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文:大都市里的小人物

作者简介:孙文,大专文化,高级政工师,中共党员。长期从事公文写作、新闻写作、文学创作。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中华诗词学会、黑龙江省诗词协会、黑龙江省楹联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地方文学研究会理事,哈尔滨市党史研究会、延安精神研究会会员。出版代表作《穿越心灵的步履》,曾任哈尔滨市解放70周年纪念文集《传承与传奇》副主编。曾任哈尔滨市委史志和齐齐哈尔市建党百年征稿评委。有诗作选入《燕京中国精英诗人榜》《中华诗人年鉴》《当代中国诗人精品大观》《黑龙江当代诗词•男子百家》。作品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民兵》《中华诗词》《新时代党建》《诗词月刊》等,征文曾获得相关奖项,获“雅韵精华•诗会百家”诗词一等奖,《联斋》优秀诗联家等。

西江月·大都市里的小人物
车水马龙城市,流光溢彩霞云。熙熙攘攘是常人。巧妙组合莫问。
风雨无声有爱,雪霜扑面尝辛。平凡巧手绘丰殷。浊酒邀星畅饮。

这是一座省会城市,虽然比不上北京、上海、天津、重庆这些直辖市,但也可谓是个大都市。在这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大都市里,那些高官显赫、富翁贵族们咱不去说,今天偏偏说一说大都市里的一些小人物的事儿。
卖报女人的知足常乐
在我每天上班的公交站点旁,有个小小的报摊。报摊的主人是一位中年女性。她中等身材,有些偏瘦,黑发镶嵌银丝,脸上布满深深的皱纹,戴着红色鸭舌帽还围个浅蓝色的纱巾,穿着报业集团的专用红夹克服,在绿茵的衬托下,很是打眼。
一个夏日的早晨,我像往常一样来到小报摊旁的公交站点等车。突然狂风大作,紧接着下起雨来。老天这突如其来的变脸,弄得卖报人手足无措。我急忙帮她好不容易支起遮阳伞。
打那以后,每逢见我来这里等公交车,她都要主动打个招呼。时间一长,有时她也主动聊上几句。她告诉我:“原来工作的工厂倒闭了,现在已买断了工龄。”“都这个岁数了,又没有什么特长,要不是政府照顾,出来卖卖报纸,就得干待在家里。”“那卖报纸不管什么天气,每天起得很早,很辛苦啊。”我对她说。“是呀,每天我要三四点钟就起床,骑上配发的专用报刊车去发行站上报纸,然后再回到卖报点,50份报纸,到中午就卖完了。”她对我说。我问她:“怎么卖这么一点呢?”她说:“这里是城乡接合部,人流虽然大,但大多数人是下岗的或农民工,买报纸看的并不多。每天要是能卖上50份报纸,只要能挣个每月500元的底薪就行。”她紧接着继续说:“卖报也要看天气预报,天气好时就多上一点,天气不好就少上一点。有时遇上不顺,完不成定额,为了保500元的底薪,就得花钱把报纸买回来然后买给收废品的小贩,过去还好每公斤报纸能卖上1元四五角钱,现在不行了,只能卖上9角钱。”“干啥也不易呀。”没等我感叹,她却自言自语地说了出来。
报摊有个报业集团配发的小黑板,在小黑板的上方,她每天都要摘记当日的天气预报、气温、风向等。接下来小黑板就是摘记报纸上主要报道的题目。这不大的小黑板却有着很醒目的文字,给过往和买报的人们提供了方便。
她的心眼很好使。我常常看见报摊旁有那么两三个熟悉的面孔,他们不是来买报纸,而是每天到这报摊上免费看报纸的。“他们都是附近下岗的工人,还没到领社保的年龄,早上来看看报纸也是个人气。”她乐呵呵地对我说。
她是个知足常乐的人,内心充满感恩的情感。她告诉我:“儿子已结婚,儿子儿媳在工厂打工,孙子都2岁了,由姥姥照看着。”她又说:“这样就把我解放出来了,政府的关照,夏天上午卖完报纸,下午就背上个塑料保温箱到街口卖冰镇矿泉水,半天下来也能挣上四五十元钱,最多的时候能挣70多元钱哪!”说到这里,她似乎有些满足的兴奋。可话锋一转她又说:“到了冬天,除了上午卖卖报纸,下午就在家做做家务。”
报摊,它是城市不可缺少的传播文化、传播信息、传播文明的“片片绿叶”,卖报女人则是洒落大街小巷的“点点红花”。

