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赵润利
我的家乡在陕北,“信天游”是家乡古老的曲儿,也是我心中的歌。
小时候在家乡的黄土高坡种地或者放羊,信天游就是我的精神食粮。饿的不行了就扯着嗓子唱信天游;累得不行了就爬在黄土坡上唱信天游;放学回家或者是放羊暮归,首先是用信天游的歌声在村口告诉妈妈我回来了,快准备吃的;受了委屈,气的要命,也是找个地方唱信天游,眼泪一把,鼻涕一把,似哭似唱,眼泪鼻涕和黄土把自己一张脸湖擦的不成人样了还在挣命的唱信天游;遇到了高兴事,就更有意思了,像孙猴子刚刚石破天惊出了世,蹦蹦跳跳的唱,而且唱的更欢!
“信天游”是我们家乡广泛流传的一种民歌形式,有的老人们把它叫“山曲曲儿”。是家乡勤劳质朴的人民群众表情达意、抒发情怀的一种古老的山歌儿,更是家乡人民在与黄土高原恶劣的自然环境斗争过程中产生的艺术创造,它是家乡儿女死死生生心中的歌儿。
信天游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其内容丰富多样,有传情递爱,打诨逗趣,哀怨惆怅等等。

爱情和信仰是“信天游”的两大主题和两大主要内容。特别是爱情主题的信天游非常广泛,从古到今源远流长。
我们还记得上个世纪那首曾经在家乡广为流传的《三十里铺》,它就直抒胸臆的表达了一对男女之间火辣辣的爱情:“提起个家来,家有名,家住在绥德三十里铺村,四妹妹爱上了三哥哥,他是我的知心人。三哥哥今年一十九岁,四妹妹今年一十六,人人都说咱二人天配就,你把妹妹闪在半路口!”。我们听罢这个山曲儿,一个天真可爱,视爱情为生命,苦等情郎的陕北纯情少女形象立刻出现在眼前,那是一副非常感动人的画面。
与《三十里铺》同一时期,我的家乡清涧县东南区域最流行的,也是乡亲们中间最受欢迎的是《白马调》: “骑白马,挎洋枪,三哥哥吃的是八路军的粮,有心回家看姑娘(呼儿嘿呦),打小日本我顾不上!” 。
《白马调》也是表达抗战时期陕北军民一心一意“舍小家保国家”的坚强决心和革命信仰,它深刻包含了爱情和信仰这两大主题。
巧合的是《白马调》这首信天游和前面那首《三十里铺》信天游的内容竟然十分的呼应。仿佛真的是《白马调》里的那位情郎“三哥哥”在回答《三十里铺》痴情又伤心的“四妹妹”他为什么把她“闪在半路口”,就是为了抗日救国这一信仰。
信天游这种曲儿的旋律很简单,而且唱起来朗朗上口,曲调粗犷却抑扬顿挫,即兴演唱,毫无拘束,张口就来了,给人以信天而游的轻松感,所以我们家乡人人爱唱、人人会唱。

为什么说信天游是家乡儿女死死生生心中的歌儿?那是因为我的家乡是一块火热的土地,那里的人民淳朴、善良、厚道,最懂的追求爱了,对爱情,坚持一忠到底。还有,那个地方,广袤无垠,人烟稀少,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流,有时候很受自然环境的限制,有时候真的没有办法面对面拉拉话,只能是“拉不上个话话,招招手!”。于是,能歌善舞的家乡人就用信天游传递信息。信天游的曲调很适合在陕北,特别是黄河沿岸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山沟沟里唱。也很适合在空旷无人的黄土高原上放声歌唱。男女之间那悠扬、干涩、纯朴又略带古拙的歌声在这边的川道响起,浑厚有力的回音就已被那矗立千万年的黄土脊梁传送到了另一个山梁上……。
我们看看下面的画面,或者听一听他她们的歌声就自然而然的会激动起来。当年轻力壮的放羊后生在山梁上守不住内心的孤独就鼓起勇气底气十足的唱道:“我在山峁你在沟,探不上拉话话招一招手。”在院里忙前忙后喂牲口、或者是在院子里的老枣树下做针线活的小姑娘就会红着脸鼓起勇气接茬唱道:“我在庄院你在山梁上,探不上亲口口,笑一个面。”那个时代,年轻人火热的爱情在没有手机,没有网络的情况下就完全依靠质朴无华的山曲儿传递爱的信息了,信天游小小的山曲儿使他她们火热的心在清净高远的黄土高原上碰撞。
信天游不只是家乡年轻人的情歌,它也是乡亲们日常生活表情达意的歌,是每一个家乡人心中的歌,乡亲们喜怒哀乐都可以用信天游来表达。乡亲们唱信天游不需要有什么文化、懂音律,随口就能唱。
曾经在我的人生经历中,接触到的唱信天游的许多人是文盲,他们不懂得什么“赋比兴”,不懂的诗阿、词啊,赋的。但是他她们深刻的知道怎么样用信天游完美准确的表达自己的心意,他她们清楚的知道怎么样唱信天游才唱的最好,最能表达出自己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当然,当我走出黄土高坡,学习了音乐学院老师们关于信天游的理论文章、当我在大都市金碧辉煌的舞台下听到信天游的歌声以后,就是另一种体会和收获了。

