走灵动,使全句活了起来
活为基础,通过具体的艺术形象,以精炼朴素的语言,简洁明快的表现手法概括了丰富的思想感情,创造出富有感染力的意境。
《如梦令》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小令只有寥寥三十余字,其内容复杂曲折,含蓄浑厚,却非一般作品可比。作品写的是词人经过一夜浓睡之后,清晨醒来的感受。开始就用“雨疏风骤”四字概括了昨夜暴风骤雨的情景。风雨又是要摧花凋零的,于是,这使词人很为之担心了。担心的结果就是不能安睡,以酒消磨时光,饮酒过多的结果就是“浓睡”。一早醒来,就急于向卷帘人打听暴风雨后的花情,得到的回答就是“海棠依旧”。可是她认为卷帘人的回答是表面现象,事实上是不会没有变化的。她对卷帘人说:“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只是圣于词者。
《漱玉词》以婉约著称,世称易安体。
昔人论词有婉约、豪放二派。清人王世祯认为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唯幼安称首。清代,学者沈谦则认为“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当行”就是指婉约词,而李后主、李易安的词最得婉约词的要旨,抒写了离情别绪,惜春悲秋之类的柔情。
李清照的许多词,表达了她那细致婉转的独特艺术风格,她是一名具有卓越艺术才能的词人,她不仅是婉约派的词宗,而且还有其他词派、其他词人的某些特色,显得多姿多彩。如 《渔家傲》就似如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漱玉词》在语言加工与提炼有着卓越的成就。
李清照虽然没有杜甫“吟成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和王安石文字频改的锤炼语言之类的故事,但是李清照却能以《醉花荫》一首小词,就使陆德夫和赵明诚叹为观止,自愧弗如。要达到这样的境地,自然不会是一蹴而就,没有千锤百炼的功夫那是不行的。
《醉花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的《漱玉词》不仅语言精炼、准确,而且表达内容。无论抒情或状物,都十分准确贴切,显示出其语言是极富表现力,而又清新活泼、优美、自然的语言。
词是乐府的一种,因此它的语言不仅要精炼准确,明白易懂,而且还要具有和谐优美的音乐性,李清照的《漱玉词》不仅意境深厚,感情真挚,而且具有这种动人的音乐美。如:《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除此之外,李清照的《漱玉词》, 为了突出事物的特性,更形象更生动地描绘事物和抒发感情,也经常使用拟人化的修辞手法,借以创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李清照是一位知识渊博、有着高度艺术修养的女作家、女词宗,她的《漱玉词》,在艺术上有诸多艺术特色,但她最根本的的特色是自然真实,毫不掩饰,如同出水芙蓉一般,不论是感情、形象、表现手法,还是语言的锤炼,无不如此。
总之, 在中国文学史上,女作家已是少之又少,像李清照这样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女作家更是寥若晨星。由于李清照是“一位罕见的感受敏锐,思想深邃而超前,文笔既委婉又犀利的文学多面手,她的人生体验,思想感受,社会政治见解,外交主张等等,凡是可以公开的,均诉诸诗文,不便公开的,她就把‘别是一家’的词,作为内心隐秘的栖息之所;把翎毛花卉等作为寓托之物”。所以,她的词是表达她难于表达的情感的工具,真实的思想感情和卓越的艺术表现才能融为一体,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词尤婉丽,往往出人意表,近未见其比”,“小词多脍炙人口”等都是古人对李清照词的高度评价,这与李清照词的鲜明艺术特色是分不开的。
《漱玉词》收录的清照词多数是抒情诗。分别抒发了她少女的纯情;少妇的痴情、离情;丧夫、亡国的愁情。宽松开明的家庭环境,使她的性情活泼、率真,加之常常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壮阔的齐鲁山川,涵育了词人的胸襟怀抱,她的风景词别具一格,16岁时就写出了颇有几分“丈夫气”的记游词《如梦令》:尝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此词虽是一首小令,但景象开阔,情辞酣畅。李格非当时就为女儿的才华喜不自胜,便故掩女儿之名,将词给友人和同僚看,无不为之称赞,有的认为是苏轼所作;有的认为当出自吕洞宾之手,没有一个人想到是出自一位16岁少女之手。沈曾植《菌阁琐谈》中评价李清照“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之苏、辛,非秦、柳”。此词语言明白如话,不事雕琢,得自然之趣,令人百读不厌。
