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第364期
诗经故里文化传媒总第4546期
冯宝哲
学写近体诗,只了解平仄格式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它的具体规则。现分述如下:
(一)律诗的“粘对”规则。
律诗的平仄有“粘对”的规则,对,是指出句和对句平仄相对,下句和上句的每个字的平仄必须相反。首句押韵的,末字应落在平声上,因而首联不全相对。其他各联都要相对。不按这个规则,叫做失对。粘,是指后联出句与前联对句平仄必须相同相粘。主要是要求两句的第二、四、六字平仄必须一致,特别是五言第二字,七言第二、四字平仄必须相同。平粘平,仄粘仄,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不按这个规则,叫做失粘或失严。广义的失粘还包括平仄失误声韵不相粘贴等不合格律的现象,粘对的作用是使声调多样化,讲求平仄美。“异音相从”美在“避同求异”。如果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了;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就没有变化了。这样就难以求得声调高低的协调平衡,使诗的语言失去回环流转互济、抑扬长短交替的韵律。
(二)律诗的变通与禁忌。
律诗平仄格式要求严格,但这并不是说没有一点灵活性。在一定条件下,这些格式也有可以变通之处。如果有不合平仄的地方,也有补救的方法。古代诗人的作品在平仄格式上变通的情况相当普遍,以致寻找不变通的律诗反而费劲。据笔者统计,《唐诗三百首》所选的律诗中,只有一首五绝《听筝》和一首七绝《征人怨》是不曾变通过的格律。
前人曾就七律的变通提出过一个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五律则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意思是说每句的一、三、五诸字可以变通,二、四、六诸字必须严守格式。这个口诀简洁明快,但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变通是有条件的,这个口诀对有些句型便不适用。
1、禁忌“孤平”。
在近体诗中,“孤平”被前人视为大忌。孤平就是全句除韵脚外,只剩下一个单独的平声。如在单平脚“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这样的句式中,七言第三字、五言第一字就不能变,变则犯孤平。应当说明的是孤平仅指七言仄起平收、五言平起平收这一种单平脚型。在其他的仄脚句式中,即使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孤平。
2、末防三连同。
前人还有“末防三连同”的规矩,即在句子末尾,要避免三个平声字或三个仄声字连在一起。句尾三连同也叫下三连,其中的三连平又叫三平调或三平脚,这是古体诗的典型特征之一,但却是近体诗的大忌。如在双平脚“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这样的句式中,七言第五字、五言第三字就不能变,如变则会出现三平调。另外,三连仄也叫三仄脚,最好也能避免,万一调不开,古人也偶而用之,但前边要连用两个平声字。在这种情况下,双仄脚“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这样的句式中,七言的第五字可以变,但第三字不能变,如果要变第三字,则第五字不能变动;五言的第三字可以变,但第一字不能变,如果要变第一字,则第三字必须不变动,否则就不合律。如例诗十五的第七句“惆怅无因见范蠡”和例诗七的第三句 “风鸣两岸叶”。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三连同仅指句尾三平或三仄,在句子中间三个平声或三个仄声相连是合律的。由此看来,七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三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两个字不论。可以说是“第一可不论,三五需斟酌”。五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两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一个字不论,可以说是:“平起三可不论,仄起一可不论”。
3、特定的平仄格式。