当信天游走进象牙塔和大舞台以后,它给我的概念是:“信天游的歌词看似简单却蕴含着很深的艺术造诣,其歌词是以七字格二二三式为基本句式的上下句变文体,运用了中国古代诗歌常用的赋比兴手法!”。“赋”的解释就是把人的思想感情平铺直叙,用铺陈的方式表达出来,常常用很有气势的排比句或者四六句。如著名的《黄河船夫曲》:“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哎?几十几道湾上,几十几只船哎?几十几只船上,几十几根竿哎?几十几个那艄公嗬呦来把船来搬?我晓得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哎,九十九道湾上,九十九只船哎,九十九只船上,九十九根竿哎,九十九个那艄公嗬呦来把船来搬。”音乐学院的老师说:这一曲信天游是典型的用了赋的形式,虽然格式并不严谨,但是作为一般的民歌,却基本遵循传统诗歌中“赋”的手法。
中文系的老师说:“比”和“兴”是我国传统诗歌常用的两种修辞手法。比就是讲诗歌中所用之事物与相同的事物进行类比,兴就是以此物引起彼物。这两种修辞手法在信天游中运用十分广泛,可以说是信天游的基本修辞方法。如《平凡的世界》中引用的几首信天游:“正月里冻冰呀立春消,二月里鱼儿水上漂,水呀上漂来想起我的哥!想起我的哥哥,想起我的哥哥,想起我的哥哥呀你等一等我……。”还有“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格莹莹彩,生下一个兰花花,实实的爱死个人!五谷里(那个)田苗子,唯有高粱高,一十三省的女儿哟,数上(那个)兰花花好……”“再比如:“墙头上骑马呀还嫌低,面对面坐下还想你。山丹丹花儿背洼洼开,有什么心事慢慢价来……”都用到了这些修辞手法。
我们从专业课本里找来这么多关于信天游的说词,字字珠玑,但是我唱信天游的体会和理解就是“打比方”。
我记得我在上小学一二年级时候,因为生活所逼迫就会用“打比方”的方式唱信天游。三年困难时期嘛,我们几个一二年级的小伙伴饿的要命,我们一丝不挂,爬在黄土坡上的大太阳下,自己瞎唱:“天上的云朵朵哎,你像肉肉,为什么不能吃呵?地上的山峁峁哎,你像馒头,为什么不能吃啊?啊呀呀,老天爷爷,我饿,我饿,饿的我肠子都拧到一达里了,哎哎哎,老天爷爷!”。我们能随心所欲的唱出许许多多的信天游,但是我们只是为了表达自己内心深处或者是生理反应方面的真实的需求,当时我们不懂什么是信天游的修辞手法,我们只是想着用山曲儿怎么样唱的顺口溜滑,好听就行了。
信天游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是家乡人民在劳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美好的歌,经过世世代代口口相传,从他的艺术特点就不难发现信天游有着幽深的历史渊源。陕北地区在古代一直都是少数民族和汉族杂居的地区,也是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结合地,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到“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再到《东方红》都说明信天游是家乡劳动人民对生命的敬仰,对爱情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对信仰的虔诚与忠心。也说明信天游是家乡人民心中的歌。
信天游是乡亲们心中的歌,信天游也是我心中的歌!


作者简介:赵润利,男,55年生,中共党员。西安市作协会员。曾任西安市委党校科研处调研员,编辑部副主任,西安党校教育研究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