张端义《贵耳集》中称赞李清照“皆以寻常语度入音律。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入调者难”。在李清照的词作中,炼句精巧,平淡入调的例子却不难找到。“宠柳娇花”(《念奴娇》),“绿肥红瘦”(《如梦令》)等乃炼句精巧的典范;“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念奴娇》),“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声声慢》)等,既是“寻常语”,又极具有表现力,它们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词人的思想感情,创造了既是“铺叙”的,又是“典重”的“别是一家”的词境。
李清照总是以自己的生活体验为基础,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以精练朴素的语言,简洁明快的手法,创造出富有感染力的意境。唐人司空图说过:“不著一字,尽显风流。”(《诗品》),即字面不涉及本题,其意却跃然之上,此乃含蓄。清代的沈德潜对作品的含蓄做了更明确的阐述:“只见眼前景,口头语”,却有“弦外音,味中味”(《说诗语》),在这一点上,李清照的词独得其妙。《声声慢》即是这方面的一首绝唱,作者运用了惊人的描写手腕,展示了自己曲折复杂的内心世界。全词除开头14个叠字和下片中的两个呼告句外,全是写景,可是,人们并不说它是景物词,而认为它是一首极好的抒情词。它抒写了词人孤苦无依的生活境况及其内心深处的一种绝望的哀愁,“词人最大的心病,往往就是词中最隐秘,包裹最紧的词核”。它通过残秋景物的描写来渲染愁情,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境界。用王国维的话说,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李清照善于把身世之叹寓于所咏之物。梅、菊、荷等都是词人常咏之物。仅有关菊的就有四首:《醉花阴》、《多雨》、《声声慢》、《鹧鸪天》,其中的《醉花阴》貌似悲秋,里面却隐含了词人当时的悲苦。1103年,朝廷连下二诏:宗室不得与元祐奸党子孙通婚;禁止党人子弟居京。此词大约写在1104年的重阳节,写出了享誉千古的黄花比瘦词。结合历史,“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应释为:自己被迫离京而产生的离愁别恨对人的折磨,就如秋风对黄花的摧残;词人的“销魂”不只是悲秋和离愁,抒发的是词人心中真正的块垒:朝廷争斗对她的株连,借“东篱把酒黄昏后”感叹自身未来的命运和心中的不平。
名家集评
王灼:易安居士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碧鸡漫志》卷二
沈谦: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填词杂说》
王士祯:张南湖论词派有二:一曰婉约,一曰豪放。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皆吾济南人,难乎为继矣!——《花草蒙拾》
李调元: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词无一首不工,其炼处可夺梦窗之席,其丽处直参片玉之班,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雨村词话》卷三
沈曾植:易安跌宕昭彰,气度极类少游,刻挚且兼山谷,篇章惜少,不过窥豹一斑,闺房之秀,固文士之豪也。才锋太露,被谤殆亦因此。自明以来,堕情者醉其芬馨,飞想者赏其神骏,易安有灵,后者当许为知己。渔洋称易安、幼安为济南二安,难乎为继,易安为婉约主,幼安为豪放主,此论非明代诸公所及。——《菌阁琐谈》
陈廷焯:李易安词独辟门径,居然可观,其源自淮海、大晟,而铸语则多生造,妇人有此可谓奇矣。
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白雨斋词话》
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帙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四库提要》
李易安作重阳《醉花阴》词,函致赵明诚云云。明诚自愧勿如。乃忘寝食,三日夜得十五阕,杂易安作以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有‘莫道不销魂’三句绝佳。”正易安作也。——《词苑丛谈》
李清照《漱玉词》是文学园地中永不凋谢的奇葩
李清照的《漱玉词》绝大部分是抒情之作,所体现的思想是真实的思想----早年的欢乐发自肺腑,她晚期的悲苦更不是无病呻吟,是思想与艺术、内容与形式高度结合的作品,成为我国抒情文学园地中的一朵永不凋谢的奇葩。
《漱玉词》真实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感,鲜明塑造自我形象。
《点绛唇》就是借助丰富的想象和高度的艺术概括能力,运用优美朴素的语言和常用的白描手法,对自己生活中某种印象或感情的刻画临摹,创造了性格天真爽朗、生动活泼的少女艺术形象。
