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段充满拼劲的青春
2021年大学毕业后,我考研上岸,并于同年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获得法考证。读研的生活很充实,时间也过得很快,转眼就已经过去了一年半,虽说没有在学术上取得多大的成就,但是却收获了很多东西。
我在研究生课堂中似乎发现了“三标课堂”的影子,在课堂上,老师不再像大学本科那样对知识点作系统且详细的讲解,只是对相关知识做一下提点,剩下的就靠我们自己去钻研学习。老师会要求我们选择感兴趣的知识点,然后通过与同学合作、组成学习小组的方式来共同完成对相应模块知识点的学习,并最终在课堂上向其他同学进行展示。在课堂中,各个学习小组相互探讨,确定重点及内部分工,课下就各自去图书馆或网站进行检索,对知识点的相关内容进行收集整理,再经过多次组内商议和讨论,以求能够将知识点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都弄懂弄通,从而在课堂展示过程中可以尽可能回答老师或同学提出的一系列问题。
虽说这和我在高中时接触到的“三标课堂”有所不同,但也是有很多共通之处的。在我看来,孟国泰先生所提倡的“从个体出发新教育”就是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又发现自己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正,这样,在个体、对子、小组、全班、老师的帮扶下,不仅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培养了学习的兴趣,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习成绩。学习成绩好了,主动性自然也就强了,就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去发展。
我是在复读高三时接触到“三标课堂”的,不得不说,我受益匪浅!
我第一次高考时读的是理科,复读的是文科,所以我的文综不是很好,而我的对子吉丽同学的文综比较好,在她的帮助下,我的文综进步了20多分,使我对于文科的学习充满了信心,并为我之后的法律专业的学习之路作了重要铺垫。因此,我是“三标课堂”的受益者!
2017年,冯锦曌(右2)在快乐灵动的“三标课堂”上
一个成长路上的守望
那个时候,我们白天上课时相互探讨问题和复习的内容,相互批改作业和试卷,互相评分讲解,最后一起解决难题,并且我们还刷了大量的历年高考真题,感觉特别充实,也很轻松。印象最深的是孟先生教给我们的一个口号:“遇到难题时,个体不会对子帮,对子不会小组帮,小组不会全班帮,全班不会老师帮。”这种互帮互助的模式使课堂的氛围变得很融洽,学习起来也比较轻松。老师也从“满堂灌”中解放出来,为老师减轻了负担!人呢,总是要学会反思的,这样才会进步,就像孟先生说的:“听过看过,不算学过;思过讲过,才算学过;思过讲过,才算学过。”在结束了一天的课程之后,我们还要总结一下自己在这一天当中的得与失,思考自己的不足,为自己的进步创造条件。这种以“高分是高快做人的副产品”为教育理念的教育模式的确很不错,因材施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充分发掘学生学习的潜能,真正做到让不同的人成为不同的人!只是,无论做什么都需要一定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所以我个人认为在实施“三标课堂”的同时要让学生夯实好基础,为自主学习和因材施教创造好的条件,让“三标课堂”的实施变得更加容易和轻松,效果也会更好。
冯锦曌读研究生时的近照
“三标课堂”助我成长
我相信,“三标课堂”一定会成为现代教育模式中最为新颖和成功的教育模式,也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学生从中受益!最后,附上一首江苏响水名师郑冬前先生送给孟国泰先生的诗,名为《使命》:
您为快乐一代人
留下一句话语
简单却很幸福
您为快乐一代人
留下一幅画面
简单却很温馨
您为快乐一代人
留下一个三标
简单却很灵动
您为快乐一代人
留下一份情怀
简单却很感人
您为快乐一代人
留下一面镜子
简单却很清晰
您为快乐一代人
留下一种理念
简单却很深奥
作者:冯锦曌(天津大学硕士研究生)
责编:华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