修鞋师傅的为人处世
2012年8月30日那一场“布拉万”台风,引发强降雨肆虐了这座城市。
台风过后,第二天一早我同往日一样,不到七点钟就下楼准备步行去上班。当我见到斜对面院区通道旁的修鞋亭子的门开着,心想反正离上班时间还早,正好修修鞋。到了修鞋亭子,师傅却不在。“师傅,师傅,修鞋了!”我喊着。修鞋师傅闻声在院区内的花坛旁转过身来,答应着:“修鞋呀,来了!”
原来,修鞋师傅在给昨天被台风刮倒的花卉扶正培土。修鞋师傅回到修鞋亭子,一边放下手中的工具,一边洗手。“鞋怎么了?”修鞋师傅问我。“啊,开线了。”我应答后,把鞋脱下来递了过去。转眼间,修鞋师傅就缝好了鞋。
修鞋师傅又拿起工具去院区扶花培土了。我也跟了过去。这是个比较老的居民小区。四面各有一栋八层的楼房,院区中央有个小亭子,四周均匀分布6个花坛。花坛里开着红的、黄的、蓝的、白的、紫的,五颜六色的花卉。就是被台风刮得七扭八歪的。
“师傅,你住这吗?”“我就住在北面那栋楼紧东头那个单元的三楼。”修鞋师傅又说:“我在这院区修鞋已经13年了,大家对我很关照,谁家修个鞋、配个钥匙啥的,都来我这儿,咱也不黑,比别处都便宜。”“这不,没活儿,就扶扶花、培培土,不然烂掉就可惜了。”
因再不走上班就迟到了,我只好与修鞋师傅打招呼告别。
一座城市,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共同的家园,大家都应该付出那美好的关爱,哪怕是微乎其微的一点点,也是崇高的。修鞋师傅做到了。
记得还有这样一件事,一个开放式的公园种植的鲜花被人悄悄挖回家后自感愧疚又写了认错书挂在公园的花丛旁,告诫大家千万不要做损人不利己的事。而在一个主街道的路口处,一个大花坛,夏季的花卉过后,又换上了菊花。这菊花千姿百态,过往的行人都要多看上几眼。谁也不会想到的是,一天一辆轿车停在花坛的侧面,从车上下来两个穿着华丽的中年妇女,挖了几株菊花后扬长而去。
文明与不文明,虽然仅是一字之差,但差之千万里。为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人人都有责任去呵护她!

推拿小伙子的诚实守信
一个32岁的小伙子,在三类街道上租个门市房开了个推拿康复所,自己既是老板也是服务员。他的手法好,有的顾客还是原来在别的地方跟过来的,活儿供上了手,收入也蛮不错的。
记得一个周六,我的QQ空间突然收到他发来的即时消息:“叔叔你好,因为我家买了新房子,离这里太远,晚上回家不方便,只好把推拿康复所兑了出去。你的会员账上还有存钱,请在近日来店里把钱退给你。”我读完这个小伙子的消息,感到丝丝暖意。随即给他回复了即时消息:“对你做事如此认真,讲诚信,叔叔很高兴,也很感谢你前段时间对我的服务,我的存钱可能所剩不多了,就算了吧。祝你顺利!”让我想不到的是,这个小伙子过一会儿又给我发来即时消息:“叔叔,请你务必来一趟,这钱不退给你我心也不安。”那天,我去了他那里,与他交谈得知,会员一共有四十多人,账上有存钱的,他都一一告诉来店里来领存钱,没有存钱的也都打了个招呼,提醒以免别再白跑一趟。
我是因为去年腿摔坏了,在康复治疗过程中,需要推拿理筋,就找到了这个推拿康复所。
因为这个推拿康复所在我上班的路上,离单位又稍微近一点,这样,我就加入了会员,坚持在这里理筋。经过一段时间的推拿理筋,也基本痊愈。入冬以来,由于天冷路滑,我由步行上下班改为乘坐公交车了,所以也好久没去那里了,也不知道会员账上还存多少钱。
我与他说话期间,就有三四个会员前来领钱的。我对他认真诚心的态度表示赞赏。他也与我说:“咱不能一走了之,干缺德的事,找挨骂。”
推拿康复所的小伙子翻动着会员账单,找到我的名下说:“叔叔,你还存75元钱。”一边说一边把钱退给我。“叔叔,请在账单上签字。”“啊,谢谢!”我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扫视了一下账单“退款75元,存款0元”。
从这位小伙子给顾客退钱的事情看到,为人处世的哲理与学问。本分做人,终身受益。我祝愿这样的好人一生平安幸福。