李清照在《点绛唇》中,就留下一个性格天真爽朗的少女形象。通过“袜剗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几个富有特征意义的动作,就使主人公那多情的内心世界和羞赧的外表情态,跃然纸上。这应是词人少女时代的一个生活画面。作品写得生动逼真,栩栩如生。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剗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再看李清照的《蝶恋花》,上阕描写主人公面对春天到来的良辰美景,想到自己却是孑然一身,酒意诗意都无人共赏,不免孤独之感油然而生,潸然泪下。下阕又用“试夹衫”、“倚山枕”、“剪灯花”等动作,抒发相思之情,状其百无聊赖之态,把一个深深思念丈夫的多愁善感的少妇形象和盘托出,令人感到形象逼真如在眼前,显然这又是一种艺术形象。
《蝶恋花》
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翦灯花弄。
李清照在《漱玉词》的抒情艺术里,总是把很抽象的哀愁和幽怨感情在他的笔下变成具体化、形象化。充分运用化难懂为易解的抒情手法和创造才能。她在《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两句,她精妙地运用了一个“载”字,别创一格地说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显然这不是用静止的比喻,而是如此流走灵动,使全句活了起来。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漱玉词》另一艺术特色是含蓄、委婉。
李清照总是以自己的生活为基础,通过具体的艺术形象,以精炼朴素的语言,简洁明快的表现手法概括了丰富的思想感情,创造出富有感染力的意境。
《如梦令》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小令只有寥寥三十余字,其内容复杂曲折,含蓄浑厚,却非一般作品可比。作品写的是词人经过一夜浓睡之后,清晨醒来的感受。开始就用“雨疏风骤”四字概括了昨夜暴风骤雨的情景。风雨又是要摧花凋零的,于是,这使词人很为之担心了。担心的结果就是不能安睡,以酒消磨时光,饮酒过多的结果就是“浓睡”。一早醒来,就急于向卷帘人打听暴风雨后的花情,得到的回答就是“海棠依旧”。可是她认为卷帘人的回答是表面现象,事实上是不会没有变化的。她对卷帘人说:“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只是圣于词者。
《漱玉词》以婉约著称,世称易安体。
昔人论词有婉约、豪放二派。清人王世祯认为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唯幼安称首。清代,学者沈谦则认为“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当行”就是指婉约词,而李后主、李易安的词最得婉约词的要旨,抒写了离情别绪,惜春悲秋之类的柔情。
李清照的许多词,表达了她那细致婉转的独特艺术风格,她是一名具有卓越艺术才能的词人,她不仅是婉约派的词宗,而且还有其他词派、其他词人的某些特色,显得多姿多彩。如《渔家傲》就似如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漱玉词》在语言加工与提炼有着卓越的成就。
李清照虽然没有杜甫“吟成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和王安石文字频改的锤炼语言之类的故事,但是李清照却能以《醉花荫》一首小词,就使陆德夫和赵明诚叹为观止,自愧弗如。要达到这样的境地,自然不会是一蹴而就,没有千锤百炼的功夫那是不行的。
《醉花荫》: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的《漱玉词》不仅语言精炼、准确,而且表达内容。无论抒情或状物,都十分准确贴切,显示出其语言是极富表现力,而又清新活泼、优美、自然的语言。
词是乐府的一种,因此它的语言不仅要精炼准确,明白易懂,而且还要具有和谐优美的音乐性,李清照的《漱玉词》不仅意境深厚,感情真挚,而且具有这种动人的音乐美。
《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除此之外,李清照的《漱玉词》,为了突出事物的特性,更形象更生动地描绘事物和抒发感情,也经常使用拟人化的修辞手法,借以创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李清照是一位知识渊博、有着高度艺术修养的女作家、女词宗,她的《漱玉词》,在艺术上有诸多艺术特色,但她最根本的的特色是自然真实,毫不掩饰,如同出水芙蓉一般,不论是感情、形象、表现手法,还是语言的锤炼,无不如此。
李清照【传略】
易安居士李清照,宋济南人。父格非,母王状元拱辰孙女,皆工文章。居历城城西南之柳絮泉上。