至于二、四、六诸字,虽然在句中词组声调节拍的旋律上居于重要地位,但也不是没有变通的余地,按照通例就有一种特定的平仄格式,在双仄脚句型中,七言的五、六两字,五言的三、四两字的平仄可以互换位置,将“仄仄平平平仄仄”和“平平平仄仄”改为“仄仄平平仄平仄”和“平平仄平仄”,这样变动后,前边两字则不能变动,必须是二平连声,这种格式常常用在尾联的出句,即第七句。如例诗九的第三句“ 正是江南好风景”和例诗三的第七句“因思杜陵梦”。因此,可以这样概括:七言的二、四两字和五言的第二字平仄不能变动,如果是双仄脚句子,则七言的第六字和五言的第四字是可以变通的。
综上所述,对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准确提法,可以用一个口诀来概括:“要说不论有规程,二忌前提记心中。一忌除韵犯孤平,二忌句尾三连同。三仄脚偶而也可用,前边必须二平声。双位原则不能变,双仄脚前位可换。前边两字必为平,特定格式古长见。多数用在尾出句,适当变通有规范”。
在懂得了律诗的禁忌后,对于律诗的十六种格式也不必死记硬背了,为了记忆的方便,兹将青岛王永义先生所编的《近体诗格律歌诀》介绍于后,可供大家参考。其歌诀为:“格律不难记,二四六分明。首句仄平仄,或为平仄平。上下句要对,邻句粘即成。四字防孤平,末防三连同。七绝重一遍,七律也就成。双末押平韵,单末多仄声。七言去两字,五言不费功。起收式怎知?首句二末定。”这个歌诀通俗易记,概括性强,通过分步推导,也可以掌握律诗的格律。需要说明的是,前四句是说,平仄在一句诗中是按节奏(每两字为一节奏)交替的,所以一句诗的第二、四、六字,不是仄平仄,就是平仄平。后两句是说,一首诗是平起还是仄起,是平收还是仄收,都要看第一句第二字和该句末一字。如第二字是平,就是平起;是仄,就是仄起。末一字是平,就是平收;是仄,就是仄收。
现在,再回头说律诗的变格,可将五言变格按句型归纳为:
单仄脚“仄仄平平仄”可变通为“(仄)仄(平)平仄”(加()者为可平可仄,下同)。其中第三字如变通,古称小拗或半拗,可救可不救,既然可以不救,则视为可以变格。例如李白《秋浦歌》“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的第一句。
单平脚“平平仄仄平”可变通为“平平(仄)仄平”,如例诗一的第二句“春风花草香”。
双仄脚“平平平仄仄”可变通为“(平)平(平)仄仄”,其中虽然一、三两字均可变通,但在具体运用时,如变一则不能变三,变三则不能变一,如果两字都变,那就变成不规则的三仄尾了。
双平脚“仄仄仄平平”可变通为“(仄)仄仄平平”,如例诗一的第四句“沙暖睡鸳鸯”,例诗三的第四句“人迹板桥霜”,第八句”凫雁满回塘“,以及例诗七的第八句“遥寄海西头”等。
我们也可以用一个变通口诀对此加以概括:“单仄脚一三可随意,双仄脚只能变其一。单平脚防孤三可改,双平脚忌连一能易。”
依照上例,五言各式均可增加一个音步,而推导出七言各式。五言的第二字如为平声,前边即加“仄仄”,反之,开头两字就为“平平”。扩展的七言句式,第一字均为可平可仄,其余五字的变通格式与五言相同。即单仄脚为 “(平)平(仄)仄(平)平仄”,如例诗十一的第一句“柳湖松岛莲花寺”;单平脚为“(仄)仄平平(仄)仄平”,如例诗十五的第二句“天淡云闲今古同”;双仄脚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如例诗十五第三句“鸟去鸟来山色里”、第七句“惆怅无因见范蠡”和例诗十一的第三句“卢橘子低山雨重”;双平脚为“(平)平(仄)仄仄平平”,如例诗十五的第一句“六朝文物草连空”、例诗九的第四句“落花时节又逢君”例诗十三的第四句“替人垂泪到天明”。我们也可以用一首口诀来加深记忆:“七言首字可变通,其余便与五言同,一三次序变三五,灵活运用有准绳。”
(三)律诗的“拗救”
律诗中凡平仄不依常规的字称为“拗”。凡“拗”需用“救”作为补偿,有拗有救,才不为病。如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就应该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即可以变通的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调节音调,使其和谐,称为“拗救”。拗救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本句自救。如孤平拗救,在五言和七言的单平脚句型中,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在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就需用平声来补偿。这样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和“仄仄仄平平仄平”。如例诗三的第二句“客行悲故乡。”和第六句“枳花明驿墙。”以及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第四句。又如双仄脚句型中,五言的三、四两字互换位置,七言的五、六两字互换位置,一般也视为本句相救,这就是前述的特定格式。
