嫂 子
作者/朱三奇/甘肃

在人生长河中,不经意间遇到许多的人或者事,脑海里留下深深印象,他们高尚的情操,净化我灵魂深处的幽黯和偏执,受益非浅,而后拍拍身上岁月留下的灰尘,笑呵呵的走向阳光的花丛。
二月初十的中午,哥嫂邀我去他家做客,第一次见到了嫂嫂,中等微胖的身材,穿一件朴素淡雅带花长裙。波浪乌黑光亮的卷发头型,瓜籽脸上一双深遂而明亮的眼神,时时传递着善良和真诚,喜悦的脸上带着灿烂的笑容,中午柔和的阳光照耀下更见青春靓丽。虽生农村却有城里人的洋气,神采奕奕,丝毫没有农村生活土气的沧桑感。农村的劳作,让她显的更加干练利落。

早年生活所迫,五叔孤身来到离我们老家百里外的王寨安家落户,直到去世我没见过。彼此的来往很少,只是近些年我已不惑之年,亲情时常叫我惦记惋惜,王寨五叔的后人我的哥哥嫂嫂也有了音信的往来,哥哥人好,二月初十过会,哥嫂提前邀我来此地卖画,会场离他家不到五百米的地方,应该去他家坐坐。今天我去他家了,一座面朝阳的四合小院,周围看不到一丝杂草,窗明净几,四角无尘,各种家什,摆放的井然有序,就连炕的被子都叠的四棱有角,床单干净铺的平整,油漆的桌面光泽油亮,一看就是细致人家,家变的温馨而舒适。有小孩但看不见一点摆乱的痕迹,再看嫂子怀里还抱着一个嗷嗷待哺的孙子,膝下还有两个刚入幼儿园孙女,还待抚育,这是哥他们小儿的孩子。还有两个上初中的孙子孙女,那是哥他们大儿的孩子,逢星期天,都能见到,无论大小,穿着一样的卫生整齐。而且待人接物十分礼貌而有教养,让我惊叹。这一定与哥嫂平吋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哥哥长期在外务工,家里也就只得嫂嫂照料了。
改革初期,哥嫂除了种地,还夜以继日的,深沟担水,做卖豆腐,开旅馆,细致干净,留下美谈,嫂嫂厨艺精湛,精明能干,常给下乡工作组和工人做饭,人人夸赞。
嫂嫂让我感动,受益非淺,五天王寨买画吋间,都在她家吃住,同吋带了我的同事,每天变着花样让我和同事吃好喝好,早上吃面清淡中,达到了色香味美,油盐酱醋小莱,摆上干净桌面,让人真正享受到了美食的文化。下午送到我摆摊位的馍馍,总是四菜一汤,米汤黄而鲜嫩,排骨汤味鲜清淡,连平吋做的咸菜,都那么香甜,就连吃的餐具都特别的讲究,碗口不大,但是真正的工艺品碗筷,不象我平吋家里待客常吃的普通大碗。十五岁孙女送来午饭,还小心翼翼盛在碗里,礼貌的双手接给同事和我,一个家庭的教养在这里体现淋漓尽致,我和同事都是闯南闯北的人,同事赞嫂嫂有男子汉的胸怀,有女人的细腻和大家闺秀的待客风范。嫂嫂家里很忙,不好打扰,我几次叫她别做饭,我外面吃方便,要么做的随便点,可她说:家里人都得吃饭,举手之劳呀。笑呵呵,特别随和,执拗不过,也就天天如此的麻烦嫂嫂。
嫂嫂这个词,以前只是对堂哥夫人的称呼,没有太亲情感,今天真把嫂嫂当亲人,从来没有要求别人给我过生曰,今日恰逢,毫无掩饰叫嫂嫂给我过生日,仿佛就在自家那么理直气壮。哥嫂高兴的答应了,而且过的隆重,祝酒中说了发自肺腑的祝词。

知道嫂子在过去的岁月,吃尽了苦头,但从她身上看不出丝毫的岁月忧愁和痕迹,天生的乐天派,穿的吋髦而新潮,说话风趣而幽默,听她谈话快乐而轻松。嫂子待人热情周到,治理家庭细致入微,有那么的美丽大方,难怪别人常说,家庭要兴旺在女人,这是真的。哥嫂的儿女都在昆山打拼,都很出色有作为,这和哥嫂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嫂嫂是家中一宝,可惜难回老家到家族中,让亲人都见见嫂子。岁月匆匆,人生几何,祝福哥哥嫂嫂家兴财旺,平安快乐!

朱三奇,甘肃省镇原县人,原名朱少先,六八年生于中国书画之乡镇原,源于家学,苦爱诗,书,画,就学于西京美院,毕业后入中书协涵授班,授教于沈鹏,言恭达门下,师承娄师白,徐湛,刘存惠学习大写意国画,痴迷于画白石虾,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天性喜文弄墨,刻苦努力,诗书画互补,结出丰硕的成果,诗,散文,见诸报端,书法,丹青贺奖证书,各大书画协会聘书,雪片般飞来,中国书画研究员,水墨丹青书画院理事,……但他从不骄傲,朴实无华默默耕耘在书画这块田地上,百米长卷虾图被国家,省级画院收藏,成为镇馆之宝,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年过不惑,游历名山大山,写生体验,鸟鸣说禅语,花开见佛心,不断的创作,讴歌盛世,业余开班授课,教育学生,希望青出于蓝胜于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