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盛况显云丘
一一山西云丘山癸卯年中和文化旅游节巡礼
文/刘奇康(山西)
中和节是国家五A级景区山西省临汾市乡宁县云丘山在中华大地独享的节日,中和文化是国内独一无二的文化,这早已被史料和事实所证明。
千百年来,每逢农历二月十五节日,四面八方前往山西云丘山朝山拜顶的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山上山下的人流汾汾涌向祖师顶、玉皇顶、五龙宫、八宝宫……去祈福、去敬香、去拜神、去祭祀。中和文化广场更是锣鼓喧天、长号齐鸣、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整个云丘
山景区,山上红旗列列,人涌如潮,山下商业街商铺摊点林立,歌舞戏曲好戏连台,景区内五彩滨纷,张灯结彩,一片节日的欢乐气氛。
2023年癸卯年山西省乡宁县云丘山中和文化(中和节)节更是盛况空前。
史料记载,云丘山中和节起源于上古时期,鼎盛于唐代,于唐德宗贞元五年由皇帝钦定,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个由帝王亲自赦准的民俗节日,流行于宋、元、明、清,是真正传承数千年而延续至今者唯有山西云丘山,正因为此,云丘山中和节在2009年被山西省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示范地”,2011年5月载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月的云丘山,风和日丽,天气晴朗,传承千年之久的中和节从农历二月十三日始徐徐拉开帷幕,整个景区被辛勤的员工装扮的绚丽多彩,焕然一新,每一条道路都清洁干净,每一个站点都有微笑的问候和热情周到的服务。节会在农历二月十三日起会,十六日闭会,为期四天。
农历二月十五日,是中和文化旅游节的祭祀主祭日和文化节开幕式,天刚微亮,成群结队的游人香客便纷纷涌入景区,他们肩扛红旗,身背茗香,争着去祭祀拜神,焚香祈祷。
最为隆重热烈的当然是在宽广的景区中和文化广场举行的祭祀大典,上午9时许,在宏亮的乡音浓重的主持人有序指挥下,祭祀大典拉开大幕。
由道锣、长号、威风锣鼓组成的五行旗方队仪仗队首先入场。五行旗源自于我国古代的四象,代表着对上古星宿的崇拜,威风锣鼓产生于上古的晋南大地,铿锵有力的威风锣鼓是春雷的象征,在阵阵鼓声中,祈求着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随后入场的是36人组成的天罡旗方队,它对应的是三十六天罡,中华道教认为北斗丛星中有三十六个天罡星;其次是五方旗队、献供队,献供队由唢呐队相拥而进,欢快的唢呐声代表着人们的心声,代表着人们对上苍的敬畏与虔诚。
供品由三牲(猪、牛、羊),三水(黄河水、汾河水、云丘山泉水),二酒(云丘山酒、汾酒)和五谷、油食、果实组成。
紧接着是代表12个月份和12属相的各色彩旗、代表24节气的旗手队和代表着风雨雷电的旗帜。
最后是庞大群众方队,这支浩荡的队伍寄托了人们的美好心愿。
祭祀大典隆重而热烈,庄严而有序,中和文化广场周围彩带飘扬,红灯高悬。其主要环节莫过于乡宁县云丘山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连水先生主祭的祭天活动,在陪祭人的陪同下,敬香三拜九叩后诵读祭天文,祭天之时,全场肃然,张连水董事长朗声诵颂祭天文曰:
春临黄河畔,迎春花开遍。
疫情雾霾散,万民笑开颜。
感恩祭苍天,供品齐敬献。
云丘乃神山,美名代代传。
唐朝中和节,别处已罕见。
唯有云丘山,盛况从未断。
民众乐朝山,旗帜飘宏愿。
婚恋大乐园,鞭杆挑花篮。
男女看对眼,山巅结良缘。
有人曾不孕,朝山竟如愿。
家中人丁添,裕后可光前。
国家多民众,复兴力无限。
福禄寿喜财,皆得各所愿。
梦想都实现,幸福乐无边。
节假得清闲,游览云丘山。
古村与山巅,风光如画卷。
赏心又悦目,五A世人赞。
康养为首选,空气最新鲜。
短住消困倦,长住赛神仙。
峰顶看人寰,伸手采云团。
美景养人颜,神爽身体健。
观赏塔尔坡,民俗大观园。
传统记心间,自信雄心满。
来宾皆欢喜,点赞朋友圈。
朝拜加游览,景区人爆满。
