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 文:他与《老照片》的不解情缘

作者简介:孙文,大专文化,高级政工师,中共党员。长期从事公文写作、新闻写作、文学创作。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中华诗词学会、黑龙江省诗词协会、黑龙江省楹联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地方文学研究会理事,哈尔滨市党史研究会、延安精神研究会会员。出版代表作《穿越心灵的步履》,曾任哈尔滨市解放70周年纪念文集《传承与传奇》副主编。曾任哈尔滨市委史志和齐齐哈尔市建党百年征稿评委。有诗作选入《燕京中国精英诗人榜》《中华诗人年鉴》《当代中国诗人精品大观》《黑龙江当代诗词•男子百家》。作品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民兵》《中华诗词》《新时代党建》《诗词月刊》等,征文曾获得相关奖项,获“雅韵精华•诗会百家”诗词一等奖,《联斋》优秀诗联家等。

西江月·他与《老照片》的不解情缘
照片当中岁月,期刊里面星辰。追昔掠影起风云。茂盛图文香沁。
序号整齐排列,跟踪书店尝辛。藏书故事见精神。乐趣源于韧劲。

他,酷爱读书,为此购买了许多书。而他对山东画报出版社编纂的画册丛书《老照片》更是爱不释手,结下了不解情缘。
说他与《老照片》的情缘,那还得从19年前说起。
“一次,与同事聊天的偶然机会,同事向我说起这画册丛书《老照片》,图文并茂,书很好,刚出版发行三辑,要想买新华书店还有。”于是,他到新华书店让营业员拿来《老照片》不停地翻着,感到这书果然不错,就买回了一至三辑。
他似乎有些兴奋,滔滔不绝地向我介绍《老照片》第一辑中关于当年修缮天安门的照片和文字记叙。天安门修缮是20世纪70年代的大众新闻,但书中的许多细节,对于我来说还是第一次听到。
对《老照片》情有独钟的他,从此成了新华书店的常客,接着购买了第四辑、第五辑……春夏秋冬四季轮回,19个年头过去了,职务的升迁,工作的忙碌,岗位的转换,他没有改变对《老照片》一往情深的挚爱。直至2015年6月9日购买了第一百辑,圆了自己的一个梦。
面对百辑《老照片》,回首看看他走过的购书、读书、藏书所经历的漫长岁月,令人折服。在精神世界上,可以说,他是一位富有者。

8年前,一次去享有泉城盛誉济南出差的机会,我到过他坐落在千佛山脚下的家。宽敞明亮的客厅里,挂着名言书法字条,书房里一大排书柜,装满了各种古今中外的名著与工具书。他特意拉开书柜的玻璃门,让我欣赏《老照片》。因时间关系,对眼前排列整齐的《老照片》我无法尽览,便伸手轻轻爱抚。“真了不起呀!”我发出内心的感叹。
《老照片》,从1996年12月出版发行第一辑到2015年6月出版发行第一百辑,时间跨度较大,出版发行的时间前些年也不确定,能够购买到百辑一辑不少,并非易事。
他对我讲,有几次因出国或出差,错过了新华书店购买《老照片》的时间,他就给编辑部、印刷厂打电话,说明情况,恳求邮寄。执着与真诚感动了上帝,及时补上了漏买的那一辑。有时,编辑部、印刷厂把他要买的那一辑《老照片》免费赠予。他还向我说起一件事:有一辑《老照片》,等他出国回来,不仅新华书店卖没了,就连编辑部、印刷厂也都没有存货了。买不到那一辑《老照片》,岂不成了断了线的珍珠,一时急坏了他。“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他灵机一动,心想何不到旧书摊转转,或许……于是星期天的旧书摊上就又多了个“淘宝”人。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次回老家看望父母,发现街上旧书摊摆着四本《老照片》,不由分说全部买下,不仅补上了缺少的那一辑,多余的还送给了家人。真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正是: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书却在,街摊旧物处。

