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情可堪成追忆
---怀念恩师刘海林
江其田
恩师刘海林先生病逝的消息,我是从凌喻飞先生撰写的《他带着满肚子诗文去见马克思---哀悼江畔诗人刘海林》(《绿野》2008年第二期)得到的。当年我在白城工作。恩师海林先生于2007年5月17日在长春病逝,作为他的学生,我未能参加恩师的追悼会,实在遗憾。
屈指数来,恩师已经离开我们七年了。生命定格的是他一贯安静、祥和的笑容。
我与恩师的交往之情,可追溯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当年,他在大安县电机厂当党支部书记,我在大安罐头厂当工人。那个时候,我在厂子住宿,早晨起来,便去东江湾大坝晨练,背诵唐诗宋词。那个时候,恩师海林也时常到东江湾大坝散步,还时不时地朗诵郭小川、李瑛等著名诗人的诗。就这样,我在东江湾大坝认识了海林先生,与他成为忘年交。由于他平易近人,我就慢慢地主动与他接近,我说:“刘老师,我拜您为师学写诗歌吧。”他望望我,笑了,说:“小江,老师不敢当,我怕教不好你啊!那咱们就共同学习吧!”就这样,海林先生就成了我的文学老师。
恩师于1936年出生于嫩江之滨的“鱼米之乡”---大安。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他在大赉中学念书,在校学习时,还担任了班级的团支部书记和校学生会副主席。1955年,初中没有毕业的他,响应国家号召,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到朝鲜去从事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神圣事业了。这一去就是十五年,直到六十年代末,他才从抗美援朝战场上下来,回到祖国,回到家乡。转业后,被组织以营职干部安排到大安一家国有企业当党办主任,后又任党支部书记。1987年,他从大安县(现大安市)工业局调到大安县(现大安市)文化馆任馆长,他还创办了《嫩江文学》并自任主编。
在六十年代,恩师先生刚涉入诗坛,就因特殊环境而停歌。八十年代初,他又重新拿起笔来,开始创作。因为恩师生活在嫩江边,擅写歌颂江畔人们生活的诗歌,故被誉为“江畔诗人”。同时,他又因擅写乡土诗歌,被中国乡土诗人协会吸收为会员,被誉为“乡土诗人”。
八十年代初,恩师的诗《心儿已飞到凌河岸上》、《凌河岸上走着一位姑娘》、《水库露营》在《白城农民报》(现《白城日报》)上发表;《毕业歌》一诗在《前进报》上发表;诗歌《苦菜花》、《弯榆》、《家宴》、《浪和风》等诗在《绿野》上发表;诗歌《垦荒》、《烧荒》在《北方文学》发表;《黑发》、《黑浪》在《诗人》上发表;诗歌《当我拿着针》在《哈尔滨晚报》上发表。恩师的代表作《刘海林的乡情》发表在《作家》1989年第二期上。九十年代,恩师的诗歌《军旅朝鲜三章》、《苇子海里的老哥》、《绿叶流芳》等诗歌,在《鹤苑》上发表。2000年,恩师创作的诗歌《孤岛涛声八首》,在中国书画报上发表。他的诗作曾荣获“中国首届微型文学作品编辑部出版大展”二等奖;“中国首届微型文学韶峰杯大奖赛”佳作奖;“第二届中国新诗千家作品大展”三等奖。“首届黄鹤楼杯大奖赛”特别奖。《凌花》一诗被收录于《全国新诗人千家》第二卷;《这里没有雨巷》一诗被收录于《全国当代诗坛新人群星谱》;《登天下第一关》、《渔民冬捕》被收录于《世界华文诗歌赏析》;《嫩江金水航道》(三首)被收录于世界发行的英汉对照《一九九三年世界诗人诗历》;他还被中国·民族文化城文学艺术创作中心评为“91中国桂冠诗人”;被《大特区诗刊》编辑部评为“91中国诗星”; 恩师的名字已被收录于《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当代诗人大辞典》和《中国当代艺术家传集》等。
1987年,恩师的第一部诗集《尖尖的春天》,由《参花》文艺月刊编辑部出版,收录诗歌140首。这部诗集多侧面、多色彩、多蕴含地咏叹了江河、草原、城乡与人生,震撼着时代的脉搏,散发着生活的气息。多彩的想象,深沉的情感,朴实的语言,深刻的哲理,给人以美的享受,拼搏的鼓舞。
时任《参花》文艺月刊主编、吉林省群众艺术馆副馆长、著名作家上官缨先生为《尖尖的春天》写序。他在《序》中这样写道:“海林的诗,有丰富的内涵和颇含蓄的意境。他的《夜听春雨》一诗,写得富有情致,却不是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买杏花’那种闲情逸致。作为诗人,海林是勤奋的。他只是一名业余作者,他要用全部精力去应付工作,在余下的晨光月色之中,才是他诗歌创作的天地。”
1989年11月,恩师出版了诗集《辣辣的夏天》(长春出版社),这是继《尖尖的春天》之后,他奉献给读者的第二本诗集。吉林省著名诗人丁耶先生写《序》。《序》中充分肯定了海林先生宽大的胸怀,能不断接受新事物,来调整自己的观念、情感,能把这一切尽含在自己对特定乡土的心灵感应里,形成一种独特的审美感。同其他审美感觉一样,这是特定诗歌内外情感在读者审美过程中自然形成了一种感觉。
恩师在诗集《辣辣的夏天.后记》中写道:“诗稿付印了,我的心里却有一种抑制不住的空落感。有的人可能心想,你已经出两本诗集了,还有什么空落的?问题不在出几本诗集,还是要看诗的分量。对读者、对社会都是内疚的。至此,我回头想了许多,集中到一点,是怎么把诗写的有分量。”又说:“写诗几十年就悟出一个道理,那就是把握住三天,诗作的内涵才能重一些。”恩师说怀念昨天,叫作距离审美,把已经过去的,再用浓厚的情感,沉淀的思考抒发出来,一定是好诗。批判昨天,比作揭示审美。诗人面对现实说真话,对时弊进行深入的揭示,无情的批判,那诗肯定是辉煌永存的。展望明天,叫作想象审美。诗人总是不满现实的,美好的追求,这一种诗是读者、社会的翅膀。展望明天就作超前情思吧。”
