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求学路上母亲的芳华
作者/李阳
播音/麦子 
老照片是岁月的沉淀、时代的缩影。母亲的老照片都收藏在一个影集里,这些留有岁月痕迹的旧照背面有她的手迹,标注着拍摄日期与合照的人名。斗转星移,人世沧桑,泛黄的老照片记录下母亲人生的印记。
20世纪40、50年代的相机镜头的闪动,一瞬间定格了人物年代的影像,保留了母亲求学路上的芳华,见证了母亲踏上革命征程的青春风采。
我的母亲李淑君出生在重庆市云阳县硐村乡麦地村,她2岁时,失去了父亲。是我的姥姥一人含辛茹苦将她养大。母亲6岁时,在村里的龙王庙小学读私塾,1年后在云阳简易师范学校附小上学。从村里到县城学校来回步行10多公里,童年的母亲经常一人走在上学路上,来回途中经过一片墓地,这些艰辛和恐惧历练了她坚强的性格。
姥姥曾经对母亲说:我们母子相依为命,你长大后只能坚强自立,人生的每一步都要靠自己去努力。希望你呀,继续读书,将来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立足社会。母亲回答姥姥,您的话我记在心上,我一定勤奋努力,读到大学,实现您的愿望,这是我人生的理想。
1939年秋天,母亲小学毕业,在云阳东城小学当教师。为了减轻家庭经济负担,选择免缴学费的师范学校继续读书。1940年夏天,母亲考入了重庆国立女子师范学校。在离开家乡之前,同好友合影留念,照片背面离别赠言:你,勇敢的去了,却也不忍心呀,留下我们!在这一字一句里充满纯洁真挚的友情。
1942年元月,在重庆国立女子师范学校,母亲同师生在校园合影,照片里的女学生齐耳短发,服装统一,这是极具年代感的标志,母亲留下了美丽、青涩的倩影。
学校放寒暑假,母亲没有回家乡,利用假期打工挣钱,积攒生活费用。1943年夏天,母亲以优异的成绩从师范学校毕业,在重庆国立女子师范附小当教师。在1946年的春天里,母亲与同事合影,在他们脸上充满了青春灿烂的笑容,目光里期待如这春天般美好的未来。
梅花香自苦寒来,母亲自强不息,刻苦读书,勤工俭学,为师从教,具备省教育部门推荐保送的各项条件,被四川省教育厅保送到国立北平师范学院,现在的北京师范大学。
母亲求学路上一路走来,终于圆了她的大学梦。1946年元旦,民国第35年度被保送到国立北平师范学院的新生合影,在母亲的眼神里流露着对未来憧憬,读完大学实现人生的理想。
在北平读书期间,母亲与同学的珍贵合照有2张。一张摄影于1946年,是国立北平师范学院四川籍同学会成立暨迎新生大会留念。另一张摄影于1948年,是母亲参加中国农村教育研究会纪念留影。透过这两张照片,我见到了母亲自信的气质,她的眼神里饱含着坚定信念。在大学期间,风华正茂的母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青年联盟,后来转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党中央号召广大青年学生参军、参干。身为共青团员的母亲毅然离校,投笔从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政治部组织的南下工作团,奔赴广西,不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党的光辉照亮了母亲的人生之路。从此,她一生跟着党走,终身不渝坚守入党的誓言。
1984年,北京师范大学给母亲补发了毕业证。此时,母亲已经青丝白发,年过花甲,离休在家,迟来的大学毕业文凭见证母亲的青春选择,革命的实践成为那一代人最好的毕业答卷。
2021年3月,党龄72年的母亲走完了她百年的人生历程,留给了后人红色的家史,留给了亲人无尽的思念。
2022年9月,政协黑龙江省委员会联谊会和黑龙江省摄影家协会联合举办喜迎党的二十大摄影书画展,我的摄影《我的母亲与党同龄》被入选参展。从作品主题到摄影画面获得了众多参观者的关注,当得知我的老革命母亲活到了百岁,纷纷竖起了大拇指给我点赞。
现在,我的这幅摄影作品挂在家中书房的墙上,每当凝视精美画框中母亲读书的特写照片,在我的眼中,母亲音容犹在,光彩依旧;在我的耳畔,响起了母亲的谆谆教诲,她曾经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子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你的生命中有红军父亲的血脉,希望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让红色江山千秋万代”。

在我成长的道路上,从母亲拉着我的小手带我迈出人生第一步起,她言传身教使我从小就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给我的人生旅途树立了红色的路标,她把红色信念和家国情怀融入家风家教,留给了子孙后代一笔精神财富。
母亲给了我生命和智慧,母亲给了我家国情怀,母亲给了家人她所有的爱。母爱像涓涓细流,不息地流入心海,也如春风化雨,滋润儿女的心田,这血脉相连的爱深深刻印在我的记忆。
当我思念远去的亲人,翻看父母遗留的相册,重温与他们相伴的幸福时光,亲切的笑容和闪光的身影由远至近在脑海中浮现。此时此刻,我献给父母一首歌《那一束光》,深情的歌声表达出我对亲人的思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