这一百辑《老照片》,起初他是从新华书店直接购买,中间有两年通过邮局订阅,后来邮局取消了这项业务,又到新华书店柜台购买,近几年通过网购,更加快捷了。
当我问起这一百辑《老照片》价位时,他对我说:“最便宜的一辑只有3.5元,最贵的一辑20元。”停顿了一下,他的话锋一转:“当初买《老照片》时刚33岁,如今已经52岁了。”
光阴无痕,岁月有情。他为了这一百辑《老照片》,竟用了近20年的时间。假如我们把每一辑《老照片》设定为1分的话,那么从1、2、3、4、5……一分一分地积累,最终得了100分。这是人生难忘的历程,欣慰的历程,闪光的历程!

试问人生能有几个20年,又能做成几件事?!世界上从来就没有免费的午餐,更没有天上掉馅饼的美事。只有无悔的付出,才会有丰厚的回报。只有不懈的坚持,才会达到理想的彼岸。透过他购买百辑《老照片》,不难看出一种美德、一种精神、一种追求的彰显。
“《读图时代的老照片》——终于买到《老照片》第一百辑……从第一辑发行到一百辑,时间跨度也近20年……每购此书必先睹为快,再翘首企盼下一辑。《老照片》满足了我的读图读史爱好,并触发了怀旧情怀。几次想撰写一篇《老照片里的母亲》投稿编辑部,终因各种原因未成。亲情铭刻心里足矣,无须晒于别人……等退休或一百岁时,再仔细研读此类书籍尚且不迟。”这是他在2015年6月11日15∶49∶01给我QQ发来的消息。
近些年,他一直工作在外。除了回家购买的《老照片》外,他把在驻地买回来的《老照片》,总要送给我翻一翻。我从《老照片》以图说事、图文并茂中,看到了远去年代的缩影,知道了老照片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往事并不如烟。我感叹的同时,也曾动意购买一套完整的《老照片》,可惜有些辑早已售罄,只好作罢,待有朝一日前百辑再版时,一定要收藏一套。

在我的办公桌上,是他昨天送给我看的第一百辑《老照片》。扉页用“一同走来”,展现了《老照片》百辑封面,很有纪念意义。
在这第一百辑《老照片》中,有张鸣的《高跷上的新中国》,是北京城庆祝解放的一个侧面;有薛原的《蒋介石在青岛的一张老照片》,从秘密档案印证了蒋介石到青岛的时间及下榻地点;有孙国辉的《八分钟的纪实摄影》,真实记录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侧影。
“收集照片便是收集世界。”这是被称为“美国的良心”——苏珊·桑格塔语。傅国涌以“收集照片便是收集世界”为题,为《老照片》一百辑撰文写道“蓦然回首,我发现这本朴素、低调的读物完成了中国期刊史、出版史上一项前所未有的事业,与其说它以过往的照片来记录历史或社会的变迁,不如说是在记录人的命运。将一百辑《老照片》分散开来,或许不觉得怎样,但是集中在一起,我们却可以看见19世纪末以来,尤其是20世纪国家的沧桑,其中有多少个体的血泪和欢笑、梦想与挣扎、追求与幻灭,一个个具体的有血肉的生命被时代裹挟,他们的命运起伏跌宕。”“穿过岁月幸存下来的老照片,远不仅仅是满足人的怀旧的需要,更多的是人的尊严与权利被重新肯定,由此可以体悟《老照片》不是茶余饭后的闲语,而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在正视人的命运,是以记忆反抗遗忘之举。”“……文化的力量是一种神奇的可持续的力量。一百辑《老照片》屹立在那里,就是有生命的存在,更是有意义的存在。因为它在漫长的时光当中,以如此独特、如此确定的方式承担了自己的使命,回望过去,并指向未来,不可替代,独一无二,岁序无论如何更替,它总是沉默如初,滋润忍心,不争不闹。”
我细细咀嚼傅国涌的这些文字,禁不住笑了,终于找到了他与《老照片》不解情缘的答案。

巴彦诗词楹联协会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