天佑云丘山,来年大祭奠。
此时的中和广场,天空红灯飘荡,场内彩旗招展,锣鼓喧天,长号和唢呐声声入耳,好一片欢快,好一片欢乐,好一片祥和。真是神山云丘,祈愿传福,歌舞升平,气象万千。
整整一个多小时的祭天大典,足以使人们惊叹中和文化节日的空前盛况和中和文化的博大精深,足见中和文化的源远流长。
祭祀大典成礼后约半小时,乡宁县云丘山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在中和广场接着举办文化节开幕盛典,开幕盛典更令人耳目一新,对云丘山景区美好的发展前景充满了希望。
在隆重而盛大的开幕仪式上,乡宁县云丘山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恒山先生,现场介绍了云丘山景区的发展,并对观众表达了诚挚的谢意,描绘了党的二十大和新冠肺炎疫情过后云丘山景区新的发展思路和远景宏伟蓝图。
中和文化节期间,云丘山景区举办的社火表演,中和之韵演唱会更是彰显了传统的云丘山文化。
社火,是我国民间一种庆祝盛典的狂欢活动,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在云丘山由来已久,"社”是指在祭祀或节日里迎神赛会上的各种杂戏杂耍的表演,"火"具有红火热闹的意思。
社火表演在盛会前一天下午举行,有威风锣鼓、舞龙舞狮、花鼓表演等,社火表演按预先划定的路线进行,所过之处,锣鼓喧天,人声鼎沸,气氛热烈。
看吧,欣赏锣鼓表演,使你能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时代的演变,感受到人类永不退缩的精神,使你心情激荡,豪气陡增;
欣赏舞龙舞狮寓意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祥瑞纳福;
欣赏花鼓表演,表现了农耕时代老百姓的信仰和追求,他们自娱自乐,自我陶醉。
欣赏歌舞晚会使你心潮澎湃,激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喜欢戏曲的游客在康家坪民宿新村戏台和商业街戏台欣赏到了传统蒲剧《大登殿》《三进士》《薛刚反唐》《双官浩》《打金枝》等精彩戏目。云丘庙会娱乐杂耍、非遗体验、餐饮美食应有尽有。插旗许愿、拔旗纳福,布施福粥祝你福禄双全。
真可谓,艺术奇葩竞相绽放,民间社火相应生辉。
节会期间,五龙宫、八宝宫还举行了三清祈福朝神、三元朝科、真武朝科、祝寿朝科、庆贺朝科和超度法会铁罐施食等道教活动。
漫步游览在云丘山景区,游客无不为景区工作人员的热情周到的服务而感动,无不为这盛大而热烈的场面而心潮澎湃。
为了办好盛大中和节,为了您在"云丘福地,如愿中和”,云丘山景区的领导和全体员工付岀了心血和汗水,也得到了乡宁县委县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强有力支持和帮助。
其间重磅推岀的卡通人物鱼娃、朵朵,格外的引人注目,卡通人物的亮相,显示了云丘山守山人张连水先生夫妇的人格魅力和坚定信念。鞭杆挑花篮,爱情马上来,更是把你引入数千年前的青年男女爱情画面。
游五A景区云丘山,诳千年传统古村落,融入中和文化节,欣赏动人的婚俗表演,感受民宿风情,享特色云丘美食,览万年冰洞奇观,听经典传统蒲剧,领略云丘山传统文化,使人心旷神怡。
节日已过,但热闹的余温尚在,笔者的脑海里久久回荡着那欢快愉悦的一幕幕,正是有董事长张连水一班人不懈的努力,执著的追求,云丘山文化才能得以传承和发扬,并且越来越红越来越火。
试看将来云丘山,中华大地美名扬。
中和文化在云丘山熠熠生辉。
2023年3月6日于云丘山
(作者系山西省作协会员、云丘山景区文化专家)
偷灯盏
文/刘奇康(山西)
农历正月二十晚上偷灯盏是小时候颇感有趣的事。
我们家乡一带的习俗,每年的正月二十为添仓节,白天吃卷卷,水缸要添满水,晚上要点灯盏,在哪还没有电灯的年代,夜晚一片漆黑,家家户户的屋里屋外,晚上灯火通明,也算乡村奇观,真个好一幅美丽的画面,虽然大多数家庭为了省油,灯盏的光亮维持的时间不长,但灯盏点起,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人们的心里顿觉亮堂敝快,孩子们更是欢呼雀跃,节日的气氛显得更加浓郁。
