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山柳树沟的刘氏祖茔位于鲁山县城西北约32公里许,观音寺乡西陈庄村柳树沟自然村南,距汝州市焦村镇李楼村约68公里,是李楼刘氏始迁祖登昌公、始祖母周老孺人,以及乡友高、毛二公的归葬之地。该墓地坐北朝南,依河而设,西邻柳树沟村南小河,东依河东岸台地,周边自然环境清幽,可谓是一块风水上佳的宝地,子孙兴旺的福地。
登昌公,陕西西安府耀州人士,约生于明末崇祯年间。公为人温厚和平,赋性纯笃,敦谨宽仁,通达时势。时值明清鼎革之际,烽火连绵,兵燹不断,生灵涂炭,更兼天灾频仍,小民百姓,屡受摧残。延至清初,四境荒芜,村户萧条,人民饥窘,苦不堪言,乡人携妻挈子出而谋生业者,不绝于道。登昌公思虑再三,遂背井离乡由陕入豫,初时居汝州城东之李家楼,后又再迁鲁山北马三元庄居住。期间择地开垦,伐木支椽,所居茅棚,仅蔽风雨,数年有收,方渐次筑土屋数楹,始丰富焉。
登昌公一生勤恳,每黎明即起,深夜始眠,竟日劳作不辍, 日日若此, 年年如是,虽冬雪,亦恒如之。公农业经验尤丰,勤劳阡陌,虽披星戴月,炙肤皲足,未敢稍懈。始祖母周老孺人,慈惠勤谨,善理家务,昼则助耕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懿行淑德,处处堪夸。居鲁其间,有乡友高、毛二公,年老乏嗣,无人奉养。登昌公与周老孺人为全乡谊,不忍坐视,嘱其子成才公一并承管,活养死葬,亲爱亦如父子,乡里一时传为佳话。古曰:“德由善生,善积福至。”登昌公暨周老孺人生平济人利物,种种善行,宜乎后世枝荣,以故其后子孙蕃衍昌炽,理固然也。
旧时在汝州民间,一些大家族的家祭活动,多采用“坟社”的形式进行,坟社由同族人组成,拥有祭田,祭田所得收益,用以聚族祭祀所需开支,民间俗称为老坟社。
李楼刘氏自二世祖成才公一担两筐过汝水,复迁汝州李家楼后,为了保证后世子孙对鲁山柳树沟先祖茔墓的祭祀延绵不绝,特地将祖茔周边的七亩耕地设为祭田,后渐增至十三亩。商约种植祭田的当地山民,除缴纳少量的租子以维持老坟社的开支外,还需要代为看护刘氏祖茔,并负责每年春秋两祭时刘氏族人的食宿接待。
李楼刘氏族人每年前往鲁山祭祖的固定日期为清明节,因距离较远,往来不便,族众们采取轮流祭扫的方法,即每年派数人前往,以代表族人表述全族追远报本之心。民国时期,李楼刘氏族人还曾商议在每年清明祭扫时,请戏班在当地演出三天,后因时局不稳,而未能持续。关于柳树沟祖茔的早期看护者信息,现在已经难以询知,民国至今,则先后由石金宝老先生,以及其长子石磊,次子石吼,长孙石清柯等人传承守护。特别是解放后,在刘氏祖茔祭田被充公的情况下,石金宝老先生及其后人,仍恪守信义,并未因此而中断每年的接待,义务守护刘氏祖茔至今,如此仁义之举,侈为美谈,吾族敬服,足当赞叹矣。(刘孟博搜集整理)
附:登昌公暨周老孺人墓表碑文
碑额:
龙飞万年
碑中:
清故显祖考刘公讳登昌、妣周氏合葬之墓
碑右:
公祖居陕西耀州,清初迁居河南汝东李家楼,后又到鲁山马三元庄居住。即葬於斯,坐落本庄乾河北,坟内有地七亩,恐后无凭,立石为记。
碑左:
已故奉祀男:成才;孙:卓、义;曾孙:生员居易、生员居泰、生员居丙、生员居敬、生员居让;元孙:柱、林
大清乾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