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文:情暖家乡的七月

作者简介:孙文,大专文化,高级政工师,中共党员。长期从事公文写作、新闻写作、文学创作。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中华诗词学会、黑龙江省诗词协会、黑龙江省楹联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地方文学研究会理事,哈尔滨市党史研究会、延安精神研究会会员。出版代表作《穿越心灵的步履》,曾任哈尔滨市解放70周年纪念文集《传承与传奇》副主编。曾任哈尔滨市委史志和齐齐哈尔市建党百年征稿评委。有诗作选入《燕京中国精英诗人榜》《中华诗人年鉴》《当代中国诗人精品大观》《黑龙江当代诗词•男子百家》。作品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民兵》《中华诗词》《新时代党建》《诗词月刊》等,征文曾获得相关奖项,获“雅韵精华•诗会百家”诗词一等奖,《联斋》优秀诗联家等。

西江月·情暖家乡的七月
难忘同窗情谊,相逢喜悦心扉。真诚相伴举金杯。笑问何人不醉。
故地重游感赞,风光尽赏生辉。霜花雪鬓戏卑微。一笔当书珍贵。

一
傲立沃野平川的驿马山低头让出一条笔直的大道,蜿蜒的少陵河水舞动着游龙般的倩体,苍松翠柏杨柳榆着上了绿色的新装,郁郁葱葱的田野列着整齐的方队,阜财门敞开胸怀伸出宽大的臂膀,碧水清波的池塘荷花泛红晕,见证百年沧桑的古牌楼风铃清脆响,一场小雨洗涤了尘埃粉刷了街市……这是北方的七月,这是家乡的七月。
这令人神往的家乡七月,这富有传奇的家乡七月,这竞相向上的家乡七月,属于谁?!属于家乡父老,属于你,属于我,属于他,属于我们大家,因为我们在七月相聚。
我们怎能忘记,1968年10月的那一天,似火青春的我们,恋恋不舍地告别了神圣的母校,辞别了朝夕相处的同窗,不容选择地带着大学梦醒的余温,无奈地茫然地却坚定地踏上了未知的征程。星移斗转,这一别就是一万六千多个日夜,四十五个春秋冬夏,整整45年。
短暂的一个夏秋,我们结下今生今世难以忘怀的深厚情谊。无论我们在何方,都彼此发出心底的呼唤——我的老同学你在哪里?你还好吗?有的曾经失去联系,有的经常沟通,有的时常小聚,有的一别至今没有见面……大家期盼着重逢。为了这一刻,各位同窗老友,有的从外地,有的从乡下,有的放下了手中的工作赶来了;更令人感动的是有的拖着病体赶来了,因为我们在七月相聚。
我们怎能忘记,在这45年里,社会的大舞台让我们扮演了各种角色,编织了彼此多彩的人生。各奔西东,奋战南北的我们,在漫漫的人生路上锲而不舍的求索、不懈的攀登。或顺境,扬帆舞东风;或逆境,劈波斩恶浪。一路感叹,一路高歌。我们每个人都是一部书,有着五味人生,有着感人的故事……许许多多掏心窝子的话要对大家说,因为我们在七月相聚。
抚今溯昔,感叹人生。当年风华正茂的我们,已是黑发添银丝,满脸写沧桑的花甲人。我们可以问心无愧骄傲地说,我们是国家的贡献者,我们是事业的成功者……我们是千秋大厦中的一块砖、一块石、一根钢筋!
青春虽逝终无悔,夕阳铺路别样红。
来吧!我们在七月相聚,同举杯,甘醇暖心窝;
来吧!我们在七月相聚,齐欢歌,情愫拨心弦;
来吧!我们在七月相聚,慢倾诉,坦荡见心扉;
来吧!我们在七月相聚,共祝福,平安度春秋。

