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回乡的路
文/杨爱昭
怎能忘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父亲受审,母亲经受不住打击闭上双眼,爷爷奶奶相继去世,未成年的弟弟调皮抓了自家姑姑的一只鸡,以“抢劫罪”入狱,门当户对,青梅竹马的男友怕受牵连离我而去,一个好端端的,红红火火的大家庭就这样的散了…
早年丧亲,家道中落,前途渺茫,走投无路,绝忘之极的我,当时的心情简直就找不到准确的字词去形容。何去何从,不得而知!冥冥之中不知不觉就来到了“九省通衢”的荆楚大武汉。从此,背井离乡,便与“故乡”失去了任何联系,不曾想这一别便是三十几年…
如果将这三十几年用一“晃”便过去,或 “弹指一挥”来形容的话,都不能恰到好处,“一晃也好”、“弹指一挥”也罢,都指的是生活过得风光无限好才觉得格外快。要说这么些年我过得不好吧,那简直是昧着良心对上苍的眷顾没有感恩之心。坦率的讲,在别人的眼里我还是挺幸福的。没错,我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有一个幸福美满和睦的家庭,孩子们优秀孝顺,可谓衣食无忧,福气满满,上有自己的一片“蓝天”,下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别人有的我有,别人没有的我甚至也会有…
当然,我所有的一切,都要归功于上苍一直以来对我的眷顾;要感谢湖北武汉这块肥沃的土壤对我的滋养和培育;感谢能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里,给我留下了这么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感谢逆境给了我智慧;感谢贫穷让我不再贫穷;感谢一直以来关心帮助我,搭救提携看好我的贵人;感谢文字让我冷静果敢,隐忍内敛,自信成熟,任凭风云怎么变幻,我都会用我的诗我的文去点燃人世间最美丽的火焰!我要用我的勤劳和智慧去书写人世间的喜怒哀乐! “若有诗书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唯楚有才”,湖北武汉自古以来名人辈出,好人也多,贵人更多。来武汉没几年我就认识了一个美女记者,九十年代初,我的第一篇大作《插花》登上了大报巜武汉人才报》。从此,各大报刊杂志,接二连三,一发不可收…准确的说,是写作坚定了我的人生信念,是文字给了我自信,是自信让我一直马不停蹄的走到了今天。因为“自信是成功的一半”。在我贫困潦倒之极时,是小小说巜穷亲戚》,让四面八方的文友主动向我“招手”向我“微笑”。在我身心疲惫不堪时,是近五千字的散文巜写作与打工》让我不再疲惫!在我实在撑不下去时是父亲的遗愿:让我“立志做一个成功的人”!让我无论顺境逆境,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都不要忘自己的初心。父亲对“成功”的人给出了两点标准:一是要保留自己的思想:那就是著书立说。二是要有生命的延续,血脉的传承,那就是人要有后代。为完成和继承父业:2016年我的第一部散文集巜和平年代杂谈》由国家一级出版社出版。虽然没能一鸣惊人,也引起了全社会不少人的广泛关注。
女儿在书序中这样写道:“母亲一路艰辛,历经岁月,却依旧保持着一颗年轻的心。多年来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挤出闲余,笔耕不辍,终于得成此书,达成夙愿,可喜可贺!”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么多年,算下来已发表作品及未发表的如手写本的巜自传》,巜回忆录》等百万字应该有余。去年十二月份我终于完成了自己给自己定的目标——加入了中国散文学会。
其实,我能拥有今天,与祖母的教诲也有很大的关系。她教会我要感恩所有的遇见,无论是善缘恶缘,无缘不聚,所有的恶缘都是来渡你的。受了,才能了了。也有可能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有一句话我始终铭记在心:“上苍给你关闭了这扇窗,定会给你打开那扇门”,“闺蜜”们有时讽刺我叫我“成功的人”或“成功的母亲”。成功二字谈不上,但我敢说这么多年来,我几乎把握住了每次大大小小无论哪个方面只要是能使自己有一点哪怕是小小成功的机会。这么多年,无论是运气机会机遇都为我开了大大的方便之门。几乎都在“享受”每次大小不同的成功和喜悦中度过。不过,每次对待属于自己的一点点机会,哪怕是只有百分之零点几的成功率,我都会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有句话叫做:“机会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的”没错。难怪“天道酬勤”。上苍总是那样的眷顾我,只要我“心生一念”就能事成。
尽管口若悬河,倘若要我谈起“我回乡的路”,也不是单凭一个“穷”字那么简单。 穿越时空,临别时内心那复杂、悲苦、酸楚、无助、无奈各种心酸的经历仿佛就在昨天,就像做了一场“恶梦”。
一没当官,回“故乡”干什么来着?难不成“衣锦还乡”?!哪里是“故乡”?!“天涯何处无芳草”。我早已习惯性的“反认他乡是故乡”。二没发财,发财了可以招集四面八方的亲朋好友聚众热闹一下,也是件非常开心的事儿。三是至今都没有混出个“人”样来,三十多年怎么来怎么去,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我无颜去面见我的列祖列宗,内心的矛盾、羞涩、复杂的情绪只有自知。
作为普通人,谁没有“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慨:“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我们每个人的身后都有自己的故乡,那是我们的根,是梦开始的地方;“一片乡心千里月,思为民情万重天”。那一份乡愁,乡音,乡韵是我们心中最无法割舍的一片深情!那一缕缕乡愁看似缥缈,实则凝结的太过沉重,压在胸口,无法言表,任何文字都显得太轻描淡写。
《我回乡的路》一文整整写了三十多年,多少次提笔,多少次搁下,至今都没有写成我想要的样子…(我会继续打磨,直到自己满意)
由于年代的久远,时过境迁,如今“故乡”的路,对我来说太生疏,太遥远,“故乡”有多大的变化?有多少人烟?家族太大,户数太多,回去一次到底需要多少钱?三万、五万,十万、八万?不得而知。要想迈出这第一步简直如登天!
就这样一次又一次不知多少次,被隐形的望而生畏、“顾客请止步”挡住了我回乡的路… 庆幸的是赶上这好时代,时逢好年华。互联网如此发达,“富居深山招远亲,穷居闹市无人问”都已成为过去,故乡也会经常有人络绎不绝来我家登门拜访。所以,我回不回故乡就没有那么重要了。但我还是想对我的父老乡亲、亲朋好友们自豪的说:“当我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更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这本书就是最好的见证。
无论是书中一个章节,一句话,一个词,一个字,哪怕是只有一个读者能读懂有所启发,或受书的影响改变了命运。这,就是我出这本书的初衷!也算是我带给父老父亲和亲朋好友们的一份见面礼物!
作者简介:杨爱昭,女,笔名王文,湖北武汉市人。武汉市作家协会会员。邢台文学学会会员。巜中国文学作家》签约作家。中国散文网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河北名人名企文学院院士。中外华语作家文学院院士。文学与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九十年代初开始在国内多家报刊杂志发表多篇(首)散文诗歌。国家一级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一部巜和平年代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