易安幼有才藻。元符二年(1099),年十八,适太学生诸城赵明诚。明诚父挺之,时为吏部侍郎,格非为礼部员外郎。李、赵宦族,然素贫俭。每朔望,明诚太学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夫妻相对展玩咀嚼,尝自谓“葛天氏之民”也。后二年,明诚出仕宦,挺之为宰相,居政府,亲旧在馆阁者多,有亡诗、逸史、汲冢、鲁壁所未见之书,尽力传写。或古今名人书画、三代奇器、质衣物市之。挺之在徽宗时,易安进诗曰:“炙手可热心可寒。”挺之排元祐党人甚力,格非以党籍罢。易安上诗挺之曰:“何况人间父子情?”读者哀之。易安自少年兼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传颂者:“诗情如夜鹊,三绕未能安。”“少陵也是可怜人,更待明年试春草。”世又传:“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以为佳境。
明诚后屏居乡里十年,衣食有余。及起知青、莱二州,皆政简,日事铅椠,易安与共校勘,作《金石录》,考证精凿,多足正史书之失。每获一书,即校勘、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摩玩舒卷,指摛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所藏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易安性强记,每饭罢,与明诚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几卷、几叶、几行,以中否决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往往大笑,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其收藏既富,归来堂起书库,大橱簿甲乙,置书册,当讲读,即请钥上簿,关出卷帙,或少损污,必惩责、揩完、涂改。又置副本,便繙讨。书史百家字不刓、本不误谬者,常兼三四本,皆精绝。靖康二年(1127)春,明诚奔母丧于金陵,半弃所藏。其便十二日,金人陷青州,火其书十余屋。
建炎二年(1128),明诚起复,知江宁府。易安在江宁日,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簑,循城远览,得句必邀赓和,明诚每苦之。
三年,明诚罢,将家于赣水。四月,高宗如江宁,诏明诚知湖州。明诚赴行在,感暑,痁发,八月卒。
绍兴元年(1131),易安之越,二年之杭,年五十有一矣,作《金石录后序》。四年,避乱西上,过严子陵钓台,至金华,卜居焉。居金华,有《武陵春》词曰:“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流寓有故乡之思。其事非闺闱文笔自记者莫能知,或曰依弟迒,老于金华。(节录俞正燮《癸巳类稿·易安居士事辑》)
易安尝历评唐、宋以来歌词,皆摘其短,无一免者。其言曰:“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名姓,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曰:‘表弟愿与坐末。’众皆不顾。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众皆哂,或有怒者。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罗拜,曰:‘此李八郎也。’自后郑、卫之声日炽,流靡之变日烦,已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词,不可遍举。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熄。独江南李氏君臣上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语虽奇甚,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者。何耶?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即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又押上、去声,又押入声。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乃知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无铺叙,贺苦少典重;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
易安所为《潄玉词》,《直斋书录解题》作一卷,《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作三卷,《宋史·艺文志》作六卷,元以后皆不存。今所见虞山毛氏《诗词杂俎》本及临桂王氏四印斋本,俱非其旧,惟《乐府雅词》所载二十三首为最可信耳。近人赵万里辑得四十三首,附录十七首,为《潄玉词》定本一卷,刊入《校辑宋金元人词》第二册中,较世行各本为精审。别有大兴李文祺辑《潄玉词集》,兼收诗文,亦足为研讨之助。
2023.02.22 于芜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