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 三重奏 1
一首浪漫唯美 生查子 元夕
一首大气壮美 正月十五夜
一首少有人及 青玉案 元夕
春节以后,不久便是元宵佳节,古人重视春节,也重视元宵节。元宵前后,很多城里都取消了宵禁,并且开启一场为期数天的庆贺活动,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贵人,无不欢欣雀跃,处处充满了节日的氛围,所以诗人们也留下了许许多多关于元宵节的佳作。
下面这三首元宵节诗词,各有特色,各有韵味,总体而言,可以概括为 :一首浪漫唯美,一首大气壮美,最后一首更是元宵词中的冠绝古今的佳作,被誉为千古元宵词第一,后世几乎无人能及。趁着新年的欢乐余温,诵读这几首意境绝佳的元宵节诗词,无疑能令人心情愉悦。
1 生查子 · 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这是宋代欧阳修十分细腻浪漫的佳作,一句 “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 ,让多少人想起了自己的初恋,想起了曾经那份简单而又美好的爱情约会。这种在元宵节的晚上,约会爱人的场景,不用说什么,就已经十分美好了。
很可惜,去年的美好,没有延续到今年,今年的花市与花灯,依然是辉煌灿烂,让人流连忘返,但今年的心情,却没有去年那么美好了,因为今年的爱人,已经不见了,或许是相隔一方,或许是分手,总之,只留下词人自己孤单地徘徊在繁华的灯市里,词人回忆起去年的情形,不禁泪满春衫,无比惆怅了。
这首词颇有一种哲理韵味,浪漫唯美,简短的语言,却构造出了一个极美的意境,亦真亦幻,令人内心为之一动。
2 正月十五夜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译文及注释 ——
明灯错落,园林深处映射出璀璨的光芒,有如娇艳的花朵一般;由于四处都可通行,所以城门的铁锁也打开了。
人潮汹涌,马蹄下尘土飞扬;月光洒遍每个角落,人们在何处都能看到明月当头。
月光灯影下的歌妓们花枝招展、浓妆艳抹,一面走,一面高唱《 梅花落 》。
京城取消了夜禁,计时的玉漏你也不要着忙,莫让这一年只有一次的元宵之夜匆匆过去。
火树银花 :比喻灿烂绚丽的灯光和焰火。特指上元节的灯景。此句对后世影响甚大,如宋辛弃疾《 青玉案 · 元夕 》词有 :“ 东风夜放花千树 ……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红楼梦 》十八回 :“ 只见庭燎绕空,香雪布地,火树琪花,金窗玉槛 ” 。
星桥 :星津桥,天津三桥之一,“ 洛水贯都,以像星汉 ” 此处或以星津桥指代天津三桥。” 东都洛阳,洛水从西面流经上阳宫南,流到皇城端门外,分为三道,上各架桥,南为星津桥,中为天津桥,北为黄道桥 。开元年间,改修天津桥,星津桥毁,二桥合而为一。
铁锁开 :比喻京城开禁。唐朝都城都有宵禁,但在正月十五这天取消宵禁,连接洛水南岸的里坊区与洛北禁苑的天津桥、星津桥、黄道桥上的铁锁打开,任平民百姓通行。
暗尘 :暗中飞扬的尘土。
逐人来 :追随人流而来。
游伎 :歌女、舞女。一作 “ 游骑( jì )”
秾李 :此处指观灯歌伎打扮得艳若桃李。《 诗经 · 召南 · 何彼秾矣 》:“ 何彼秾矣,华如桃李。”
落梅 :曲调名。
金吾 :原指仪仗队或武器,此处指金吾卫,掌管京城戒备,禁人夜行的官名,汉代置。《 唐两京新记 》云 :” 正月十五日夜,敕金吾弛禁,前后各一日以看灯,光若昼日。”
不禁夜 :指取消宵禁。唐时,京城每天晚上都要戒严,对私自夜行者处以重罚。一年只有三天例外,即正月十四、十五、十六。
玉漏 :古代用玉做的计时器皿,即滴漏。
唐代写元宵节的诗不多,极好的作品就更少了,苏味道的这首《 正月十五夜 》堪称其中的佳品,诗人用艳丽的诗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元宵佳节时的热闹景象,犹如一个千年前的摄像机,让我们感受了古人元宵时的快乐景象。
