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的故事》伴我50载
于周波
春,悄悄地来到人间,将三月的春风吹遍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小草,探出嫩嫩的脑袋;迎春花,争先恐后地尽情绽放……
随着媒体上学雷锋的新闻再次上版,不由令我忆起60年前的那个春光明媚时节,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如三月的春风,吹遍了北国、江南、城市、乡村,似三月的春雷,回响在五湖、四海、军营、校园。从此,雷锋的事迹,在飞机上,在列车中,在工厂里,在农村,在校园,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传颂;雷锋的名字,在老人、儿童、工农、士兵,在亿万人民的心目中永生!那时的我还是幼年,不知道雷锋是谁,只听到一些大我十几岁的人整天曲不离口的唱“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
50年前,正在读小学的我认识了雷锋,因为一本《雷锋的故事》与我形影不离,成了我整个学生时代读得最多的一本书。那时的我是班里的学习委员,经常组织同学们读《雷锋的故事》,学雷锋、做好事,雷锋成了我心中的榜样。雷锋的事迹,给了我极大的鼓舞,成了我精神上的支柱;而书中雷锋的许多话也成了激励我努力学习的箴言,有的抄在了我的日记本上,每当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或者厌学的时候,我就会读读这些话,就会增加学习上的信心。《雷锋的故事》伴我度过了艰难的学生时代,是雷锋精神给了我最大的精神鼓励。而雷锋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也让我明白了要热爱毛主席,热爱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集体,做人要以革命英雄为榜样,懂得爱谁、恨谁。于是,我照着雷锋的样子去做,开始读一些歌颂英雄的书籍,《闪闪的红星》让我明白了潘冬子“刀在石上磨,钢在火里炼” 的道理,冬子妈的那句“妈妈是党的人,决不能让群众吃亏”让我至今记忆犹新;《渔岛怒潮》使我对地主还乡团充满了仇恨,……
那时候,学雷锋都是自觉地行动,同学们都时时处处以雷锋为榜样,以周恩来总理总结的雷锋精神“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为目标,热爱毛主席,热爱共产党,每个同学都会唱《唱支山歌给党听》。在学习上,遇到疑难问题,就以雷锋的“钉子”精神鼓励自己,发扬钉子的挤劲儿和钻劲儿,刻苦钻研,最终攻克难关。在放学的路上,遇到吃力地用手推车推着庄稼往家走的老爷爷,我们就不约而同地帮着拉车子。秋收时节,我们在路上捡到了掉在地上的花生都会主动送到场院上,交给生产队管理场院的爷爷、伯伯。
从小学到中学,《雷锋的故事》伴我走过了9年的学生时代。粉碎“四人帮”后,1977年3月5日,《人民日报》重新发表了毛主席、周总理、朱德委员长给雷锋的题词,还发表了华国锋主席、叶剑英副主席为学习雷锋的题词。此时的我已是高中学生,雷锋精神早已在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骑自行车上学的路上遇到赶集的老年人我会主动停下来,将老人扶到自行车后座上捎他一程;教室里有乱丢的纸花,我会默默地拾起来放到垃圾桶里……。1978年,因为高考失利,我不甘心,去县城成立的复读班复读,来往常常坐班车,那时通往县城的班车不多,经常有无座位的乘客,此时,我会和车上其他的青年人一样,主动站起来,把座位让给老年人或者抱孩子的母亲。尽管自己站一溜道儿,但心里很是开心。因为雷锋火车上让座的形象时时萦绕在心头。
40年前,我已是三尺讲台上的新兵,成为光荣的少先队辅导员,学雷锋活动是我组织少先队活动的首选。从那时起,《雷锋的故事》也让我的“红领巾”们从中找到了路标,更让我再次感悟了雷锋平凡而伟大的一生,他的生命是短暂的,可雷锋精神却成了我们这个民族的一座丰碑,是他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财富。
