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春秋两季,鸿雁成群结队,万里迁徒。逢此时,举头望去,漫天雁阵,或穿云破雾,或身披彩霞,引颈齐鸣,浩浩荡荡,气势如虹,壮观之至,引人入胜。

此情此景,亘古未变,雷打不动。壮观背后,谁人可知,“鸿雁长飞光不度”,栉风沐雨,一生辛劳,漂泊无定。然,为生计,它却情愿,历千辛万苦,仍矢志不移,团结协作,百折不饶,振翅长空。愚以为:其之精神、其之品质、其之行为,真真可敬。试问:你我之辈熟能?
曾记否,公元一千二百零五年,汾河水畔,一雁悲鸣,自投于地而殉情。金末元初文坛盟主、“一代文宗”元好问,见此情此景,心绪难平,亲手以石垒坟,葬一对鸿雁情侣于河水之滨,并奋笔书就鸿篇《雁丘词》。词之首句:“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惊世一问,感地动天,穿越时空八百年,直击心灵。
再忆,哀鸿遍野、孤雁失群,史上有之,其状之惨,更是令人哀叹声声;还有那,归雁衡阳,解客愁;鸿雁传书,寄真情;鸿鹄之志,人称颂。古往今来,一代代鸿雁接续,不知竟有多少故事、多少壮举,岁岁年年唱予后人听。不知何时,国人眼中,鸿雁已非候鸟,其已化作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一种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内涵,融入人民心中,历代敬仰、效仿、传送。
古人有曰:仁义礼智信,雁之五德。其一、精心育雏,极尽关爱,己幼损折而扶助友邻,一雁难徙则二亲相伴,此谓仁也。其二、伉俪情深,生死相许,不畏强敌,知难勇进,奋翼碧空,长飞南北,此谓义也。其三、进退有仪,求偶有舞,前鸣后和,长幼有序,此谓礼也。其四、远徙则头雁为引领,夜宿则哨雁为巡警,居汀洲以避狐狼,衔芦柴以防缯网,静伏防敌踪迹,阵飞用以节力,此谓智也。其五、追随太阳,寻觅芳草,霜降南徙,立春北向,此谓信也。
鸿雁虽为禽鸟,不能言语,但行有所依,五德兼备。故,历代文人墨客,志士仁人无不追捧,堪为世人楷模,禽中精灵。
今,阳春三月,又见北归雁,再闻其鸣。仰望碧空赏雁阵,心悦之余,感慨万千,随作《鸿雁赋》一首。愿:雁之五德,人人有之;鸿鹄之志,人人有之;鸿雁所愿,人神共佑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