一类是对句相救。如在五言和七言的单仄脚句型中,五言的第四字(或三、四两字)七言的第六字(或五、六两字)用了仄声时,应将下句的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改仄为平以作补救,这就成为:“仄仄平仄仄(或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和“平平仄仄平仄仄(或平平仄仄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如李商隐《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一、二两句和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三、四两句。在上述句式中,如果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拗时,因为不在节奏点上,古称小拗或半拗,可救可不救,如果要救时,可在对句同一位置用平声字作补偿,这样就成为:“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和“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如例诗三的第五、六句“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和吴商浩《泊舟》 “身逐烟波魂自惊,木兰舟上一帆轻。云中有寺在何处,山底宿时闻磬声。”的第三、四句。
本句自救和对句相救往往同时并用。如以上两诗,前诗出句的“落”字,对句的“枳”字和后诗出句的“在”字,对句的“宿”字,都是该用平而用仄,“明”和“闻”字是平声,既救本句的孤平,又救上句的拗,上句的倒数第二字如果是仄声,它也可以相救,故叫“一平救三仄”。
对于拗救我们也用一首口诀作结:“不依常规就称拗,有拗有救不为病,仄拗需用平来救,平拗相救改仄声。出句对句变通位,仄平换救可变更。孤平要在当句救,倒数第三仄改平。此处拗救作用大,一平可救三仄声,既救上句二仄拗,又救本句免孤平,单仄脚倒数二三拗,对句倒三改平声。单仄脚变三(七言为五)称小拗,救与不救都能行“。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近体诗是严格的格律诗,除了允许的变格和拗救外,其它地方一般不得用拗,拗了无救。初学诗者最好先照正格写作,熟悉正格后再考虑根据需要使用变格和拗救,拗救是一种无奈的灵活,不到万不得已,不可采用。不要一开始就在这方面枉费功夫。
(四)律诗对仗的要求。
律诗要求颔联和颈联(即中间两联)不仅每字平仄相对,而且必须对仗,成为两副对联。首联一般不用对仗,如果用了对仗,并不能减少中间两联的对仗。由于对仗不适宜作结束语,尾联是很少有对仗的,只有少数例外。在特殊情况下,对仗也可以少于两联,这种单联对仗,比较常见的是用于颈联。 对仗就是对偶,把字数相等、意思相对(或相反)、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两个句子对称地排列在一起。
对仗有工对、宽对之分。工对是指同类的词相对。在一联中,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等等。甚至要求小类相对,如天文、地理、时令、居室、动物、植物、数目词、方位词、双声词、连绵词等各类自对。句中自对而又相对,也属于工对。如杜甫《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吴与楚是地名对,东与南是方位对,乾与坤是天文对,日与夜是时令对,对得已很工整了,于是地名对天文、方位对时令也算是工对。真正做到工对是不容易的,所以允许宽对。即词性相同的字都可以对。甚至连颔联的半对半不对,都是允许的。
借助音、义关系对仗叫借对。借音多见于颜色对。如借“篮”为“蓝”,借“皇”为“黄”,借“清”为“青”等。杜甫《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以“清”对“白”即是。有时候不是借音,而是借义,同时借用乙义来与另一词对仗。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寻常是平常的意思,是甲义;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是乙义,故借来对数目词“几度”。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也属这种情况。还有一种流水对,一句话分成两句说,两句是一个整体,出句独立起来没有意义或者是意义不全,这叫流水对,也叫走马对。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有如行云流水,自然入妙。
