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2月20日,涪陵工务段关工委对2023年9名新分大学本科生,进行人生理想第一课教育后,收到部分同学写来的心得体会。现将部分同学的《心得体会》刋载如下。

体会之二
虽千万人 吾往矣 听关工委人生理想第一课心得体会
文/李翔
我叫李翔,23岁,1米68,共青团员,重庆沙坪坝区人,去年12月26日,踏出重庆文理学院大学校门,怀揣“工程管理”系本科文凭,来到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公司涪陵工务段,成为养护渝怀铁道运输线的新兵。
回首过去,仿佛还沉浸在老师的谆谆教诲中,可回过神来,我已坐在涪陵工务段岗前培训的课堂里。而面前的正是段关工委熊主任,尽管他年龄比我父亲还大,可他是我们曾经的老前辈,坐在讲台上侃侃而谈,仿佛像当年那样的意气风发,他慷慨激昂宏亮的嗓音,语重心长的教诲,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十年饮冰难凉热血的情怀,也为我们新入职青工勾勒出了铁路生涯的宏伟蓝图。

熊主任为我们讲述了114年的中国铁路史,中国最早诞生的第一条中国人自行设计修建的京张铁路:1905年,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修筑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帝国主义者听闻对此嗤之以鼻,甚至扬言中国铁路工程师尚未出世。在那时的背景下,新中国尚未崛起,修建铁路困难重重。可就有这样一位铁路先辈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夏之将倾。他,便是詹天佑。
“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在当时詹天佑先生是这样勉励同事的。
看着熊主任的课件,我不仅敬佩詹天佑先生细致入微的精神,而且被他敢为人先的勇气所折服。未来我在线路上工作时,也会力求测量数据的真实与精确。在处理工作中的细节时一丝不苟,切忌怠慢。
尽管詹天佑先生是总工程师,但他始终保持着身先士卒的带头作用。他常常与学生和工人一道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风雨无阻地在峭壁上定点,测绘。纵然山高水险,但铁路人始终坚信“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每当我在铁路区间长途跋涉后感到身体疲惫,我都会想起铁路前辈们孜孜不倦的模样,疲惫之感便消散许多。他们像黑夜里的明灯,无论你身处何地,只要抬头便能知晓努力的方向。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京张铁路经过青龙桥附近,发现坡度特别大,怎样才能使火车爬上这样的陡坡就成了首要问题?詹天佑先生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宛若“人”字形的线路。当列车在上坡时,前面的火车头负责拉,尾部的火车头则负责推。等火车行驶过岔道口后就反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完美解决了火车上坡难的问题。京张铁路的修建,不到四年就竣工了,比原本计划提前两年,使得帝国主义者嚣张的气焰荡然无存。作为新一代铁路人,我感到无比自豪。
熊主任告诉我们在未来的工作中,也会遇到时间紧,任务重,环境复杂等困难,但铁路人是擅长迎难而上的。我们可以通过经常保养工机具,将《安规》《技规》《修规》烂熟于心,严格制定作业计划等方式来规避很多麻烦与问题。
结构大于尺寸,安全重于一切。在铁路上,行车安全是不可忽视的,每次看着列车从眼前飞驰而过,我都感到身上的责任是巨大的。尽管作为一名基层职工,我对铁路的贡献看似聊胜于无,但正是因为有着千千万万个基层职工共同努力,才能让铁路的事故发生率降到最低,让旅客宽心。正所谓聚沙成塔,所以我们也不可妄自菲薄。
最后,我想说的是即使这一生或难达到詹天佑先生这样的高度,但我们也应该不余遗力地为铁路事业添砖加瓦。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萤火之光能耀一方。虽千万人,吾往矣。
编后语:李翔同学的心得体会,告诉新入职的青工们,在今后的工务工作中,要以铁路先辈詹天佑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为座右铭,对待我们每一项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