1992年5月,恩师的《橙橙的秋天》(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这是他继《尖尖的春天》、《辣辣的夏天》之后,奉献给读者的第三本诗集。《橙橙的秋天》收录诗歌120首。诗人漫步橙色的田野,吸着橙橙的秋风,吟着乡土的理想,农村改革的赞歌,农民人生的价值追求。诗行里洋溢着时代的旋律,农民的心声,诗人的沉思,江畔田园的风光。每一首诗都构思新颖、别致,发扬诗人自己的江畔风格和乡土风格。
吉林省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阿红先生在《橙橙的秋天.序》中这样写道:“海林的诗,我想说是乡土诗,颇地道的乡土诗歌。乡土诗就其本意说,即以农村生活为视区的诗。我想,海林是眯着眼睛看生活的。他努力在生活里发现美,发现人们与时代和谐,总是萌动忧虑,也是向前看。因此,他的诗总是荡扬着情绪的温馨感、生活的舒畅感和未来的希望感。力作的辛苦在收获的喜悦里,也就不觉其辛苦了。改革开放引导农民走向小康,这是生活的真实,每个诗人在生活里都有自己的视角。无意的或有意的。这是海林的视角。当然,我也希望他不妨扩大自己视角,也不妨更深的思索,为自己的诗增加深沉。”
1993年8月,恩师的《咚咚的冬天》(新天出版社)出版,这是他奉献给读者的第四本诗集。《咚咚的冬天》收录了诗歌142首。吉林省著名诗人胡昭在《序》中这样写道:“我觉得海林的诗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尤其是在江畔、乡土诗创作上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海林的诗给予我们以心灵的享受,给予我们以真、善、美的启迪。诗人这种冰雪般晶莹的诗情是难得可贵的,读者和作者都应珍惜。”
1995年,恩师的诗集《情系四方》(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恩师奉献给读者的第五本诗集。
吉林省著名作家任林举先生在给恩师海林先生的长诗《孤岛涛声》写的评论《再回首嫩江水茫茫》中,流露出浓浓的大安情结:“刘先生是我的大安老乡,我们很多年前就认识了。”“我说的嫩江,就是刘海林先生站在江边上写诗的那条江。在我的记忆中,那个叫做老坎子的码头,每天都有无数的过往的渔船、货轮穿梭不停,那个在阳光下闪着银光的大江,似乎每朵浪花下都藏着叫不出名的鱼,岸边的水草,水草之外茂盛的庄稼,他们的美妙是描绘不完的。直到今天,人们一提起大安仍会由衷的赞叹,那真是个‘鱼米之乡’呵!”任林举先生又说:“长诗,最起码在视觉上对人的撼动力还是会大一些的,否则,我也不会看到这一千多行滔滔如江水的诗篇,就想起我的故乡,想起长诗般滔滔不息的嫩江水来。”
在恩师的笔下,一首首诗歌,比作花是满天星;比作鸟,是蜂的鸟。诗体虽小,但容量不小。恩师的诗作受到了著名文艺评论家上官缨、著名诗评家、诗人阿红、著名诗人丁耶、著名作家施立学、著名作家丁概然的热情评价。
恩师师风垂范,桃李天下。自1987年调入大安县文化馆以来,始终在文学诗歌创作培训第一线,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人才,如李万涛、王玉章、刘晓春、周云戈、张野丹、高家索、于德新、夏士吉、江其田、武秀红等,使大安的文学得以薪火相传。
恩师为人正直。正如著名作家凌喻飞先生所说的:“从学生时代起,我就一直认为海林是位一本正的人物,他忠于党,更忠于党的事业。他是位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党务工作者,浑身都流露着政治气味,古板迂腐,严肃多于情趣,循规蹈矩的对待一切,是位地地道道的马列主义书呆子。”(《他带着满肚子诗文去见马克思---哀悼江畔诗人刘海林》)。
在我的印象里,恩师是很值得交往的厚道人,他很看重同学和朋友的情谊的。凌喻飞先生是他的同学,又是好友。凌喻飞先生曾在回忆文章里这样写道:“有一次,电视台为我拍电视专题片去大安,海林亲自去接站,又把中学时代的老师找到一起,谈心叙旧,很令我动情不止。”通过这一件小事,真正让大家认识到“一位有原则、有活力、有情有义又刚直不阿的刘海林”(《他带着满肚子诗文去见马克思---哀悼江畔诗人刘海林》)。对于凌喻飞先生所言,我是赞同的。
恩师不愧是大安当代著名诗人,是大安文学事业的推动者。他对大安诗歌创作事业毕生的追求和奉献,我们“心向往之”。
斯人以去,风范长存。沉痛之余,作为他的学生,我定将追随先生遗志,将大安文学事业建设好、发展好,决不辜负恩师的期望。
(作者简介: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土资源作家会员;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吉林省白城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大安市青少年作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