对仗按句子表述的内容分为正对、衬对、反对、串对。上下句意思虽然独立,不分主次,不相连贯,但相类或相关,互相补充,相互辉映,叫正对,也称并肩对。如前举白居易诗:“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句和前举杜甫诗的“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句即是。上下句意思映比,有主有次,一为正意,一为旁衬,叫衬对,也称映比对。如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上为正,下为衬。又如马戴《灞上秋居》:“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上为衬,下为正。上下句整句或局部意思相反,有强烈的对比作用,叫反对,也称反比对。如鲁迅《自嘲》:“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又如杜甫《登岳阳楼》:“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上下句意思连贯承接,叫串对,也叫连对,顺接对,即前述的流水对。此外,还有在一个句子中一些字词的句中对,以及上下句中交叉对的交错对和两联中上句与上句对仗、下句与下句对仗的扇面对,一般使用较少,不再细谈。
(五)律诗对仗的禁忌。
总的说来,律诗的对仗不像平仄那么严格,作者在运用对仗时有较大的自由。但对仗也有三忌:一是忌同字,在每一联中,上句和下句的同一次序位置上不能用同字,同字必同声,必然失对;二是忌雷同,即颔联和颈联的对仗方式相同,雷同了就会造成音律重复呆板。这里主要是指音组结构,如七言句颔联是三个双音节(词组)后面一个单音节,那颈联就要另换一种结构,即改为两个双音节加一个单音节,句尾又是一个双音节。这样音律节奏的变化,就会显得灵活自如和谐自然。三是忌合掌,即对句意义相同,同义词组上下句相对,说的是一个意思,就像两个手掌合在一起,浪费篇幅,这是诗家的大忌,应特别注意。
(六)炼字锻句,务求合律。
不管写“律”写“绝”,都应该依照律诗的章法。学写律诗时要首先打好腹稿,初步写出来后,要同格律规则进行对照。凡不合格律的,就应该反复推敲,炼字锻句,选用同义的其他词语,把不合律的字改正过来。当然这就需要精心琢磨,反复斟酌。“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为求一字稳,耐及半宵寒。”不费脑筋不下苦功是不行的。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通过林黛玉之口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请注意,这里说的是“奇句”才可以突破格律,这种“奇句”只应是偶而为之,不能经常以此为出格的理由,那就显得没有自知之明了,不如干脆写古体诗好了,或者索性叫顺口溜,不要硬充五律或七律。
关于格律诗的基本知识,讲到这里就算一个段落。懂得了基本要领,就可以开始试着作诗了。但是大家千万不要性急,这得慢慢练习,逐步消化,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口吃成大胖子,有了这个教材,大家在实践中琢磨就会有谱了,天长日久,必有显著进步,在诗的游泳中一定会得心应手。
作者简介
冯宝哲,陕西蒲城人,一九三八年一月生。高级经济师,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对联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华夏诗联书画院院士,陕西省楹联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诗词学会会员,渭南市楹联学会原常务副会长,现顾问。《渭南联苑》原主编、编审,蒲城县诗词曲联学会顾问。被授予“秦东联坛十老”、“渭南文化名人”“陕西孙髯翁终身成就奖”等称号。著有《风雨留痕》等书五卷,二百多万字。
编辑:叶子 翟英
美编:惜缘
文字审核:惠玲玲
制作:瀛洲居士
图片音频源自网络
投稿请加总编微信
中华诗经阁总社
荣誉顾问 张文汉 韩春见 熊静中 沈阳 石生 郭仁炳 浬鎏洋 王亚中 秦玉才 周镇添
总社长兼总编 瀛洲居士王连社 副社长 胡乃华 副总编 惠玲玲
总监 蓝天
文化总监 铃龙
中华诗经阁江苏分社社长 泰然 荣誉社长 陈立新
副社长兼总编 辛谷 副总编 汪雯 编审 铃龙
中华诗经阁内蒙古分社社长 夏青海
副社长 牛素梅 主编兼群管 刘东华
中华诗经阁陕西分社社长 惠玲玲
副社长 张培良
总编 李广远 副总编 翟英
中华诗经阁山东分社社长 赵芳香
总编 李金宏
宣传部
部长 刘建荣(河北) 副部长 左福启(河北) 副部长 明雪琴(河北)
宣委 李宗平 张志国 唐生平 刘莹心 王素香 李绍芝 王杰侠 暴金娈以及所有编辑部成员
诗经部