一转眼,雷锋离开我们已经60年了,《雷锋的故事》也已伴我走过50年。50年来,读过的许多书因为时过境迁,几次搬家,有的已不知所踪,有的进了废品站,而这本《雷锋的故事》却一直珍藏在我的书桌上,伴我从少年到青年,如今年过花甲步入老年。尽管纸张已经泛黄,色彩也已经暗淡,装订的订书钉更是锈迹斑斑,但封面上雷锋的形象依然是那样高大威严,“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的红旗挂两边”,还有书里面的圈圈点点。60年光辉灿烂,雷锋成为我们民族的偶像,50年形影不离的《雷锋的故事》伴我走进了花甲之年。
然而,就在今天,2023年的3月3日,因为连续两天乘坐地铁的所见、所感和读到《北京晚报》的一篇《60年来,雷锋从未远去》的专版,令我夜不能寐,思绪万千,于是,开灯下床,再次捧起《雷锋的故事》,细细地把雷锋精神细研。
再读《雷锋的故事》,对雷锋精神的感悟已不同从前。雷锋精神的实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读到101页至105页的雷锋因公出差在火车上给老人让座和人们称赞“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时,地铁上的一幕幕再次浮现在眼前:因为是上班高峰,地铁上的乘客特别多,每到一站,总有一些拉着购物车的老年人或送孩子上学的爷爷、奶奶上车,但坐在座位上的俊男靓女却没有一个起身为老人让座的,都在专心致志地低头看手机。中途上车的我自然也是站客,面对座位上的“低头族”,我陷入了深思,虽说雷锋离开我们已60个春秋,但雷锋助人为乐精神却从未缺席。今天的一幕,或许是如今的90后、00后根本就不知道雷锋是何许人也?也可能是那句“雷锋叔叔无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早已入住他们的心间?还是如网上一篇文章所言“我们也要辩证地看待‘傻子’精神,‘损己利他’的做法不符合人们的正当利益需求,一般人难以做到,因而难以在普通大众中加以推广。新时期我们应以理性的态度、从更加人性的角度重新诠释合作精神。‘你快乐,所以我快乐’,‘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理念,相较于“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更容易被现在的普通人所接受,因为它提倡施者与受者的双赢。因此,我们在倡导助人为乐精神的同时,不妨肯定人对功利的追求,承认无私帮助变成有偿服务也是一种进步。”如果是这样,那给老人让座岂不是要老人付给让座费?我不敢想下去,想想当年干少先队辅导员时,我让雷锋精神在我们的校园“常驻沙家浜”,因此,雷锋精神被列为我们的校魂,许多少先队员因为表现突出而获得“中国好少年”等诸多荣誉,如今他们在不同的工作岗位,把雷锋精神继续弘扬。可今又逢三月,许多媒体也在显著位置报道“向雷锋同志学习”60年的新闻,可是为什么地铁上就没有一个像雷锋那样给老人让座的呢?难道现在只有组织志愿者搞几次爱心奉献活动才算学雷锋?
“60年来,雷锋从未远去,雷锋仍然年轻,他就在我们身边。在北京,雷锋和雷锋精神早已深入人心,更是鲜活地体现。”从《北京晚报》的报道可见雷锋在北京没有远去,雷锋精神依然熠熠生辉。同样,在我的身边也不会走远,而这本伴我走过50年的《雷锋的故事》,也永远不会变成废品去换几分钱。我也永远不会忘记周总理给我们概括的雷锋精神,绝不会视有偿服务去助人为进步去亵渎雷锋精神。(图片来自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于周波,山东青岛人,高级教师,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青岛市作家协会会员,城阳区作协理事,青岛即墨文学研究会会员。出版专著《小学语文创新课堂实践研究》。主编《即墨区工会志》《盘龙小学校志》,为《考试作文宝典》《鳌山卫志》《鳌角石村志》副主编,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教研论文、文学等各类作品150余万字,获各类奖项120余次。50余篇各类作品入编《名师说课》《跨世纪教育论丛》《风情鳌山湾》《即墨掌故》等图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