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作者简介: 彭启森,湖南洞口黄桥桃花村人,洞口县文旅广体局公务员。邵阳市作协会员,作家地带签约作家。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农民日报》《诗歌报》《春风》《炎黄文学》《绿洲》《七十二行演讲辞》《诗风中国》《梦回青山》等报刊文集。
游罢“永庆坊”, 走进 一墙之隔的粤剧艺术博物馆。但闻粤音绕梁,景幽境静。别具岭南风格的戏剧园林,清新雅致; 奇巧的建筑,古色古香,令人耳目一新;小桥流水,台榭楼阁,庭院深深,花树葱葱,让人目不暇接。石雕、砖雕和木雕,那细致、古朴、典雅的工艺,美轮美奂,耐人寻味......
这是个具岭南风格有水乡特色的中国园林式博物馆,总建筑2万余平方米。博物馆沿荔枝湾河涌两岸巧妙摆布,南北隔水相望。周边设有亭台楼阁及约1500平方米的湖面,主要承载展览、演出、教育、研究、公共活动等功能。
展馆内收藏和展出有关粤剧艺术的展品5000多件(套),有各种演出用的行头、乐器、服装以及过往粤剧表演场地和搭班情况的介绍等,展品中粤剧界著名表演艺术家简介及精美剧照更是琳琅满目。充分反映了粤剧的发展历史和粤剧的特色。参观后让人对粤剧的往昔有一个充分的了解。
粤剧是有着几百年历史、具有岭南粤语区域文化特点的地方剧种,深受广州人喜爱。粤剧是中国戏曲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为推动其进一步的繁荣和发展,促进粤剧艺术走向世界舞台,广州于1989年举办了首届广东羊城国际粤剧节。每四年一届,已举办七届。世界几大洲均有专业和业余的粤剧、粤曲社团在活动发展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文明的魅力。
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艺术,2012年广州市政府于荔湾老城区兴建粤剧艺术博物馆。这儿历史上叫西关,是粤剧发祥地,曾是多位粤剧名伶故居所在。这里也凝聚着岭南传统园林的历史精粹,盛时南汉离宫别苑、清代富商园林的辉煌均有流觞。而园中唱戏曾是岭南园林生活中的经典景象
再次重游,我们从侧门入馆,一进去便被精美的建筑群迷住,沿着古色古香的走廊,穿过花木扶疏的园林、绕骑楼拐一个弯,便远远望见华美的亭台楼阁,清澈的池塘,塘中荷花与含苞欲放红得似火的红莲。虽有许多的地方无法跨越, 有些也并不开放给游客,但却更让人感受到它的幽秘和遐思的美妙。我们来到一处看台,隔着一个月牙型的大池塘,对面就是粤剧演员表演的戏剧舞台,舞台后面是嶙峋站立的石头, 披绿拥翠、万紫千红,逶迤邈远、延伸向两边的远山......今天虽没有演员在表演,但一见到舞台左面隔水相望、造型古朴别致的“红船” 便 令我分外的欣喜,思想感情的潮水跳荡出了无尽的遐思......
美妙的粤曲粤音犹在红船的四周在空置着的舞台骤响,峭棱棱的远山和戏台美景倒映在明镜般的水波中荡漾,右边高处,整面玻璃墙上,花花花的瀑布,飞珠溅玉般流泻下来的泉水挑逗得满池的鱼儿在红船间追逐飞跃......
红船,这一早期粤剧戏班乘载着的来往于珠江三角洲进行演出的交通工具和流动的生活居所,因船的外部漆成红色,被称为红船。当时的戏班又称“红船班”,粤剧艺人被称为“红船子弟”。
梨园歌舞赛繁华,
一带红船泊晚沙。
但到年年天贶节,
万人围住看琼花。
这首清代的竹枝词记录了当年粤剧在岭南水乡乘红船沿水路四处演出的温暖记忆。
看到舞台前水波荡漾的池塘,池塘里绿肥红瘦的湘莲,莲叶间云彩般飘拂而来、俶尔远逝的锦鲤,难免会让人想起,当舞台上一曲曲人间戏剧火爆上演,而后曲终人散,这些小鱼儿们会生岀何种感想呢?
