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书《道德经》第16章俗解
老子在函谷关待了已近一个月,徒弟尹喜相伴左右。除了处理军务,尹喜的多半时间恭敬的围绕老子。他实在受益太多了。认识了大道,生命豁然开朗,心里不知有多畅快了。由衷的感动和欣喜,也不顾自己是个自带威仪的朝廷命官,在老子面前像个初出茅庐的儿郎,像天真无邪的孩子,师傅,师傅叫的太勤快。 有人会产生疑问,尹喜的确在老子身上获得了道学真传,怎么可以叫"师傅"呢?应该像孙悟空称呼唐僧,师父,才合适的。 这也算点儿扫盲级的知识了。师傅,师父,二者的确有区别的。老子和尹喜是战国时代的人,那时二者还没明晰。从秦汉时期直到现在,师傅,师父就有不同的内容了。师傅一般是对有一技之长的人的尊敬称呼。如各业的手艺人,古代是木工泥瓦匠,打铁修鞋的等。现代社会是各类工厂的技工等。师父,比师傅更具内涵。古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将老师比作父亲级别的看待。佛家口口声声的上报四重大恩情,也有师恩。武学各门派,各宗教寺庙,各类艺术行当,弟子称老师为师父。 师父,师傅的本质区别,师父对弟子像父亲一样,是有管理教育责任的,传道授业,教化摆渡,影响弟子为人处世的方向,对人格的形成至关重要。师傅则是一般的尊称。
人的一生,当然跟谁很重要,道师重于术师。碰到一位好的师父,那是上天的恩赐。一句成语"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直接给鱼不如教会自己打鱼的本事,就说明白了。灵魂指引太至关重要。 尹喜将军此生如果没有碰到老子,没有老子的教化,当是另一种生命轨迹。

《道德经》第16章,老子是应徒弟尹喜一问的答案。 尹喜带着自己几十年的人生体验,又有生活中众多人的烦恼,向老子发问,"师父,这人活一辈子,从来没得安心。人在家中坐,麻烦天上来。别人乱,自己也片刻不得闲,不停的骚扰被骚扰,终日忙于应付,惴惴不安,难以宁静。怎么样才可以解脱呢?”
第16章,老子是这么释解尹喜疑问的。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无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致虚极,守静笃"。 致,达到的意思。虚,空无,空有。 笃,诚恳,实在。 纷繁复杂的世界,乱糟糟的一片,昼夜不得停歇。人的安静是内心的宁静。自己清空所有感觉,到达虚无的状态,在虚静中守住自己的本根,心里必然就踏实了。 道家的虚静,与佛家的禅静差不离。都一样的让人守本心,认识自己。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作,是说按各自的轨迹运动。 复,许多,很多。 世界的万事万物,有动的有静的,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生存变化。我们只有静下来,耐心的去审视,才能看清许多事物的来龙去脉,才能慢慢的看清楚本相。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夫,语助词,所以。芸芸,无边无量的多。 我们眼里的世界,太浩瀚无垠了。包括我们的周围,人、事、物,千姿百态,多的无法捉摸。但静下来仔细观察,各种事物各有其自身的规律,有头有绪。就和人一样,百模千面,也都那么一回事儿。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人各回到各家,找到爷奶,找到爹娘,依附在自己的主根,找到自己的本心,你就一定会安静下来。平息安静了,心明也眼亮了,你就复归到本真状态,领悟到自己,又看清了它事它物的真相。
"复命曰常,知常乃明。" 常,法则,纲纪,也有永恒不变的意思。 明,光明,通透,没有阴影。 复归到本真,在虚静中认识了生命的真正内容。认识了自己是什么样的东西,别人是什么样子,万事万物各是其主,这就会抽象出永恒的法则,就知道变和不变是有道理的,有秩序的。懂得了永恒的道,无常又有常,懂得了无序中的有序,这就算活成一个明白人了。

