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国中陶文化

黑水国遗址出土文物中最多的是汉砖无疑,其次就是陶器了。汉墓中的随葬品与战国时代有很大不同,考虑到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大多在墓主下葬时会在墓室中放置储存有大量食物和饮水的器具。两汉时期,因为烧陶技艺的普遍化,这些随葬的器具多为陶制品,还专门发展出了一类随葬明器,模仿生活中一应生活用品,有仓、灶、井、磨等大型生活用具的模型,更有盘、杯、罐、灯、壶等日常所需,以及猪、狗、鸡等家禽、家畜类陶偶。有些显赫贵族的墓中,更有象征墓主身份或家族地位的大量人偶、金玉饰物和车马仪仗明器,造型别致的博山炉、樽、鼎等礼器类陪葬品也不少见,可谓不一而足。
考古学者发掘黑水国遗址时,众多汉墓已经历过无数次盗挖,尤其1938年韩起功肆无忌惮的破坏之后,现存特别有价值的明器所剩不多。相比于隔壁城市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轰动世界的铜奔马,黑水国汉墓显得委实寒酸破败,青铜陪葬品只有几件铜镜,不知道是本来没有,还是一次次明里暗里的盗掘,那些非常有价值的东西早被盗卖了?就跟残损的那些汉砖一样,存在于出土陶器身上的仅为文化参考价值,通过研究当时的烧陶艺术,让我们了解这一汇集了中国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结晶体现的古老手艺,是如何起源,又如何得到继承发扬的。
黑水国汉墓中出土的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还有一些表面施以彩绘图案的器物,造型中融入了当地文化元素和中原陶制品元素,看得出来已经具备了技术上和审美上兼容并蓄的融合特型。泥质灰陶,是陶器的一种,它的制作工艺最早可追溯至石器时代。最早的陶器仅用于民生器皿,但随着技术和制造工具发达,制陶逐渐变成了一种艺术。原始陶器通常用手工捏制、泥条盘筑法成型,多为细泥红陶,用篝火烧制,烧成温度低,烧结程度差。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常用泥条盘筑法成型,有黑色的几何图案作装饰,晚期出现了以人物为主体的图案。
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彩陶使用了慢轮成型的工艺。陶轮的发明,为制陶技术带来了革命。龙山文化出土了黑陶、灰陶、红陶、白陶等多种陶器,其中黑陶使用快轮成型技术以及刻花、镂空等装饰手法。黑水国遗址出土的陶器,基本采用的就是轮制,由此就能轻松推断出它们成型的历史时期。到了商周时期,手工制陶产品多为灰陶,还有青铜器造型的白陶。西周陶器常用几何纹、弦纹、兽面纹和回纹装饰,并且开始运用灰釉,制作原始青瓷。春秋时期的陶器则多是印文硬陶,造型多样,表面采用磨光、暗花、划花、施漆衣和彩绘等技法,普遍使用云雷纹和兽面纹。如黑水国陶器中保存比较完好的一些陶罐上,就有着清晰而凸出线条造型的兽面装饰。
秦汉时期的制陶技艺发展到了高峰,陶器的应用与制作逐渐趋于完美,陶制品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质量上也得到了跨越式的提高,主要以硬陶为主,出现了陶砖、陶瓦和瓦当,因其制作工艺精美,故后人有“秦砖汉瓦”之说。汉代大量使用绿、黄、褐等低温色釉,同时彩绘陶也较普遍了,为之后的唐代三彩陶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亦为后世瓷器的探路者。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由旧石器时代发展到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但陶器和兴于两宋时期的瓷器却是两种不同的东西,虽然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烧制方法亦有相同之处。查阅史料可知,早在距今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出现了陶器,在几千年之后的商代出现了瓷器,瓷器是由陶器发展而来。