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山塬》喜马拉雅有声书 收听链接
《陇山塬》中国作家网连载 链接阅读
《陇山塬》淘宝专卖 链接
扫片尾二维码进行购书,或上“汇文书联”小程序购书《陇山塬》82元/本

百年陇山塬 一部变迁史
2023年02月23日
○ 李兴民
青年作家张少强的长篇小说《陇山塬》是一部反映新时代山乡巨变的作品,具有西部新乡土文学所具有的时代性、乡土性、主体性和实践性,体现了作者对乡村变迁的乐观信念和对乡土的深厚情感,是对故乡最深情的礼赞。
百年陇山塬,一部变迁史。
《陇山塬》远销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澳大利亚、挪威
这部长篇小说讲述了陇山地区陇堡乡陇川村赵家川祖孙几代人的生存史和心灵史。塑造了诸多人物形象,着重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农村小伙赵福和赵强两兄弟,幼时家庭贫困,经过艰辛奋斗,各自有所成就。小说展示了陇山塬百年民俗图景,大量记录了陇山塬一带婚丧嫁娶、生活日常里的民俗习惯和地方风物,极具地域文化特色。文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要读透作家作品,还要联系作家个人情况和他的成长背景,《陇山塬》有一定的自传性,有作者独特的文化体验和生活体验。比如写旧社会为防止土匪的打砸抢,“太爷爷”和长工们建起大堡子,“堡墙高三丈五尺,墙基宽一丈五尺,墙顶宽八尺,有垛墙,还能并排宽松走三人。堡墙四角建有夜房子,晚上派人巡逻,防土匪时值班用。城门口还有二道院子……”联想到作者的家乡,山沟梁峁中目前遗存的大量古堡,已成为一道独特的乡村文化风景线,而这些都在小说里得以呈现,更赋予作品厚重感。诸如此类细节,在小说中比比皆是。例如,主人公赵福是一名裁缝,爷爷赵作鹏教会了他制作皮衣的手艺,“赵福知道,如何让干硬皱褶的羊皮皮面变软,简单来说需要熟制羊皮。羊皮的熟制步骤是:检查皮张,浸泡、刮肉里、清洗、下缸、水闷,第二次刮肉里……”宁夏“二毛皮”华丽成衣的过程在小说中被完整记录下来。此外,还能读到地方特色农牧种养方式、宴席菜单、待人礼节等,可见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对地域文化挖掘之用力用功。
小说中的赵家有耕读传家之风,小说主人公之一赵恒老太爷活着时就说:“砸锅卖铁也要供娃娃上学,要成为新时代的人才。”这句话几乎成了家训。人们对教育的重视、对文化的渴求,是造就赵强等人物性格的根源。“不同时代,一个人的命运就如过山车一样大起大落,许多时候都有一种人无法改变命运的悲哀。但人决不能认命,随波逐流,只有昂首前行,才是人生真谛。”阅读过程中,我对赵强这个人物形象比较感兴趣,他高考失败后,选择进城打工,边打工边学习,由一名农民工奋斗成为知名记者、著名作家。一个人的性格命运是一个地方的秉赋与土地的滋养所造就的。

《陇山塬》小说在我国台湾省著名三民书店上架销售
小说写出了世间百态和沧桑变化。赵福在创业路上遇到过很多困难,而遇到的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早年开服装加工铺时,遭到当时有关管理机构的打压,他通过多方托关系送礼,几经周折才开起了小铺子。在经营过程中,因为与人发生矛盾,有人授意要把赵福从街面上赶出去,“说要整倒你、吃穷你”才肯罢手,“一顿饭便吃空赵福两三个月收入,还有这儿罚钱、那儿罚款,赵福实在撑不住了,他多么渴望自己的兄弟,关键时刻能拉他一把。”好在“十多年后全国出现打虎拍蝇,迎来吏清政明的好环境。”“新时代当官是为人民服务,做人民公仆,心中有百姓,为老百姓办实事,解决困难。”那些曾经遭受的委屈,实际上是对世人的一种警醒、是现在和将来的反面教材。进入新时代,城乡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陇山塬也变了,农村迎来了快速发展,乡村振兴中的青山绿水让走出去的人重新回到家乡。“农村不再是青年人想方设法逃离的落后山村,而是人人向往的民俗旅游文化村。在农村,只要有思路、有点子,能勤劳吃苦,一年的收入就超过六位数。”
小说写出了人所共有的故乡情结。“老家,就是一种回忆。回故乡,就是追忆往昔,体验岁月变化,不与昔日亲朋好友接触、聊天,哪能对故乡增加新的情谊。虽然老大不小了,但到故乡就如到了母亲身边,整个人就如一个孩子,听听亲人的唠叨,体验浓烈亲情。”赵强明白,“从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人,回到黄土地,见得的哪个不是自己的亲人,哪个不是自己的长辈同辈后辈。”就这一点而言,《陇山塬》本身就是文学对故乡的重构与回归,对吾乡吾土艺术化致敬。
我一直很敬重甚至崇拜创作长篇小说的作家,创作长篇小说是一项耗时耗力耗智的大工程,出手长篇的作家,其创作行为本身就非常值得尊敬。《陇山塬》这部小说,是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深度挖掘,写出了这片土地的特质与精神,读来回味无穷,倍感励志。

《陇山塬》小说收入中国作家协会与上海文交所影视转化资料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