苏味道( 648年 —— 705年 ),字守真,赵州栾城( 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南赵村 )人。唐代官员、诗人。“ 三苏 ” 先祖。
《 正月十五夜 》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中描写了神都洛阳城元宵夜 “ 端门灯火 ” 的盛况。首联写灯火辉煌,成语 “ 火树银花 ” 即由此而来;颔联写人流如潮,明暗相间,纵横交错;颈联写夜游之乐,突出歌伎艳若桃李;尾联写人们对良辰美景的无限留恋。全诗律对精切,风调清新,是初唐比较成熟的五律。
开头两句 “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 是灿烂的户外场景,“ 火树银花 ” 用来描绘灿烂的灯火和焰火,虽然是在晚上,但是却如白昼一般,处处放射着璀璨的光芒,犹如盛开的花朵,而且四门不禁,处处均可通行,城门上的铁索桥也都打开了,所以人潮汹涌,尘土飞扬,月光照在每一个角落,映衬得人们更加明亮了。
这是大唐盛世下的热闹景象,是人们欢庆佳节时的美好氛围。古人是非常懂得生活的,所以他们总能将各色节日重视起来,用十分热闹的方式庆贺,该放松时放松,该热闹时热闹。
3 青玉案 · 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元宵节词中,必定少不了辛弃疾的这首《 青玉案 》,堪称无数人心目中的元宵第一词,如果只吟诵一首元宵诗词,很多人也一定会背出这一首,在我看来亦是如此,最好的元宵词,非辛弃疾的这首莫属。
译文 ——
东风吹开了元宵夜的火树银花,花灯灿烂,就像千树花开。从天而降的礼花,犹如星雨。豪华的马车在飘香的街道行过。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转向西边,一夜舞动鱼灯、龙灯不停歇,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华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只有衣香犹在暗中飘散。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这首词不仅为我们展现了美好热闹的元宵节景象,而且还有极具韵味的哲理思考,最后几句,简直如同天上摘来的句子一般,没有一百分的才气,再加一百分的灵感,写不出这样美的句子,王国维用他当作人生三境界中的最后一境界,也毫无违和感,究其原因,也是因为这首词的确很有哲理韵味,很多人相信也都知道,具体的分析,后续有机会再写写。
王国维《 人间词话 》云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怎么样,这三首元宵节诗词,是否值得诵读呢?
元宵节 三重奏 2
元宵 元宵节 汤圆
吃元宵 赏花灯 猜灯谜
赏月 舞狮子 庙会
摇 包 滚
尽管2023年春节假期已经结束,但在很多人的心中,这个年还没有过完,因为俗话说 :“ 十五之前都是年!” 正月十五就是元宵节,元宵节是春节过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一提起元宵节,人们会一下子想到吃元宵、赏花灯、赏月、猜灯谜、舞狮子等等。以往元宵节的活动有很多,三年新冠疫情后常见的庙会和一些大型活动都能举办了,最主要的活动就还是吃元宵和汤圆了。
元宵节马上就要到了,很多地方都有吃元宵和汤圆的习俗,其实是南方吃汤圆,北方吃元宵。可有的人,特别是很多北方人,认为过元宵节吃的那种圆圆的节日美食一直是元宵,认为元宵与汤圆就是一回事,两者是同一种东西。只不过是叫法不一样,只是南北方的称呼不同罢了。
其实这两者并不是同一种东西,而且本质上的区别还是蛮大的。汤圆与元宵虽然都在元宵节期间最受欢迎,吃的也最多;但是根本不同的两种小吃,并不单纯是南北方叫法不同。但不管是元宵还是汤圆,都有着相同的美好寓意,希望新的一年团圆和幸福。
今天从7个方面和大家分享汤圆和元宵有何本质区别?人们大多略知一二,让你一看就明白!看完涨知识!
