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文:五彩蚕翼绣

作者简介:孙文,大专文化,高级政工师,中共党员。长期从事公文写作、新闻写作、文学创作。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中华诗词学会、黑龙江省诗词协会、黑龙江省楹联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地方文学研究会理事,哈尔滨市党史研究会、延安精神研究会会员。出版代表作《穿越心灵的步履》,曾任哈尔滨市解放70周年纪念文集《传承与传奇》副主编。曾任哈尔滨市委史志和齐齐哈尔市建党百年征稿评委。有诗作选入《燕京中国精英诗人榜》《中华诗人年鉴》《当代中国诗人精品大观》《黑龙江当代诗词•男子百家》。作品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民兵》《中华诗词》《新时代党建》《诗词月刊》等,征文曾获得相关奖项,获“雅韵精华•诗会百家”诗词一等奖,《联斋》优秀诗联家等。

西江月·五彩蚕翼绣
细细抽丝破茧,轻轻刺绣开花。柞蚕放彩染云霞。巧剪栽出美画。
阅卷涛声咏叹,传承技艺生发。众仙联手万针华。当赞新图大雅。
2012年7月14日是双休日的周六,我参观主题为“八女刺绣”的林口县蚕翼绣作品展。一周后的7月21日中午,我再一次参观了“蚕翼绣”作品展,这次主要拍几张作品的照片。
何谓“蚕翼绣”?何谓“八女刺绣”?是这样的:2006年,林口蚕翼绣开始兴起。经过几年的研究实践,在民间技艺的基础上,开发出了独具特色、易于掌握、能灵活表现作品风格的刺绣针法——立体交叉细乱针、滚针,并研究出能表现作品光影效果的丝光技法。因作品多采用1~2根丝线刺绣,1~6根丝纤维丝光,绣出的作品或薄如蝉翼,或灵动如画,且作为全省柞蚕生产基地县,刺绣所用绣线多为林口所产柞蚕丝,因此将这种刺绣命名为“蚕翼绣”。又因为林口县是抗战时期“八女英烈”的殉难地,为纪念英烈,民间自发地将此种刺绣称之为“八女刺绣”。目前,林口蚕翼绣拥有专业绣娘100多人,精品绣娘30多人,作品已被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艺术爱好者收藏。
在展出的60余件蚕翼绣作品中,大部分取材于张大千的中国画山水与荷花,兼有版画、摄影作品等。每幅作品的标签很有意思,都标有作品名、绣娘姓名、花费的时间、所用蚕丝线的股数、种类数量、收藏企业等一连串的信息。大部分绣品是绣娘单独完成的,个别是合作完成的。有的一幅作品,要花费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用时最少的也在4个月。那行走边关大漠的驼队、那月色朦胧的夜晚、那出淤泥而不染的彩荷、那欢快劳动的场面、那带着丰收成熟的落果、那北国雪乡的美景、那洁白的雾凇、那火红的枫叶、那你追我赶融为一体的金鱼……赤橙黄绿青蓝紫,这是一个缤纷的世界。

据介绍,林口蚕翼绣历史久远。在林口境内牡丹江一江多河流域660多处遗迹中出土了大量的汉代丝织品及刺绣产品。到了勿吉时期,随着邑娄文化的进一步传播,人们开始在生活适用布品上加绣他们的生活环境、飞禽走兽、青山秀水,使这一刺绣走向艺术。到了靺鞨时期,随着生产工艺进一步改善,人们生活比较富庶,布制品日益精良,蚕丝制品、亚麻制品开始出现,这些布品的采用,使刺绣工艺日益受到人们的喜爱,刺绣技艺得到进一步提高,刺绣的内容也更加广泛,民间艺人开始总结出不同的技法,这就是蚕翼绣的开端。林口蚕翼绣工艺逐渐融入了唐长安刺绣的庄重、大气、明快的风格,这时产生了几种绣法,一是宫廷刺绣,用于官府人员,另一种是民间刺绣,用于平民的日常生活,同时也诞生了冥器刺绣(鞋、衣、枕等)。宫廷刺绣雍容大气,民间刺绣清新雅致,冥器刺绣同样表达了人们对逝者的怀念之情。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在林口县一江多河流域尤其是莲花镇一带出土了大量的精美的丝织品和刺绣品,有一大部分在渤海博物馆收藏。唐渤海国时期,作为距首府(上京龙泉府)首州(龙州)仅170多公里的林口,凭借得天独厚的优越地理条件和盛产柞蚕的优势,满族先民不断学习、借鉴、吸收汉唐先进技艺,纺织、印染工艺日臻成熟。到了宋代,由于当时朝廷奖励提倡之故,刺绣愈加兴盛。到了金代,随着金上京在阿城的建都,这时女真、契丹、东胡等民族具有民族特色刺绣手法,也逐渐进入林口区域,使林口区域的民间刺绣与官府服饰制作呈现出丰富多样、各放异彩的刺绣技艺。朝代的更迭使林口蚕翼绣与时代同起同落,这一古老的民间工艺没有丢失,始终世代传承。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洗礼,蚕翼绣这门技艺迎来了传承和发展的春天。
林口蚕翼绣是将当地柞蚕丝作为绣线,把立体交叉细乱针、滚针的刺绣针法和能表现作品光影效果的丝光技法融为一体,兼容了中国画、版画、素描和摄影作品的表现手法,既有以摄影作品为蓝本,表现现实主义题材的绣品,也有将极具印象派风格的漆画、版画作为模板的绣品,更有将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工笔画以刺绣手法还原的绣品。
林口蚕翼绣是融原料特质、艺术创意、技艺创新为一体的艺术,与苏绣、湘绣、粤绣、蜀绣相比,有着鲜明的东北文化特征和艺术特点,目前正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已形成装饰画刺绣、旅游文化纪念品两大系列。
眼前这些出自绣娘妙手的薄如蚕翼的作品,将精湛的技艺赋予织布以飘逸灵动的艺术美感,呈现出无穷的艺术生命,着实令人叹为观止!

巴彦诗词楹联协会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