环卫工人的无言坚守
在我家所住的小区不远处就有一个垃圾站点。每天天不亮,就有五六位五六十岁的男女环卫工人从附近的小区里推来生活垃圾,倒进备用的垃圾车厢内,一直要忙到晚上七八点钟。寒冷的冬天,他们却汗流浃背,头上冒着热气,一会儿热气变成了白霜。炎热的夏季,垃圾散发着酸臭味,招来嗡嗡乱叫的苍蝇,可他们仍旧默默地工作着。
我不知道他们一年发几套工作服,我只知道每当见到他们时衣服都是脏的。
2013年冬那场50多年一遇的大雪,给整座城市的运转带来了考验。一连几天,环卫工人们每天只能睡上三四个小时,奋战在清雪的第一线。
街道的积雪用机械清扫,街路两侧步行道的积雪仍然是人工一点一点地清扫。这是一座以雪为令的城市。一旦下雪,整座城市就立即投入清雪战斗。就像当年支前一样,街道旁的商家店铺大开方便之门,熬好姜汤、备上热茶、开水送给清雪的环卫工人。有的店铺还特意打上电子屏幕“环卫工人们辛苦了!室内免费备有咖啡、茶水、开水,请来暖暖身子吧!”有的单位的职工食堂特意为环卫工人免费提供午餐。有的餐馆把热气腾腾的包子、馒头、咸菜送到环卫工人手里。
提起环卫工人,在这座城市里,还有件新鲜事。去年,研究生毕业的大学生,也应聘当上了环卫工人。而且有的大学生竟是学食品专业的,真有一点“所学非所用”的味道。
宁可一人脏,换来万人洁;宁可一人累,卫生千万家。环卫工人以其单薄的体力为这座大都市默默无闻地工作着,堪称是城市的名片、高洁的美容师。
环卫工人是个弱势群体,需要全社会更多的关注、理解与支持。作为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们,我所期盼和呼吁的是: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为环卫工人减轻一份负担,提高生活环境质量。

交通志愿者的奉献
说起志愿者三个字,那就与人的甘心情愿的奉献联系在一起。
在我每天上下班的一个主要街道路口,每当上下班高峰,就有那么三四个身披绶带、手里拿着印有“创建文明城市,维护交通秩序”黄字的小红旗的中年男女,他们就是交通志愿者。
每隔几天,这个路口的交通志愿者就要调换一次。人的面孔虽然变了,但维护交通秩序的使命没有变。
一天,我从路对面按照交通志愿者的指挥横过斑马线后,与两位交通志愿者聊了聊。其中一位30多岁的中年小伙子告诉我说,他是出租车司机,是去年报名当的交通志愿者。“我没那哥们干得长。”说罢,他指向另一位40多岁年纪大一点的交通志愿者。“你干几年了?”我问。“干5年了。”那位年纪大一点的答道。“每天几个小时?”“高峰时两个小时。”“干交通志愿者影响收入啊!”“是的,少说得少挣七八十元钱。”我一边问,一边听着那位年纪大一点的交通志愿者乐呵呵的对答。 “你要是想当志愿者就到社区报名就行。”30多岁的那位小伙子对我说。我连连点头说“好!好!”
短暂的交谈与沟通,两位交通志愿者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他们的言行在书写着什么叫作奉献。
大都市里的小人物多得是,他们身上有好多大人物做不到的事情,也正因为如此这些小人物构建了大都市,支撑了社会这个大舞台。

巴彦诗词楹联协会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