面对空旷的舞台,隔着一泓秋水远远地站在看台上的我便情不自禁地想起一个人,仿佛她就站在红船上,带领红船子弟日夜出没在风波里,疾驰珠江中,涉洋过海,登上或大或小,或简朴或亮丽华贵的形形色色舞台.......为粤港澳同胞、为国人、为世界献上一场场精美绝伦的粤剧, 捧出一曲曲荡气迴肠的粤音粤韵,直至化作南粤海河上一抹红霞,一河霞辉映照满天星光...... 在广州,说起粤剧,说起红线女” ,真可谓天下无人不识君。
红线女,中国当代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粤剧红派表演艺术创始人。她在艺术上勇于革新,在继承粤剧传统的基础上,开创了独树一帜的红腔。曾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南国红豆”。2009年10月11日荣获首届“中国戏剧终身成就奖”。 收获了一个艺术家可以获得的所有荣誉,成就了一代宗师的传奇之路,开创了中国粤剧史上花旦行当中影响最大的唱腔流派之一 “红派艺术”,为岭南粤剧艺术乃至中华文明树立了不朽的丰碑。2013年12月8日,红线女因突发性心肌梗塞在广州逝世,大师己去, 但她行云流水般的唱腔已成了人们心中永恒的经典。
红线女原名邝健廉,1924年 2月27日生于广州西关,祖籍广东开平。父亲是位药材商,其家庭与粤剧有着很深的渊源:堂伯父曾是粤剧行会“八和会馆”的会首,外祖父是驰名东南亚的粤剧武生,舅舅和舅母也都是粤剧名伶。她从小就对粤剧耳濡目染。
1938年,邝家的生意因日本侵略而破产,小健廉不得不中断学业。母亲要送她去学戏,可邝父坚决反对,认为成戏不成人。后母亲强行将她带去香港拜舅母何芙莲为师学唱戏。取艺名“小燕红”。从此,这个尚有些懵懂的女孩便与粤剧艺术结下了一生的缘分。
1940年,一位粤剧界前辈因喜欢小燕红的聪明好学,在指点完她的发声技巧后,给她讲了《红线盗盒》的故事,认为“小燕红”很有些红线女的侠肝义胆,于是建议她改艺名为“红线女”。此后,邝健廉便正式改用红线女这个艺名。这时她认识了粤剧大师马师曾,加入马组建的“太平剧团” 。 1941年,日军轰炸香港九龙。红线女随舅母又辗转抵达广州湾。天资聪颖的她在靓少佳、靓少凤等粤剧大师的指点下,渐露头角。此后,唱功不俗的红线女,成了剧团的第三花旦,随马师曾和演员们沿着广东遂溪、陆川、郁林等小县城,一路走一路演。随后在一场《刁蛮公主戆驸马》的演出中,饰演公主的蓝茵突然肚痛难忍,可舞台下锣鼓已经敲响。极度紧张之下,马师曾令红线女顶替蓝茵出场。红线女忐忑不安地一边上妆一边翻曲本,硬着头皮出场。救场大获成功,红线女正式跃升为正印花旦。而马师曾也因教戏常与红线女接触生情,红线女对马师曾也有爱意。两人很快走到了一起成婚,夫唱妇和,联袂献艺。早在抗日战争年代,红线女就组织过义演筹款和马师曾与抗日将领李济深一起游行,劝市民献金救国。1951年马师曾和红线女还回广州为抗美援朝义演筹款。
抗战胜利后,红线女定居香港,成为首屈一指的“花旦王”。当时香港正时兴用唱曲取代对白的“粤语歌唱” 电影。商业触觉敏锐的电影公司,邀请红线女走上银幕。《慈母泪》《大地》等80多部电影伴随着红线女的名字家喻户晓。但红线女并不甘心牺牲艺术来迎合电影的商业炒作,她自掏腰包组建了真善美剧团,与马师曾、薛觉先等合演了《蝴蝶夫人》《清宫恨史》等剧。演出前,她收到的花牌竟有三层楼高。她在粤剧传统旦角的基础上,融入京腔、昆腔等延长艺术和西洋美声技法,创造出独特的红腔。她与马师曾因此并称为“红腔马调”。
1955年,红线女随同香港代表团应邀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感受到新中国对文艺工作者的重视。随后,两人受周恩来总理的邀请,放弃了在香港如日中天的演艺事业和优越生活,怀着赤子之心,携儿带女回到广州定居发展。