部长 董杰(河北) 副部长 卢华山(河北)
编委 韩爱华(河北)惠玲玲(陕西)刘书琴(河北)毛恒昌(上海)石富城(重庆)李延军(陕西)杨莹(陕西)彭小毓(陕西)刘德生(陕西)王荣(辽宁)(添加中)
楹联部
部长 白公平(河北)副部长 李彦蓉(河北)
编委 泰然(江苏)邱百灵(甘肃)(添加中)
音频部 特邀部长 巧丽(新疆)
部长 于冰(河北) 副部长 骏马(河北)副部长 梦露(黑龙江)
编委 香乡(北京) 冬日艳阳(黑龙江) 田浩(天津) 心语心声(山西) 碧海青天(河北) 喜洋洋 英子 张志国(河北)枫叶(宁夏)悠闲(湖北) 山涧红枫 李严 惠玲玲(陕西)冯文静(陕西)刘崇甫(陕西)李民龙(陕西)陈莉(陕西)谢丽(陕西)孙琦(黑龙江)宋淑平(山东)杨海荣(陕西)月儿(黑龙江)李红琴(北京)王秀茹(陕西)杨晓红(陕西)穆涓涓(陕西)默韵(陕西)贾景华(陕西)高晓莉(陕西)凌子(黑龙江)莫莉(陕西)婉清(陕西)张卫静 张颖 孟繁燕(秦皇岛)张晓凤(陕西)谢艳芳(陕西)罗玲珠(陕西)程亚利(陕西)大囡(河北)贞礼(陕西)杨海静(陕西)乔晓莹(陕西)
格律部
部长 翟英(陕西) 副部长 夏青海(内蒙古)副部长 刘激扬(河北)
编委 秋禺(江苏)乡音(湖北)孙春梅(河北) 刘淑芬(辽宁) 槐增良(河北)佘正发(湖北)么忠文(北京)白公平(河北) 马到成功(河北)李庆山(河北)李曼秀(河北)郝福生(河北)田永香(广东)孙上舒(黑龙江)娄洪魁(河北)朱建美(江苏)钟家奇(湖南)(添加中)
词曲赋部
部长 汪雯(江苏) 副部长 文墨冰言 副部长 胜利(河北)
编委 周镇添(广东)张永庄 (河北) 李杰猛(湖北)连丙堂(河北)李振汉(辽宁)陈立新(江苏)铃龙(江苏)蒋兴国(江苏)葛君(海南)付胜光(陕西)冯宝哲(陕西)冯新民(陕西)(添加中)
古风部
部长 李元超(河北) 副部长 魏增才(河北)
编委 闫俊山(河北)成俊峰(陕西)唐永恩(上海)李德宛(陕西)(添加中)
新诗部
部长 胡乃华(辽宁) 副部长 张荫成(河北)
编委 杨慧月(湖北) 卢庆学(河北)吴萍(安徽)赵雪梅(吉林)杨永振(北京)邓自然(湖南)赵芳香(陕西)王苍洲(陕西)李耀国(天津)攸春仙(山西)钟家奇(湖南)刘小奇(陕西)许增正(陕西)(添加中)
散文部
部长 莹心(山东) 副部长 李华(河北)
编委 铁裕(云南) 王玉(河南)清风月(河北)王新平(陕西)李东林(陕西)(添加中)冷月(北京)潘远芬(天津)袁占凯(河北)田方芝(山东) 李密林(河北)齐英华(山西)陈新安(陕西)王全峰(陕西)
小说部
部长 贺宝璇(山东) 副部长 张合军(河北)副部长 任春铭(山东)
编委 王振伟(吉林)李拴强(陕西)(添加中)
杂文部
部长 熊静中(河北) 副部长 王俊颖(河北)
编委(添加中)
书画部
部长 胡胜利(北京) 副部长 王栓柱(河北)
编委 王春阳(河北) 邢富强(河北)仇建庄(陕西)刘进海(陕西)周继业(陕西)支铁锤(陕西)姚万杰(陕西)许炳荣(陕西)雷鸿飞(陕西)计泽潭(河北)雷百计(陕西)乔永胜(陕西)岳七虎(陕西)田小弟(陕西)邢秉纯(陕西)毛凯(陕西)齐宝田(山东)卢绪高(山东)冯登厚(陕西)张培良(陕西)贺志明(陕西)潘琦(陕西)(添加中)
影视部
部长 耿进柱(河北) 副部长 高聪英(河北)
编委 宋闯(黑龙江)许毅斌(陕西)(添加中)
美编部
部长 王彩维(陕西) 副部长 郑翠利(陕西)
编委 婉萍(山东) 王申未(陕西) 梁聪苗(陕西)赵香利(陕西)孟五利(陕西)(添加中)
诗评部
部长 秦本云(湖北) 副部长 宋京平(四川)
评委 刘朝智(陕西)李剑东(黑龙江)刘丰彦(陕西)高润南(陕西)(添加中)
直播部
部长 李海龙(陕西)
编委 李民龙(陕西) 任隽(陕西)
中华诗经阁——传播诗经文化,弘扬正能量,以公益为宗旨,以奉献为准绳。诸子因兴趣爱好而志同,因传统文化而道合。期待国内外才子佳人入驻,尽情展示您的风采!
温馨提示:投稿、荐稿、组稿、音频配制、赞赏、点赞、留言、转发、推介等均属友情体现!衷心感谢!
【免责声明】
1、本平台基于弘扬国学、传播诗经文化、发挥正能量之目的,发布链接,但并不意味着支持赞同所有诗、文的观点和态度,并不意味着保证其内容的真实性和文学的艺术性,并不意味着文体文本合格或合乎要求。诗、文是否原创,无法考证,坚持奉行文责自负之原则.
2、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平台下载、或以其他形式复制、使用本平台链接图片等,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本平台所采用的音频,图片等,如有不妥,请及时通知予以删除.。如无意中侵犯了某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信或来电告之,本平台将立即删除。
4、本平台对于涉及政治、文化、权益等一切责任概不承担,均由相关作者或单位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