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中之王—牡丹
作者:李上池
牡丹是我国人民最喜爱的花卉。牡丹花圆润饱满,花大色艳,风姿绰约,盛开时簇拥成团,展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牡丹花有黄、绿、大红、深红、银红等色,有“国色天香”的美誉。在我国,牡丹花最著名的产地是菏泽和洛阳。
我国人民有植牡丹、赏牡丹、吟咏社丹的习俗,历代吟咏牡丹的诗赋,浓墨重彩。唐代刘禹锡《赏牡丹》诗“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白居易的《牡丹芳》曰“牡丹芳,牡丹芳,黄金蕊绽红玉房。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牡丹》曰“绝代只西子,众芳惟牡丹。”清代末年,牡丹被当作中国的国花。我国人民历来把牡丹作为吉祥、幸福和繁荣昌盛的象征。唐代,人们爱牡丹如痴如醉,白居易的《买花》说“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花开时节动京城”是人们对牡丹炽热的爱的生动写照。
牡丹的形象广泛应用于传统艺术,如刺绣、绘画、印花、雕刻等,寓意富贵吉祥。我国古建筑上多有牡丹与蝙蝠的图案。牡丹又是知名的中药,用牡丹根皮炮制而成的丹皮,具有活血化瘀、清热凉血的功效,牡丹花可提取芳香油,是制作高档化妆品的原料。
牡丹花有一个传说,唐后武则天在一个寒冷的冬季,下令百花齐放。慑于皇令,百花在一夜之间果然绽放,只有牡丹抗旨不开。武则天大怒,将牡丹贬至洛阳,之后又火烧牡丹,但牡丹依然生长旺盛,绽放出美丽的花朵。牡丹的铮铮铁骨,被人们比作高贵品格的典范。
一代伟人毛泽东对牡丹大加赞赏,告诫年轻人要具有牡丹的品格,不畏强暴,才能担当起重任。
牡丹花朵如莲,最大的牡丹花有足球那么大。每到夏天,牡丹花竞相绽放,争奇斗艳,红的像火,白的像雪,黄的似金。白色牡丹,远远望去,像皑皑白雪,花瓣上没有一丝瑕点。大的牡丹树有二米高,一般的也有一米左右。牡丹花的花瓣层层叠叠,微风吹拂,翩翩起舞,散发出阵阵清香,沁人肺腑。
我爱牡丹花,爱她的美满华贵,爱她的清透纯真、洁白无瘕和坚强不屈的品格。
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人民都喜爱牡丹,日本、法国、英国、美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朝鲜、荷兰、德国、加拿大等国家都种植牡丹,日、法、英、美等国的牡丹园艺品种和栽培数量较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牡丹栽培数量不断增加,栽培面积最大最集中的有菏泽、洛阳、北京、临夏、彭州、铜陵县等。菏泽、洛阳以牡丹为市花,两地都建有许多牡丹景观。
山东菏泽地处黄河冲积平原,滔滔黄河水带来肥沃的土壤,孕育了国色天香的牡丹花。隋朝,菏泽已栽种牡丹,并出了花师齐鲁桓,他为隋炀帝培育出高过楼台的牡丹花;隋唐时期,曹州“村村有花园,户户养牡丹”;清代有“曹州牡丹甲天下”之说。2012年,菏泽市被中国花卉协会命名为“中国牡丹之都”;2022年,菏泽牡丹装点北京冬奥会。
目前,菏泽牡丹种植面积达48.6万亩,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牡丹生产、科研、销售、观赏基地。每年谷雨时节,菏泽大地牡丹盛开,宛如人间仙境,令人流连忘返。菏泽的牡丹香、牡丹丝绸、牡丹剪纸等牡丹文创产品,闻名遐迩。每年4月,牡丹花盛开时,菏泽市举办“国际牡丹花会”,这时的荷泽人山人海,牡丹花琳琅满目,五彩缤纷。
自古牡丹出福地。满目的牡丹园,把菏泽市映衬得无比壮丽,放出耀眼的光彩。
李上池,广东省湛江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华作家网人才库优秀作家人才。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作品常见于国家、省、市级刊物、网站,文集正在出版。作者多次参加全国乃至全球的作品征集竞赛活动,均获奖。2014年,在全国“聚焦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名诗词、名故事、名折子戏”评价征集活动中,同时获得一等奖和三个三等奖;2018年,全球妈祖文化征文大赛,获优秀奖。作者的作品语言清新流畅、生动活泼、朴实感人、遣词用句准确,表现出对汉字文化的坚守,深受人们好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