在广州,红线女上山下乡、深入生活体验人物的真切情感。她拜梅兰芳为师,请教梅派唱法;请程砚秋帮助设计身段与水袖;请俞振飞、周小燕指点丰富唱法唱腔;还有昆曲名家朱传茗,歌唱家郭兰英、王昆等,都是她请教的对象。红线女把所学、所识、所获化成了艺术血液,大大丰富了自己的艺术素养,最终完成了红派艺术的创造。梅兰芳评价她的表演已达到“化有形为无形”的最高境界。
因为红线女和马师曾,粤剧这个有着巨大地域障碍的地方剧种渐渐成为闻名全国的大剧种。周恩来总理将“南国红豆” 的赞誉给了粤剧。
十年“文革”,红线女曾离开舞台十余年。红线女说:“那时每次开会都要唱歌。我们不能唱,但我内心在唱。养鸡时没人看见,我就抓紧机会练功。喂鸡时吊几声嗓、打雷时喊几大嗓。即使身居仅4平方米的陋室,也不忘练身段、摆舞姿、走台步、跑圆场。因为我对自己充满了信心,我总是告诉那些红卫兵,毛主席知道我,周总理知道我,我不是反革命。我坚信自己以后还会演戏,所以我一直很乐观。”
1979年红线女再次登上舞台,1981年,她到香港演出,下火车时整个火车站人头攒动,旧时的戏迷影迷纷纷前来看望红线女,场面比伊利莎白访港时还要轰动。
红线女在演艺界影响深远,不少后辈对她尊敬有加。2009年,80岁高龄的她配音的粤剧动画《刁蛮公主戆驸马》在香港北角新光戏院举行首映,刘德华、张学友都以“粉丝”身份到场支持。有戏曲评论家认为,近几十年来的粤剧,是现代粤剧史上的红线女时代。作为粤剧史上的一代天才,在70多年的艺术生涯里,她共拍摄了90多部电影,演出了近200个剧目,既有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又编演外国名剧和现代戏。代表剧目有《搜书院》《关汉卿》《昭君出塞》《李香君》《山乡风云》《昭君公主》《白燕迎春》《刁蛮公主戆驸马》等。
作为“民间艺术大使”,她多次向东南亚和美洲的广大观众传播戏曲文化,以优美的乡音、乡情滋润着无数华侨的心。她几乎拿遍了一个艺术家可以获得的所有荣誉。美国纽约林肯艺术中心的终身成就奖、联合国的“杰出艺人奖”,都只是其中的殊荣。
人生最后二十年,振兴粤剧成为红线女最执着的事业,她尝试用钢琴和交响乐为粤剧伴奏,和编剧合作排练新戏,走访农村粤剧团,为粤剧改革奔走呼吁。红线女的传奇从未老去。如同她站在白玉兰领奖舞台上,踩着红色高跟鞋轻盈跳步;如同她站在世界广府人大会上演唱那一曲《荔枝颂》时,声线绕梁不减当年的高腔_____然而,震慑当场的一曲竟成绝唱!
红线女曾对朋友说,“我为粤剧生、也为粤剧死。”直到去世的前一天,89岁的红线女仍在坚持教学,这一生,她与粤剧从未分离。
红线女曾经说过:“我活一天,就要为‘南国红豆’继续贡献力量。对粤剧,我是一往情深,只叫生死相许啊。”她做到了!年近九旬而仍能尽兴一展歌喉,而使观众疯魔者,唯红线女一人,这确实是中国现代文艺史上的一个奇迹!
在红线女的追悼会上, 习近平主席、李克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送来了花圏致意。数千广州市民在风雨中排队等侯,为的是送她最后一程。
一代粤剧宗师羽化为飘舞的红霞,留下的艺术瑰宝如满天星光灿烂。红线女的美丽贯穿一个世纪,她所焕发的艺术魅力永远没有老去。她演出的剧目无不成为经典,作为一位艺术家她得到了官方、同行、民间如此一致的认同和高度评价。父亲最初“成戏不成人” 的担心,终于被女儿走成“既成戏又成人” 的传奇,这一切皆因为她赶上了一个好的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