1 地域不同 ——
造成很多人认为元宵与汤圆是一回事最大的原因就是元宵与汤圆的流行区域不同,这像极一个笑话 :问北极熊为什么不吃企鹅?最后的答案是北极熊在北极,而企鹅则在南极,两种动物根本见不到面。
汤圆与元宵首要的区别就是流行地域不同,汤圆最早主要在南方地区流行,是一种南方的经典小吃;而元宵则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是一种传统的北方小吃。
2 食用时机不一样 ——
汤圆的地位,差不多等同于北方的水饺,除了元宵节之外,除夕、春节及重大节日,都会吃汤圆。到了南方的街道巷尾,到处都有卖汤圆的小摊,也有很多主要经营汤圆的小店铺。
而北方的元宵则只在元宵节期间才会出现,除了元宵节之外,平时则很难见到有出售元宵的摊点。这些年,北方的元宵更有被南方的汤圆取代之势,现在哪怕是元宵节也鲜有卖元宵的摊位。
3 制作方法工艺上的不同 ——
汤圆与元宵是根本不同的两种小吃,主要体现在制作工艺的区别。
元宵最大的特点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这个字就是 “ 滚 ” 。元宵是馅料为主,准备好的馅料切成小块,然后把馅料放在装有糯米粉的框中来回晃动,让馅料表面均匀的裹上一层糯米粉,裹上糯米粉之后用漏勺把元宵捞出来,抖掉表面多余的糯米粉,快速地放在清水中蘸一下,把元宵的表面浸湿,把表面浸湿的元宵继续倒回到装有糯米粉的框中来回晃动,让表面沾上更多的糯米粉,重复这个操作,一直到把元宵滚成自己喜欢的大小,捞出来,抖掉表面多余的糯米粉,以 “ 滚 ” 为主的元宵就制作完成了,元宵的个头相比汤圆要大一些。
汤圆的制作过程比元宵精致一些,没有那么随意,需要提前准备好水磨糯米粉,水磨糯米粉加温水揉成软硬适中的面团,放在一边饧面,饧好之后揪一小块面团,搓圆,中间搓一个孔,孔稍微搓的大一些,包上自己喜欢的馅料,然后收口,把表面搓圆,这个操作步骤和包饺子是有些相似的,只不过外形不一样。
元宵是先调配出馅心用料,压实后切成比 “ 色子块 ” 略大点的方形馅心。然后在一个大簸箕里面撒上糯米粉,不断晃动簸箕,像滚雪球一样,滚出一个个元宵。
而汤圆则是先用糯米和出柔软的糯米面团,然后做好剂子,里面包入各种不同的馅料,慢慢收口包好,然后在手心中再反复团圆。
4 所用馅料差别( 区别 ) ——
元宵与汤圆所用到的馅料差别也是特别大。
元宵相对传统,而且所用到的馅料比较单调,一般会以传统的黑、白芝麻搭配碎花生,加入白糖、面粉、植物油,调配成馅料。
元宵的馅料比起汤圆,我个人觉得是比较单一的,首先来说,元宵只有甜口的,并没有咸口的,而汤圆是甜咸通吃的,在口味的选择上,汤圆就比元宵要多,甜口的元宵馅料常见的有白糖芝麻、花生、山楂等等。
汤圆在南方的很多地区会被做成咸口的,馅料和饺子一样多种多样,选择很多,咸口馅料最常见的有笋干猪肉、豆腐干猪肉、萝卜猪肉等等。
甜口汤圆所用到的馅料则丰富多了,除了传统常见的有豆沙、红豆沙、黑芝麻、白芝麻、蛋黄流沙、巧克力、花生馅料等等,吃的时候还能搭配各种甜口的汤头,例如 :红豆沙、桂花蜂蜜、酒酿等等,总之甜汤圆的变化有很多。
此外,汤圆现在也摒弃了传统的单一白色糯米外皮,添加南瓜、红心火龙果汁、黄米、紫薯、菠菜汁等天然色素,呈现出五颜六色的繁荣景象。现在,也有透明的水晶汤圆,更是赚足了人们的眼球。
5 外形不同 ——
因为制作工艺不同,元宵与汤圆还表现在外形与质地不同。
元宵的个头一般比较统一,与一枚大个头的枣子差不多。因为元宵是滚出来的,质地相对松散干爽,煮出来之后汤水比较混浊。