二
2013年7月20日至21日,巴彦县高中四十班的老同学于家乡聚会,这是从1968年10月毕业至今45年来的一次难忘的聚会。
早在7月12日,作为同学会秘书长的由淑清给我打来手机说:“杨永久回来了,很多年没见了,看选个时间咱班的同学聚一聚吧。”
7月15日我刚到班上,又接到由淑清打来手机:“你听谁跟你说话。”我知道对方肯定是同学。我连忙说:“你好!”对方说:“我是崔淑慧,咱们几十年不见了,我都有病了,手术刚出院,班长你能回来吗?”“我是姜连成!那些年我们去你家,你媳妇给我们做饭,一晃几十年过去了,都想见见你!”多么亲切,多么真诚,我也一连串地点着多年不见的老同学的名字。大家都说,咱班主任已经不在了,你是班长,你可一定得回来呀。真情让我感动。时间就定在了7月20日至21日的双休日,并原则上敲定了聚会活动具体方案。
于是,由淑清、田成龙、孟庆兰等发通知、预订饭店和宾馆,还与孙荣欣联系特意制作了同学聚会横幅等,做了相应的准备工作。
7月20日凌晨4点老伴催促我起床,吃过面条荷包蛋后,5点钟我打的去了公路客运站。大客车在稀稀拉拉的小雨中正点出发,8点20分就到了县城。我一个人按捺不住愉悦的心情,跑到了母校,站在校门前脑海过着昔日的电影。然后到由淑清单位会合。由淑清是从县中医院眼科主任岗位上退下来的,又被返聘继续工作,因为没有助手,双休日也不休息。10点30分,大家去了预订的酒店,挂横幅,安排合影的地方。接到通知的同学陆陆续续地都来了,有的多年不见,已经不敢认了,叫不出名字了,有的端详良久,才恍然大悟……大家亲热地打着招呼,彼此问候。
12点,1968—2013高中四十班同学会由同学会秘书长由淑清宣布开始,大家没有忘了我这个班长,只好欣然致辞。孙荣欣在省文化界高职退休,就从他开始大家一一简要介绍了45年的经历。刘焕奎的育种生涯,唐元刚的男儿敢担当,崔淑慧的知青片段,熊自恒的乡村崛起,杨永久的船员生活……时而开怀畅谈,时而举杯畅饮,时而乐曲响起,喜气洋洋,欢聚一堂,大家沉浸在欢乐幸福之中。老同学们相聚,更加深深地怀念已故的班主任老师和几位同学。由淑清还请来了在业余团队一起活动的孙玉书大哥为大家录像、拍照,并由其帮忙将这珍贵的一聚刻录成光盘,以作纪念。
19时,刘焕奎在我们下榻宾馆的二楼餐厅宴请了久别重逢的老同学。刘焕奎毕业后40多年如一日,倾情于玉米良种培育事业,功成名就,成为农民育种家、省内知名种子鉴定专家,享受国务院津贴,在县种子公司退休后自己又注册了种子研发公司,如今三个儿子也都接上了班。他赠送给每位同学一份厚重的礼物——刚刚印刷的《希望的田野》诗集。
7月21日8点30分从宾馆乘车出发,在母校门前合影留念。那个横幅可是派上了用场,用透明胶粘贴在校门的大理石上方。然后,游览了北二道街的街容街貌及平地拔起的现代化小区,之后大家来到了西郊公园。清池碧波,荷叶似伞,莲蓬挺立,荷花正红;环岛绿荫,堤岸上垂柳成行,微微摆动的枝条酷似碧玉翡翠帘;那个立于两池之间的文武亭,寓意深远。从西郊公园驱车直奔县境内松花江北岸的港口——巴彦港。
站在巴彦港堤岸上,举目遥望,豁然开朗。松花江烟波浩渺,大有松江之水天上来的感觉。对岸的陡壁青山依然是记忆中的那副模样,江心岛已被游客们唤醒,港务局下边的那个大江汊子又浮现出许多难忘的故事。据讲,松花江上的客船早已停运,有谁还记得当年往返忙碌于松花江上的北京号、上海号两艘客船?在我的印象中,当年的巴彦港是松花江航运中较大的港口,码头上等待外运的粮食一垛垛码得整整齐齐,哼着号子从驳船上卸原木的工人,传送带把驳船上乌黑的煤炭送到岸边堆成煤山……如今,货运码头显得有些萧条,不见了当年忙碌的景象,仅看到挖沙船和岸边堆得山一样的江沙。
信步在江畔公园,公园内矗立一块石头,刻有“麻丫头”,有人说这是块神石,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田成龙带来了在乡下战友家自种的旱黄瓜,给大家解渴。杨永久买来矿泉水和扑克,江畔上60多岁的人上演了扑克大战的一幕。我还有了个意外的收获,观看了县纪委办的“德政画廊”。
中午时分,大家在港口的一家饭店就餐。这是王淑珍昨天晚上给曾在一起工作过的同事打手机,让他协助安排的。这位热心的焦姓老弟,起早帮买的江鲤鱼、鲶鱼、江虾、吃小鱼大鹅下的鹅蛋。大家吃着可口的家乡农家菜,亲切、舒坦,好不乐乎。席间,大家频频举杯对这次聚会发表感言并致以深深的祝福。
我们的七月相聚成功落幕。忆往昔,青春虽逝终无悔;看今朝,夕阳铺路别样红。让我们怀揣愉悦,期待下次再相聚。