"不知常,妄作凶。" 妄,肆意妄为,我行我素。 常是大道,是大自然的法则,是老天爷定的规矩。 这是《道德经》各章节中,老子不多见的费口舌。这大道的规则知道就活明白了。老子又反向再强调一次,如果不懂得老天有道,或知道却不按照天道行为,随心所欲,想怎么折腾就折腾,结果就是一个字,凶!天作孽,犹可恕,人作孽呢,找的吃苦头吧。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七个三字短句,一口气串到底,斩钉截铁,让我们来不及中间换呼吸。 知道天道的永恒不变了吧,知道这个繁茂芜杂的天地万物的归宿了吧,都各有自己生存理由,并不会因为人的好恶而消失。明白了好啊,就懂得什么叫包容了。包容心是天地的胸怀,万物并存,相互尊重。既然天地是包容的,人就应该包容万事万物。只有包容了,才不偏不倚,才胸怀坦荡,有公平坦荡的心地。公道自在人心。公道公平了才是个完全的人。完全的人就是顺法了万象的人,循自然法则的人,真正完整的读懂世界的人,和天地和谐相处的人。做到包容,公平,全面,就归入了天道。一直顺法自然的人,能虚能静,与日月星辰风火雷电融于一起的人,就会活的从容不迫,就会进入永恒,实现自我的长期主义。生命虽然短暂,直至活到终老,也不会遭遇危险灭亡的地步。只要能活到如此高尚的境界,即使肉体消亡,精神还会存于世间。
学习《道德经》第16章,对我们活在21世纪的人类是很现实的观照。 这是一个疯狂的时代,仿佛野马脱离了驾驭的时代。不管男女,都好像在云山雾罩中游荡,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家园。按现下的描述是人人活的找不到幸福感。难听点儿的,一类是拼命的娱乐至死,另一类是愁眉苦脸的焦虑的要死。
有部描写东汉医学鼻祖张仲景的电视剧《医圣》。电视剧有个得意忘形的小人周亢说,人一辈子就要追求荣华富贵锦衣玉食的生活。看他的这句台词多霸气,"官当的越大,手里的钱越多,就可以站的稳当,就谁也不怕"。欲望的目标有了,争取心确立,人自然就利令智昏。进而不择手段的攫取,不计任何代价的坑人害人。静不下的人必然扭曲,私欲膨胀的人会变成魔鬼。人在做,天在看。坏人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众叛亲离,家破人亡,遗臭千年。
在第16章,老子重点强调了天地人大道的两个特点,一是静,二是容。 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为什么活的累,就因为灵魂世界短缺了静和容的基因。以至每天大鱼大肉吃上,美食美酒斟上,快活一阵子,一抹嘴马上心思重重,苦恼如影随形。静下来太难了。夜晚上床也仿佛置身在繁杂的集贸市场,连个踏实甜美的梦也做不成。火烧火燎的活着,不这样不行。教育催生,成长环境,资本的魔力,整个世界都在沸腾,置身事外难啊。静,必须是自己的修行。能把自己掌握的不多。

静,就是安静,宁静。静的汉字拆解里有一个"争",不争才能静。欲望多了不可能静。为什么静下来人就理智了,只有静下来才有足够的时间审照自己,才能把一切混乱掰扯的清楚。生命不能静,眼里的世界就总是乱糟糟的一片。我们工作的决策犯下错误,做事热血冲脑,毛毛躁躁,一定会把事情搞砸。一塌糊涂之后,人们大多会这么规劝,静下来,静一静。静不是一时间让你变成木呆的傻人。是把自己放空,凝神聚气做反思。自己静,世界就安静。
老子把另一个"容"看的更为重要。 容,容纳,谅解。 20世纪中华有位文豪巨匠胡适,后来去了台湾,他死后台北市几十万人自发为他送行。胡适终生孜孜不倦叨古论今,为自由,为塑造人格留下不少经典名句,寻找人伦中的至高境界。到老年时他感慨万千,留下了锦言一句,"包容比自由更重要"。自由不重要吗?人类进化,千百年无数次的革命,就是为自由而战,抛头颅洒热血壮烈牺牲,也是为自由。为什么胡适说到一个"容"字,就降比了自由的份量。估计胡适到老才真正禅悟到老子说的"容"。容纳世间一切事物,原谅一切可以原谅的是非。只有这样的海阔天空,人才能天下为公,才能和各种各样的人和谐共生。人才能达到自由与潇洒。这与你赞不赞成没关系,这是天道。
前多年我们到民国年间的风云人物,五台县山西土皇帝阎锡山旧居旅游,阎家大院无论楹联还是墙挂,见阎锡山的哲学集中在两个字——原谅。现在才明白,难怪阎老西在民国时纵横天下,革命党,军阀,中央军,日本人,红军,八路军等,阎锡山很圆滑的面对。没失大节,还明哲保身。原来他是得老子真传的。直至后来到台湾,他基本也算是善终的。阎锡山活在乱世,处变立命,为山西办了许多的好事情。老阎已是在历史站得住脚的人物,他的哲学智慧自然高人一筹。营养从哪里来?从老子的"容"之道。原谅,就是大肚量,就是包容。 再看我们21世纪的企业大腕,扛鼎民族企业的深圳华为公司。许多人问,领头羊任正为是怎么带出举世闻名的华为的,其实没什么花里胡哨的管理秘诀,就六个字的哲学。伟大的华为就是"开放,灰度,妥协"。六个字可以浓缩为一个字"容"。
容,成人。不容,一定毁人。 人间所有成功的事例,治理优异的国家,蒸蒸日上的企业,和谐的家庭,被广泛称道的人格,都是这个字起根本作用,容。 尤其我们这些凡夫肉胎,做好自己,过好人家必须牢记这个字儿,容。做夫妻,上小辈和谐,什么先天八卦,什么天作之合,都是包容的结果。 台湾有个所谓的文化大伽,找了个羡煞人的美女,又有才又有貌。可结婚没多日子,蹬蛋了。为什么,大文化人嫌美女妻子卫生间蹲坑的模样不好看。他受不了。 老子在天上听到这个故事,估计要笑叉气。心中黙语,不容还有资格做文化?
(待续,第17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