而汤圆是糯米面团包制而成,个头相对较大,一个汤圆至少有2 —— 3个元宵大小。汤圆因为用的是湿糯米面团,质地相对紧实。
除了比较受欢迎的大个头汤圆之外,在南方地区,还有那种像珍珠一样的小汤圆,也有那种没有馅料的实心汤圆,被称为 “ 小圆子 ” 。
6 口感上的区别 ——
元宵因为是用糯米粉一层一层滚出来的,所以元宵的外皮吃起来是松软一些的,并没有嚼劲,重点是元宵在煮的时候因为表面是生粉,所有汤会变得很浓稠,如果手艺不好的朋友,最终可能会得到一锅面糊汤。
汤圆因为是面团包裹而成的,所以它的口感比起元宵会更加软糯劲道一些,尤其是用水磨糯米粉做的汤圆皮,咬一口,是弹性的,有一些嚼劲,煮的时候也不会容易开裂,露馅或者是导致汤变得浓稠,甜口的馅料一般是流心的状态,最经典的就是黑芝麻馅。
7 烹饪方法上的区别 ——
元宵最常见的烹饪方法就是水煮,油炸都是相对比较少的。
汤圆的做法则比较多,水煮、油炸、油煎、空气炸锅等等,这个得益于汤圆的保存方法和制作工艺,汤圆保存时间比较久,能冷藏能冷冻,而元宵不行,元宵一般现做现吃,一旦保存时间过久,外皮就会开裂,很难烹饪,所以汤圆能变着花样慢慢吃,还有就是因为它的外皮不容易破裂,适合更多的烹饪方法,元宵则不一样,因为外皮松软,容易掉粉,很多烹饪方法都是不适合的,所以汤圆的做法更加多样化。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个地方的习俗都不相同,不管是 “ 包 ” 出来的汤圆,还是 “ 摇 ” 出来的元宵,都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希望新的一年能阖家团圆、和睦美好。
北方一般吃元宵,而且都是芝麻或花生的,做法上是滚,比较干,像汉子。在南方的话汤圆比较多,而且各种各样的馅,芝麻,花生,水果,肉,是包出来的,面不是实的,含水较大,比较圆润,像姑娘。
元宵节 三重奏 3
元宵 元宵节 汤圆
摇 包 滚
今日元宵节,元宵节的美食纷纷上了热搜,朋友圈里,各种社交平台网上都发关于汤圆或者元宵的图片。
那么元宵节吃元宵还是汤圆呢?这两个都是元宵节的美食,只不过地方不同,饮食不同,那么汤圆和元宵的区别是什么?元宵和汤圆有何不同呢?
1 做法不同 ——
南方的汤圆是 “ 包 ” 出来的。
北方的元宵是 “ 摇 ” 出来的。
汤圆是把生糯米粉先用热水或冷水和成粉团,然后把各种馅心包进去,搓成圆圆的,表皮光滑黏糯。
元宵是要先做好固体的馅儿切成小块儿,蘸上水,然后在放慢生糯米粉的筛漏上摇啊摇啊摇,边摇边撒点儿水,等馅儿全滚上粉滚成圆球,表皮干燥松软、偏薄。
2 馅料不同 ——
汤圆的馅偏软,咸甜荤素选择众多。
元宵的馅偏硬,一般单一甜口为主。
汤圆馅儿可盐可甜,可荤可素,除了最为传统的黑芝麻、五仁、豆沙、山楂馅儿,还有很多粗粮、水果、鲜花口味的,以及丧心病狂的梅干菜烧肉、香菇鲜肉馅儿。
元宵相对单一都是甜口的,传统为主,黑芝麻、豆沙都是常见的馅儿。
3 吃法不同 ——
汤圆多是煮着吃,也有炒着吃的。
元宵多是煮着吃,也可以炸着吃。
汤圆煮熟需要的时间比较短,大概3 —— 5分钟浮起来就好,煮后的汤是清汤。
元宵煮熟需要的时间长些,往往要10分钟以上,煮后的汤因为生糯米粉吸水变成浑汤。
4 储藏不同 ——
汤圆可以冷冻起来,所以保质期比较长。
元宵冷冻容易开裂,所以保质期比较短。
因为汤圆比较容易储存,所以全国各地都能买到速冻汤圆,全年也都可以吃到。南方有些地区会在春节、冬至等日子吃汤圆。
而元宵稍多放几天或者冷冻后,就容易开裂,保质期很短,通常都只有北方能够现场制作、当日售卖,更像过节有气氛。
5 元宵节吃元宵还是汤圆?