三
分别45年的老同学在家乡聚会,期间有的即兴侃侃而谈,也有的在聚会结束后发来手机短信,说出了肺腑感言。我收集了其中的一部分,细细品味,美美分享,深深珍藏。
孙荣欣老同学说:
四十五年才聚首,翩翩少年已白头。
坎坎坷坷人生路,风风雨雨度春秋。
往事如烟散不尽,举杯家国敢分忧。
一点挚诚敬学友,管它志酬未志酬。
唐元刚老同学说:
松江逝水记流年,同学聚会啼笑间。
毕业都似枝头蕊,相逢已过花甲年。
共诉跋涉坎坷路,倾谈相思肺腑言。
满天云霞夕阳好,老骥奋蹄再著鞭。
刘焕奎老同学说:
四十五年才相会,年龄已到爷爷(奶奶)辈。
这次相聚是初次,争取来年再相聚。
崔淑慧老同学说:
四十五年憾未逢,学友情谊荡襟胸。
昔日同窗亲切切,今朝相聚乐融融。
敲开话匣唏风雨,激动心情乐晚情。
莫叹明朝各西东,天涯海角心相通。
瞬息羁离数十年,仿佛弹指一挥间。
离时正是风华貌,相逢均见白发添。
暑往寒来情难忘,如烟往事记心间。
抚今溯昔忆当年,畅叙沧桑再聚欢。
王淑珍老同学说:
朝阳有晖晖无限,夕阳虽美时短暂。
祝愿身体永康健,同窗常聚报平安。
杨永久老同学说:
抚今皓首四五载,追昔蒙童六八年。
无情岁月催人老,有味人生颐养天。
康乐宁心夕阳好,自强不息天行健。
但愿来日常聚首,同学相会喜空前。
我在大家的感召下,抚今溯昔,触景生情,也写下感言:
同窗一夏秋,缔结深厚情。
今朝喜相聚,白发舞青影。
德政文武亭,母校觅钟声。
花红莲蓬挺,肥水送清风。
岁月磨容颜,沧桑写兴隆。
风采依旧在,笑看夕阳红。
2015年7月12—14日,巴彦高中四十班同学在家乡再次聚会,甚为欣喜。因故不能前往深感遗憾。我写下《同学友谊长青》藏头诗以表心意:
风,恰似信使驾云腾,同聚首,心已在苏城。
情,不须言表默相行,学子吟,沸酒煮真朋。
重,纵把骄阳系长绳,友相逢,却是霜月明。
梦,一别各奔北西东,谊暖身,一代皆精英。
恒,天经地义乐乃翁,常回念,风华踏歌声。
赠,莫问夕阳路远耕,青春在,解甲仍出征。
我们已将青春送给了岁月,历尽坎坷成大道。让我们把收获珍藏,珍惜友谊、珍惜生活、珍惜健康,享受幸福晚年,去笑看夕阳红!

巴彦诗词楹联协会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