陶器的取材没什么讲究,一般的粘土都可以作为烧制陶器的原料,把黏土制成胚后,经过特定范围内的温度烧制而成的就是陶器。而瓷器用料比较讲究,采用的是瓷土,以高岭土为主要原料。用高岭土作胚,经过特定高温烧制而成的就是瓷器。两者除选料不同之外,对烧制过程中温度的要求和火候把控也不一样,一般来讲,低温出陶器,高温出瓷器。唐宋之前的烧陶侧重点是以实用为主,还没有对烧窑进行大改造,或者说烧制技术还没有向精细化靠拢,陶器的烧制相对简单,由于烧制温度低,土质没有完全烧结,所以陶器胎质比较疏松,陶器颜色也较暗淡,并有杂色,成品质地相对唐宋比较粗糙。瓷器因采用的是高岭土,注重烧窑改造后烧制温度达到了过去没有的高度,使得瓷胎土质完能够全烧结,出窑后胎质坚实细密,成品细腻,颜色鲜亮,手感细滑,瓷器基本不吸水、不渗水,且美观度大为提高。因此,瓷器比陶器更得人喜爱,唐宋时已经成为能够登上大雅之堂的摆饰品,精美别致的瓷器还会被上流社会当做馈赠礼品,开始出现在礼单的显目位置了。比如宋代的瓷器艺术发展中,有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及磁州窑、耀州窑和景德镇窑,其陶器的制作技巧、器型美感、釉色效果、装饰手法等都堪称完美。由于两者本身存在许多共同之处,人们习惯性把凡是用陶土和瓷土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粘土为原料,经过配料、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制成的器物都统称叫陶瓷。明代的景德镇成为全国的瓷业中心,青花瓷风靡全国成为主流,直到现在依然是陶瓷珍品。而至清代后,陶瓷工艺发展到了顶峰,色釉达到了十几种,如古彩、粉彩、珐琅彩等等,中国瓷器当时就已闻名中外。自唐以来历朝历代都注重陶瓷制造,被纳入政府主管重点行业之内,陶瓷中的精品还被选送皇宫大内,几个著名的陶瓷生产地甚至划分出了专门为皇室烧制瓷器的御用官窑,老百姓所用的瓷器则为普通民用窑厂出品的器具,历代都对陶瓷的控制有着十分严格的等级区分。品相上佳的瓷器已不是有没有购买能力的问题,而是有没有资格拥有,身份地位决定了瓷器的归属权,而只求精巧、不计成本的生产要求,使得官窑瓷器极为名贵,官窑出品世人皆视为稀世珍宝,一直都享有非常高的名气,受到上至贵族阶层、下至黎明百姓的海内外无数人追捧和热爱。
中国的烧陶技术历经万年传承,发展为具有属于中华民族气质和独特韵味在内的陶瓷艺术,被世界上称为陶瓷的故乡,英语中china的大写是中国,而小写正是瓷器。可见,中国的陶瓷曾经是完全能够代表中华民族的实力派象征,中国瓷器蕴藏的深厚文化底蕴亦成为中华文明的精髓之一,古老的瓷器文化源远流长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通过瓷器文化产生的向心力,让我们更热爱自己的祖国,让每一个炎黄子孙走出去感到自信与骄傲。
不同于景德镇、醴陵、彭城这些陶瓷之城,河西走廊地区显然并没有继承烧陶技术,应该说这里没有发展出高超的烧陶技艺,虽然不缺日常生活所需的陶瓷器具,但对精美陶瓷的烧制并无出彩之处。这一点从黑水国出土的陶器上就已经隐约可见了。黑水国汉墓中的陶器只是最基本的陶艺制品,与体现陶瓷艺术的高水准陶器还有一些差距,但作为古代雕塑的前驱,两汉至魏晋时期的陶塑用途有了很大的变化,从日用陶器衍变出了随葬的冥器,随着厚葬风的盛行,依照日常生活用品微缩复制而烧制的一众明器也促使烧陶技术不断趋于精细,相对于之前有了很大进步。黑水国,在两汉时期还是人烟稠密的城镇,中原移民屯垦河西带来了先进的各项技术,也带来了中原文化中丧葬的观念,伴随而生的明器生产就在这里生了根。从已经出土的众多陶器中可以看出寓巧于拙、简朴浑厚的汉代陶艺风格,而模制现实生活用具的井、仓、灯、灶等一系列器具,都忠实地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因为黑水国古墓遭到毁坏,我们现在已经无法得知内中是否有身份地位极为煊赫的墓主,而从已知的墓葬品来看,基本都是属于平民百姓,或者稍有社会地位的古人墓葬,这也间接说明黑水国汉墓群反映出的正是当时市井生活风貌的一个微观缩影。