元宵和汤圆都是元宵节中国的节日食物,北方有 “ 滚 ” 元宵,吃元宵的习俗;南方有 “ 包 ” 汤圆,吃汤圆的习俗。
正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因为是年后第一个十五月圆,所以也称为 “ 上元节 ” 。过年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是一个持续时间将近大半个月的过程,从年前开始准备,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算是结束。元宵节就是年节里最后一个高潮。
在腊月二十左右,大街小巷都开始张灯结彩,为庆祝元宵节做准备。到了元宵节这一天赏灯、赏月、猜灯谜、舞狮子、赏烟花、吃元宵、吃汤圆都是必不可少的节日庆祝。但这个元宵和汤圆却是两种不同做法,不同口感的节日食物。
6 北方人吃的是元宵,是将馅料做好切成小块,然后将馅放在簸箕里,再撒上糯米粉,通过不断地晃动簸箕,让一块块的馅料在簸箕里沾满糯米粉,最后形成一个个裹着糯米粉的小球。北方的 “ 滚元宵 ” 就是这样制作的,“ 滚过 ” 的元宵外松里紧,嚼劲大。
因为元宵是滚出来的,质地相对松散干爽,煮出来之后汤水比较混浊。而汤圆是糯米面团包制而成,个头相对较大,一个汤圆至少有2 —— 3个元宵大小。汤圆因为用的是湿糯米面团,质地相对紧实。
7 南方吃的是汤圆,汤圆的做法比元宵要简单,就是把糯米粉和成面团,包上拌好的馅料就可以,和包饺子的做法没有什么差别。
因为和好的糯米面团经过了水的糅合,所以不会在煮的时候溶解太多的淀粉,汤圆汤是比较清澈的,可以放一些桂花和酒酿在里面做成甜汤。
8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个地方的习俗都不相同,不管是 “ 包 ” 出来的汤圆,还是 “ 摇 ” 出来的元宵,都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希望新的一年能阖家团圆、和睦美好。
北方一般吃元宵,而且都是芝麻或花生的,做法上是滚,比较干,像汉子。在南方的话汤圆比较多,而且各种各样的馅,芝麻,花生,水果,肉,是包出来的,面不是实的,含水较大,比较圆润,像姑娘。
元宵节 三重奏 4
上元节 灯节 元宵节
元夜 正月十五 元夕
吃元宵 游灯市 观花灯
花市灯如昼 元宵节 张灯结彩
1 农历的正月十五日,古时称为 “ 上元节 ” ,俗称元宵节或灯节,这夜则被称为 “ 元夜 ” 、“ 元夕 ” 。顾名思义,正月十五上元节最被人熟知的传统便是吃元宵、观花灯。
在传统节日里,它算是极受重视的一个。早年京城实行宵禁,就是禁止夜里行人走路,只有元宵节放灯的时候,才开放宵禁三五天。因此,相比其它节日,元宵节更像是一种狂欢 —— 张灯结彩、君民同乐。
2 灯市与 “ 灯市口 ” ——
元宵节又称 “ 灯节 ” ,其中一项重要活动就是上街看灯。在北京,这项风俗非常古老,唐代诗人孟浩然就有 “ 蓟城看火树 ” 的诗句,可见打唐朝那会儿,正月十五看火灯就已经非常流行了。
按旧俗,每到灯节期间,家家户户便悬灯结彩以示庆贺。虽是各家张灯,但也有最为集中的场所,称为 “ 灯市 ” 。
北京灯市历史久远,最盛即在明代。明初的时候,京城灯市设在五凤楼前,也就是午门前。到了灯节这几日,百姓来此赏灯游玩,人来人往中会产生很多不安全因素,而且也有损皇家威仪。因此后来又将灯市迁离午门,改为紫禁城东华门外,也就是灯市口地区,范围大致包括现在的灯市口大街、灯市口西街、灯市口北巷、同福夹道一带,灯市口大街之名也是因这里设置灯市而起。
明代灯市口属明照坊,称灯市,亦称灯市大街。从明代至清初,灯市口大街都是京城极为繁华的地方。每年上元节,灯市开市时这里商贾云集、游人如织,分外热闹。
