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申卫华
每当说起404公里的苏北运河,我常常会情不自禁的,想起那千里水运线上的航标。
航标,对于常年生活在陆地上的人来说,实在是太陌生了。而对于运河沿线的人来说,航标,则是运河夜间的生命;而对那些长年累月,行走在运河的船员来说:航标,则是他们不能缺少的眼睛。
说起我国航标的历史,其悠久的程度,可以同我们的清江大闸相提并论。据史料记载:运河上使用航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六百年之前。当然,航标事业真正的发展,确是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年,可谓是今非昔比,突飞猛进。
一九七六年一月二十二日,江苏省交通局遵照省革命委员会(75)35号的文件精神,在咱老淮阴的市区,即清江大闸口的南端,成立了江苏省运河航运公司。此公司的成立,在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开天辟地。该单位当年,管理着近千里的苏北运河,包揽着运、港、航、闸、站、厂、治(安)于一身,是政企合一的万人单位。
而说到诸多管理中的航道管理,自然包括了航标的设置和管护。为了将航标管理,纳入到运河管理的统管范畴,该公司于一九七六年三月二日,在现如今的淮海广场西南,成立了航闸管理处。而航闸管理处,除了承担着苏北运河全线十道船闸的管理外,就是将扬州的邵伯、宝应,以及徐州共四个航道管理站,也纳入到自己的麾下。记得从一九七六年开始,苏北运河终于结束了,航道和航标管理的分而自制,落后不均,杂乱无章的状况。并仅用十多年的时间,就使航标成为确保运河畅通的忠实卫士。 纵观运河航标当代的发展史,其变化之大,发展之快,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翻天覆地。看(航)标体,从五十年代的竹木筏子,演变成水中整齐利落的灯桩;岸边耸立着仿古式的灯塔。看塔器,则从解放初期的煤油灯,发展到如今国际标准的新型电子航标灯。看能源,从煤油燃灯,发展到了太阳能、风力发电等。看数量,从改革开放之前的不足百座,增加到了现如今的四百多座。看维护,从定期开船外出,经常巡航检查;到近程遥控测试,远程电脑控制。
应该说航标,是确保水上航行运输安全的利器。而随着运河水运发展的高速,其航标设置的现代化,也必须跟上水运发展的需要。至于说起航标的运行,现如今的苏北运河,已经进入到科学化管理的程序,其免维护,智能化,一体化,网络化,已经成为运河航标管理的常态和发展趋势。
一是航标分类更加细密。纵观现如今苏北运河的航标,共有三类十八种。诸如左右通航标、侧面标、示位标、信号标、界限标等等,为在运河上航行船舶安全,提供了保障的系数。
二是航标的养护更加规范。什么标位正确,色质鲜明,灯光明亮,闪光正点等等,已经成为运河航道人,努力和追求的目标。它们(航标)的坚守,就像守卫在千里运河的卫兵,展现出良好的姿态和风貌。
三是航标的语言更加人性。随着LED的普遍使用,根据航标发出信号的不同;闪出光亮的差异;亮闪中间的间隔,已向过往的船舶,发出诸如直行、拐弯、避让、过闸、从左、往右等等航行中的信号。航标在现如今,已经成为千里运河上,名副其实的守卫者和引路人。
四是航标的管理更加标准。随着《内河助航标志管理规定》和《航道航标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颁布。苏北运河的航标管理,也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而依法设置和维护运河航标的重任,也义不容辞的担在了航道人的肩上。
五是航标的“兄弟”更加帅气。航标的“兄弟”是指苏北运河全线,那分布在运河两岸的各种标牌,如今也已经纳入到,运河航标管理的范畴。那一千多块内容(指路、宣传、安全)不一,大小不等,醒目亮丽的运河岸边标牌,也和航标一样,成为苏北运河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纵观今日千里运河,一座座航标灯,一块块指示牌,犹如一个个忠于职守的卫士,昼夜为过往的船舶,提供优质的服务;犹如一颗颗明亮的星星,把古老的大运河,装扮的更加的绚丽多彩,分外娇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