据老辈人说,早先村里的灯盏大都是用玉米面,糜面捏得,叫〞面灯〞,提前将面用开水烫好,放到炕头或灶头捂一会,这样就有了甜味,点完灯盏后还可食用,有甜味更好吃可口。点的时候再倒进食用油,插上捻子,晚上才点的。点灯盏是人们的一种祈祷美好愿望的形式,也是农家过年期间祭神灵的主要举动,意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灯盏在有神的地方摆放,一般在姜子牙,灶神,财神,马王爷,门神,土地爷,天地爷,水缸,粮缸,房门,墙头处点灯祈福。为了家家平安吉祥,希望各路神仙保佑。但我们小时候那些年,大多数人家的灯盏是用萝卜做成,用玉米面,糜面,荞面,玉米面做灯盏的极少,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谁也舍不得用面做灯盏,只是把红萝卜切成寸许的圆块,中间挖掉萝卜芯,掏成凹窝,倒些许食油,用棉花或麻纸捻成灯芯浸上油放入凹窝中,就成了灯盏,点好后一一摆放在各路仙家座前,祈求赐祥降福,也算了却了心愿。
点灯盏这一习俗的沿袭,给了孩子们很好的机会,于是偷灯盏便也成为孩子们习以为常的乐趣之一。 偷灯盏其名为偷,也不是什么丢脸的事,早先的富户还专门捏些面灯盏让娃娃们来偷,以图吉利。对于孩子们的〞偷〞,大人们也见怪不怪,早已习以为常,那时偷灯盏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填饱肚皮,其次才是为了好玩有趣,尽管灯盏是用萝卜做的,经过火烤已基本熟了,吃起来又香又甜也有滋有味,让人回味无穷。
正月里玩伴们相聚,早就约好了集中的时间地点,等到二十晚上,各自帮大人们张罗点灯盏,把放灯盏的地方打扫干净,灯盏放置妥当,便一个个从家中出来,在约好的地方碰头,聚齐五七个或十来个同伴,就开始行动,偷灯盏的时候我们专拣没有大门,没有栅栏的院子下手,这样容易得手,也不会被人发现,离窑洞较远的墙头等地方偷起来不费事,窗台上,土地窑,房门外等地方就需要谨慎些,往往看到主家的人关门入睡或吹灭屋里的油灯,我们就下手,悄悄放慢脚步,蹑手蹑脚竖起耳朵屏住呼吸,猫腰进入人家的院子里,院里的灯盏很容易就得手了,偷一家的灯盏那里够得了七八个人吃,三两个先分尝了,然后进行下一家,直到夜深人静了,不知不觉已偷了十多家的灯盏,我们才散伙,各自口袋里揣上两三个灯盏摸黑回家。
偷灯盏也有被人发觉的时候,这在灯盏还没熄灭就急着下手的情况下,抑或是几个人急不可待一块偷的时候,往往被主家发觉,人家一声叫,我们吓得撒退就跑。其实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大人们装装样子吓唬一下罢了,院子里的灯盏基本是留给孩子们偷的,没有人真正追出来,只是那些养狗的人家,我们还没靠近院子,狗就汪汪直叫,这些家庭的灯盏是不敢去偷的,生怕被狗咬伤,也怕主人家有所防备。
偷到灯盏都要先咬一口,大人们说这样避邪,新的一年无灾无难无病,一年健康成长。那时候我们都信这种说法,灯盏一到手也不怕烫嘴,便争着抢着你一口我一口的去咬,这些往事现在回想起来也觉得蛮有趣。实际也是人们的又一心愿而已,谁都希望孩子们平平安安。随着社会的发展,点灯盏这一习俗在农村早已远去,但那偷灯盏的情景,还时常萦绕在脑海里。人们不再点灯盏大概是农民生活富裕的缘故,也是渐渐不再迷信的缘故,抑或是正月的夜晚家家都灯火通明的缘故。人们不再单纯的拿灯盏去孝敬各路神仙,自然灯盏也就没得偷了。
倘若现在人们还做灯盏点灯盏的话,既是用小麦面做成的,我想也不一定有孩子们去偷了。改革开放后早已衣食无忧的农村娃娃们,谁还去稀罕那丁点的灯盏面。
现在 点灯盏偷灯盏的习俗早已成为历史为大多数人所遗忘了。
2015/10/12
作者简介
刘奇康 男 1968年5月出生,山西洪洞县人,中共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洪洞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巜作家前线》系列公众平台签约作家,经典文学网签约作家,巜世界汉语文学》金牌作家,山西云丘山景区文化专家。
著有散文集巜杏儿黄了》,主编文学综合文集《永乐颂》、参与主编民俗风情集《云丘山民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