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此乃我军的光荣传统。

部队进驻边疆后,着眼于未来战争,着眼于基本建设,自力更生,不等不靠,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没有营房自己建,没有土地自己开,没有道路自己修,没有桥梁自己架。
1952年,建营房121幢,14363平方米;修筑土木工事及防御支撑点47个,野战交通壕、战壕5000余米。架设电线4035公里,架设电线杆7949根。这些线路均为一级,可开单路载波机,通话质量良好。各连到前哨排、民族工作队线路为二级,基本可通话。
1960年3月,开通腾冲至盈江的公路,全长150公里。其中架桥60余座,长约1400米。建设了一个军垦农场,开荒305亩,种植稻谷190亩,咖啡6亩,花生68亩,苞谷12亩,红薯25亩,养殖牲口一批。
随着剿匪工作的步步深入,人民的生活日益稳定。部队紧密配合地方进行各项社会改革和发展生产。
1956年,经过和平协商土改,消灭封建土司制度,增进了各族人民之间的团结。互助合作化后由于生产关系的改善,生产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边疆出现了欣欣向荣的面貌。
1953年盈江县财政总收入为72854元。
1958年总收入为593498元。
农业方面:耕地面积1949年为244954亩,1959年增至31400亩。粮食总产量由1949年的606200斤,增至1959年的100429万斤;与1949年相比,增长61.6%。
工业方面:过去这里没有什么厂矿,轻工产品全靠境外输入。
到了1959年,县里办起了铝厂、铁厂、云母厂、硫磺厂、农业机械厂、食品工厂、综合加工厂、造纸厂、织布厂等,市场上逐步抵御了外货的输入。
文教卫生方面,在部队的大力协助下有了很大的发展。
1949年,全县只有9所小学,学生在校人数仅有465名,1960年小学为102所,中学1所,在校学生增至10832人;建设了两家医院,卫生所、站遍布各村寨,有力地控制了各种疾病的流行。
1951年有鼠疫患者234人,死亡64人,1955年仅患6人,死亡1人,1956年以后彻底根除。
1951年有疟疾患者3053人,死亡111人,1958年患者仅634人,无一人死亡。

随着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从销售方面的几组数字可见一斑。
食盐:1953年售出1287担,1959年售出2980担。
食糖:1953年售出201担,1959年售出622担。
棉布:1953年售出76641尺,1959年售出111万尺。
胶鞋:1953年售出4580双,1959年售出8417双。
社员于莲秀家,解放前上无片瓦下无寸土,一家4口人住在庄房(和尚庙)里,靠租田种、帮人家看牛为生。1957年参加合作社后,生活上发生了根本地变化。1958年除卖余粮80箩(每箩30斤)外,分得口粮60箩(时丈夫已故,只有3口人),牲口养了一大群。
又如:刀弄合作社是个景颇族、汉族杂居的寨子,有32户人家。解放前只有两家有田种,其余的家庭全靠卖街货、山茅野菜维持生活。山官木劳杰、早章械家惨遭土匪洗劫,生活陷入绝境。解放后政府救济,贷款2000多元。1958年全社收稻谷2470箩,养猪58头,水牛36头,骡马9匹,家家有田种、有房住。
部队还包干扶贫了边沿地区的9个乡、123个寨子(计1900户835255人)。多数为傣族、景颇族、傈僳族。解放前,由于土司及国民党政府的血腥统治,受土匪、恶霸的层层盘剥,边民生活极其凄惨。部队进驻后,把党的温暖带给了他们,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部队发扬了既是战斗队又是工作队的光荣传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帮助开荒种地、锄草积肥、防病治病,拿出资金扶贫助困,成果显著。
如:雪梨寨,1958年每人平均收谷子429斤,比1956年增加了253斤,有64%的男女青年穿上了花裙子,35%的人用上了牙刷、毛巾,100%的青年人有了手电筒。82%青年穿上了胶鞋(部队刚进驻时,多半青年男女衣不遮体)。部队还为9个乡建立了8个党支部,发展党员59人,建立了8个团支部、发展团员99人。
(完)

作者简介:杨小沪,男,洛宁县景阳镇人,1947年生,中教一级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