透过黑水国陶器看到的不仅仅只是烧陶艺术的发展,还有最真实的市井百态中所反映出的张掖地区当时存在的市井文化。尹知章注解市井曰:“立市必四方,若造井之制,故曰市井。”过去的封建士大夫眼中,市井是粗俗鄙陋的代名词,他们把平民百姓称作“市井小民”,有时候还叫“升斗小民”,有着高高在上的明显鄙夷。无市井不成生活。其实,市井文化才最能反映黎明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心态,生动且直接表现着人们的喜怒哀乐,不过因为自由散漫缺乏庄严,而又杂乱无章,长久以来被视作一种不登大雅之堂的粗俗“文化现象”。黑水国出土陶器中,多的是各种款式的陶灶明器,烟火气十足,市井气颇为明显,从这个方面却可以看出,当时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衣食丰足、睦邻而居,人文气息十分浓厚,黑水国区域曾经也是繁华一时的城镇坊市。
陶器虽然没能在河西走廊发展出辉煌成就,但它的起源却与河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彩陶。根据现有的考古资料研究发现,最早的彩陶发源地在黄河流域,以陕西的泾、渭河及甘肃东部比较集中,大地湾一期文化,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彩陶文化之一。根据黑水国遗址中发现的马厂类型彩陶残片,反映出的是这一地区当时半农半牧的社会经济状况,证明在四千年前人类解决了果腹问题之外,尚有余力追求艺术美的真实精神需求,为研究张掖地区乃至河西走廊一带陶器艺术和陶瓷文化提供了可贵的实物参照。
汉陶既是中国古代陶器工艺发展的结晶,又是大气磅礴的汉文化体现,既为后人研究汉代社会生活提供了丰富而真实的形象资料,又为中国传统雕塑、绘画和其他相关工艺的发展开辟了无限广阔的道路。陶瓷经历了从陶到瓷,陶与瓷齐驱的发展历程,被喻为中国文化的象征。正因为如此,研究陶器承载的文化艺术价值,就是在挖掘中华传统文化,而黑水国陶器的出土和研究,亦是在挖掘张掖地区乃至河西走廊于传统文化传承之路上的历史演革过程。
其实,张掖汉墓群不止黑水国一处,还有诸如高台县骆驼城遗址,许三湾古城及墓群,八卦营、永固城等许多值得游览和探索的古迹。只不过黑水国的谜题一直未被解开,充满了种种传说更让人好奇,更神秘才格外引人注目。
作者简介:
陈玉福,甘肃凉州人,国家一级作家、文化学者,金昌市委党校教授,张掖市文联名誉主席、中共张掖市委特聘专家,河西学院文学院教授,兰州文理学院驻校专家、文学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九大代表,甘肃省作家协会顾问、第六届副主席,中国延安文艺学会副会长。1977年开始文学创作,发表、出版长中短篇作品50余部,1000多万字。其中长篇小说《西凉马超》入围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绿色誓言》入选建党100周年100部红色经典作品系列;电视剧本《建军大业》获中国优秀电视剧原创剧本奖,电影剧本《八步沙》获中国电影优秀剧本奖;影视剧《八部沙》作为建党100周年献礼作品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档播出后获中国电影金鸡奖,获100部现实题材优秀电视剧本国家级扶持。另有多部作品曾获中国广播电视大奖,甘肃省委省政府文艺突出成就“荣誉奖”,第四届、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敦煌文艺奖,“五个一”工程奖、广东省文艺精品工程奖,第三届中国法制文学原创长篇小说奖、中国网络十大杰出小说奖、中国电视剧原创剧本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中国电视剧金鹰奖等奖项。
程琦,著名诗人,张掖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
任玲,中国延安文艺学会会员,陈玉福工作室工作人员。
“都市头条编辑部”以推出名家新作,培养文学新人,传播先进文化,歌颂西部人精神为宗旨,向头条选送的是《西部人文学》、1号文化总网最优秀文章。

(1号文化总网)

(西部人文学编辑部)
《西部人文学》武威头条编辑部
主编:杨成名
副主编:无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