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读了越青先生一组题为《半隐半现清江浦》的新诗,很有感慨。
许是因为同是生在清江浦,又是差不多年龄的人吧,对于诗中吟咏的地方或多或少都有些印象,也都有点了解,容易产生共鸣。
我觉得这组诗标题锤炼得特别好。
“半隐半现”,读上去韵味绕梁不息,细品味主题呼之欲出。
“隐”什么?“现”什么?空间无垠,张力无穷!且不同的读者,根据自己的情感指向,人生经历,选择自己所期待的“隐”,也可以选择自己所期待的“现”。
这组诗选择了北门、荷花池、河道总督府、电报局等十几个清江浦有代表性的场所、建筑进行了歌咏。诗人的情感自然是属于他个人的,也是独特的。
随着诗人的歌吟,我们也会随之产生情感的涟漪。那是诗歌的力量!
在《北门》,当我读到:
曾经涌进和涌出无数抱负的关卡
或已在岁月的冲击下垮塌
或已成为一幅图画成为新书的插页
躺在眼前的残壁
在余晖的映照下
打起精神
对来访者进行陈旧的叙述
相信清江浦六百余年的历史会在每一位读者心中翻腾,清江浦历史上的风云人物会在每一位读者眼前如流云闪现。
如果把目光在“岁月的冲击下垮塌”,或是“打起精神”等处稍作驻留,也许您会有一丝酸楚。这种酸楚,可能就是对这座城市“隐”去的不甘,或者是对这座城市“现”的不够得遗憾!
这种“不甘”与“遗憾”,就是这座城市人的情感凝结!
在《荷花池》篇里,我读到:
幸运的是
荷花池作为一个居民小区的名字
仍被标注在清江浦的地图上
这是我从未离开过的小城
我觉得这已经是控诉!是对践踏老城纹理血脉的控诉!
从个人的阅读习惯与喜好,算来比较钟情越青先生的诗,尤其喜欢在他精心锤炼之处或者获得美的享受,或者寻找视觉的冲击,或者得到对比的刺激。
这组诗一如往常。
在《安涉桥》,诗人这样唱道:
一座小桥
用木板表达初心
用石头坚定信念
通感的运用,“物”顿时有“灵”,美随之而来。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只要你静下心来去品味,就会如香茗入腔,就会如春风穿过花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