3 到了清代,内城禁止举办活动,外城的灯会从时间到规模上,都略逊色于明代。灯市一般分布在比较繁华发达的地方,除了之前提到的灯市口地区,历朝历代还有几处比较著名的灯市。
①《 帝京岁时纪胜 》记载 :“ 悬灯胜处,则正阳门之东月城下、打磨厂、西河沿、廊房巷、大栅栏为最。”
②《 燕京岁时记 》则记载 :“ 六街之灯以东四牌楼及地安门为最盛,工部次之,兵部又次之,他处皆不及也。兵部灯于光绪九年经阎文介禁止。若东安门、新街口、西四牌楼亦稍有可观。”
③ 又有《 旧京琐记 》载 :“ 正月之灯向集于前门内之六部,曰六部灯,以工部为最。有冰灯,镂冰为之,飞走百态,穷极工巧 …… 庚子乱后遂废。灯市旧集于东、西四牌楼,后始移廊坊头条。”
④ 六卷抄本《 宛平县志 》载 :“ 贸易日,灯市旧在东华门外灯市街,今散置正阳门外及花儿市( 今花市 )、菜市、琉璃厂店诸处,唯猪市口( 今珠市口 )南为盛。”
4 每到灯节,这些老北京最热闹的地方,早早地就装扮了起来。游灯市,观花灯,正月十五观花灯的传统由来已久。
“ 每年正月初十日起至十六日止,结灯者,各持所有,货于东安门外迤北大街,名曰灯市。灯之名不一,价有至千金者,是时四方商贾辐辏,技艺毕陈,珠石奇巧,罗绮毕具,一切夷夏古今异物毕至。观者冠盖相属,男妇交错。”
《 宛署杂记 》中记载的游灯市的盛况可以反映出,明代的北京,正月十五元宵节已经成为盛大的节日,这一时期灯、市交融。灯为市聚人气,市为看灯人提供百货,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5 明代《 上元灯彩图 》中有热闹的元宵灯会景象。到了明崇祯年间,灯、市分开。早晨到晚上为市;晚上到凌晨为灯。市,专卖百货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奇珍异宝,从吃的到用的无所不包;灯,则专门欣赏各类花灯。
《 帝京景物略 》记载 :“ 灯市者,朝逮夕,市;而夕逮朝,灯也。市在东华门东,亘二里。市之日,省直之商旅,夷蛮闽貊之珍异,三代八朝之古董,五等四民之服用物,皆集。衢三行,市四列,所称九市开场,货随队分,人不得顾,车不能旋,阗城溢郭,旁流百尘也。”
白天逛市,晚上看灯,集市两侧的楼房雕染画栋,皇亲国戚租赁下来,铺设地毯,挂上门帘,摆上酒宴,昼夜观灯。
6 到了清朝晚期,北京的灯市变得更为热闹。《 燕京岁时记 》对正月十五逛灯市有段形象的描述 :“ 车马喧陶,笙歌聒耳。自白昼以迄二鼓,烟尘渐稀,而人影在地,明月当天,士女儿童,始相率喧笑而散。市卖食物,千鲜具备,而以元宵为大宗。亦所以点缀节景耳。又有卖金鱼者,以玻璃瓶盛之,转侧其影,大小俄忽,实为他处所无也。”
车马喧闹,填塞道路。夜已将近,赏灯的人们仍然流连忘返。清《 乾隆帝元宵行乐图轴 》是很好的佐证。
7 我们看各朝历史,每逢元宵,都是热闹非凡,人们在这一晚都是尽情狂欢,所以也有 “ 闹元宵 ” 之说。元宵节其实是新年后第一次大型的游艺盛会,有看的,有玩的,通宵达旦,不亦乐乎。无论是张灯结彩的热闹,还是彻夜不眠的狂欢,无数个理由都足以让这一天成为老北京人玩乐的重要日子。
8 本文根据《 老北京传统节日文化 》、《 会玩儿 —— 老北京的休闲生活 》、《 北京档案 》杂志、北京日报副刊综合整理。
作者简介,刘云平 男 1971年6月5日生。洪洞县小北门刘家二十三代传人,自由职业者。
从小热衷文学写作,先后花费20年时间创作了百集三重奏系列作品,达十多万字,先后发表在《万里飘萍》《东边井儿》《临汾平阳方志》《洪洞报》《槐乡大地·周末版》和《老家》等报刊。现为洪洞县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