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厦门之行
文/公明
早春二月,我们游览了美丽的“海上花园”厦门。厦门,很早以前叫“鹭江”“鹭门”“鹭岛”“鹭屿”。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叫“嘉禾屿”“嘉禾里”;元代叫“嘉禾千户所”;明代称“中左所”;1650年郑成功统治时叫“思明州”;民国以后叫“思明县”“思明市”。什么时候叫厦门呢?据说是在明初江夏侯周德兴来建“厦门城”以后,才与原有的“中左所”名称同时使用的。

厦门大学
到厦门,必须要去参观的就是享誉中外的美丽的厦门大学。但由于新冠疫情的原因,厦门大学校园还没有对外开放,我们只有望“校”兴叹,便在校门前留下一个难忘的瞬间。
“厦门大学”四个是鲁迅先生的遗墨。仔细一看,发现似乎有两个“错字”,但已经被有思想的人深刻地解释过了,不能算错字,而是别有韵味。“门”上面没有那一点,目的是告诫学生在学习的路上,一定要脚踏实地,要勤奋,不要走捷径,找到一条出路或者理顺关系。“学”这个词没有宝盖头,它意味着学习是无限的,学习没有终点,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不断学习。

厦门大学是1921年创办的,创办人是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杰出的华侨领袖、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陈嘉庚先生(1874—1961)。厦门大学是一所具有光荣传统的大学。100年来,学校秉持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的立校志向,形成了“爱国、革命、自强、科学”的优良校风,打造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作出了积极贡献。

陈嘉庚故居
陈嘉庚先生的故居位于集美鳌园景区。未到陈嘉庚先生故居,就远远望见了陈嘉庚的铜像。该铜像中的陈嘉庚好像在行走,左手拿着博士帽,右手拄着拐杖,手腕上还有衣服,他似乎还在为祖国的统一和强盛奔走。
面向铜像,我们静静地肃立,默默地向这位华侨领袖致敬。在铜像后面的墙壁上,镌刻着一代伟人毛泽东主席对陈嘉庚的评价:“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铜像广场过去是归来堂,为闽南宫殿式建筑,总面积1330平方米,由厅堂、拜亭、会客室、厢房和庭院组成。陈嘉庚生前拟建归来堂,以便海外亲人回故里时歇宿和祭祖,但他一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归来堂的建设计划久久未能实施。1962年,归来堂在中央领导的关心下建成,先生遗愿才得以实现。
归来堂过去,就是陈嘉庚先生故居,“陈嘉庚先生故居”七个字是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题写。故居坐落于集美镇后尾角,今嘉庚路149号,是陈嘉庚先生居住过的地方,1920年建成。故居是一座两层小楼房,1938年被日本飞机炸毁,后重修。这是一座别具风格的单层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取白石砌墙,绿瓦盖顶,是具有闽南特色的代表性建筑。
陈嘉庚于1874年10月21日出生在福建省同安县集美社(即现厦门市集美区)。十七岁往新加坡从父经商,后独立经营菠萝罐头厂、米店和橡胶园等。1916年后,以橡胶和胶制品业为主,鼎盛时期其销售网遍及全球,谓新马树胶王国的四大开拓者之一,成为驰名海内外的大实业家。

陈嘉庚身居异邦,心怀乡国,经营实业不谋私利,立志竞争义务报效祖国,故倾资兴办教育等公益事业,以尽国民天职。早于1913年在家乡创办集美小学,后又增办师范、中学、水产、航海、商业、农业等校,统称为“集美学校”。1921年,陈嘉庚创办厦门大学,亲自选择校址、校长,主持建筑校舍,以及高薪聘请师资等,设文、理、法、商、教育等五院十七系,为海内外培养高等人才。在侨居地新加坡亦倡办和赞助许多学校,形成陈嘉庚广泛的开放型教育体系。新中国成立后,陈嘉庚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先后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直接参议国事。他已年逾古稀,仍不辞劳苦到祖国各地视察,致力于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并对推动华侨爱国大团结、支持祖国和家乡建设起到积极作用,临终仍念念不忘祖国统一大业。1961年8月12日在北京病逝,享年八十七岁,国家给予以国葬的哀荣,灵柩运回集美,安葬于“鳌园”中。
陈嘉庚认识和选择中国共产党,是陈嘉庚的幸运;中国共产党能够有陈嘉庚这样的爱国华侨、实业家的支助,则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所作所为赢得了人民的信赖,是民心所向。

南普陀寺
南普陀寺最初建于唐朝。初名普照寺,五代时,改名“泗洲院”,宋时称“无尽岩”。清康熙二十三年由靖海侯施琅再次重建。之所以叫南普陀寺,上因为南普陀寺与浙江省普陀山普济寺同祀观音,又在它的南边,故称南普陀寺。南普陀寺位于五老峰下,为子午坐向,依山面海以中轴线为中心,主体建筑为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藏经阁,依次层层托起,相互呼应。东西两侧建筑物钟楼鼓楼对称排列,显得雄伟壮观。各建筑物错落有致,浑然一体,带有明显的民族建筑风格。
来到西山门,便见“鹭岛名山”四个字气势不凡,非常醒目,仔细一看,原来是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所题。山门两边对联“广厦岛连沧海阔,大心量比五峰高”为明书法家虞愚所书,这道出了南普陀寺依山面海,佛境清幽的情致。

首先拜谒的是天王殿,又称弥勒殿。天王殿正中供奉弥勒佛,两侧四大天王,背后供护法天神韦驮,据说这种格局和全国寺庙都是一样的。
弥勒佛盘坐正中,倚着布袋,袒胸托膝,十分可爱。相传弥勒为五代梁朝明洲奉化人,号长汀子。他常常杖着一布袋,云游四方,自由自在,劝人信佛,而且总是眉开眼笑,和善待人,因此人们称他为布袋和尚。布袋和尚圆寂时,口含一偈“弥勒真弥协,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人们这才酌情其为弥勒的化身。在我国,常有“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的楹联来形容其皆大欢喜的形象。
弥勒殿过去便是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建筑颇具园林色彩,有“清风摇影”“禅河淋浴”等山水连环画。抬头一看,大殿屋背里卷棚式弦形,燕尾式飞檐,如弯月起翘。这与墙身平实稳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显得更为庄重秀丽,体现了浓厚的民族特色。
沿着石阶再往上走就是大悲殿。大悲殿屹立于石阶之顶,高约20米,呈六角形的建筑风格,三重飞檐,殿顶正中立一葫芦宝塔,宏观伟壮观。大悲殿正中是观音菩萨。正面为双手观音,其余三面为48手观音,各臂执物各有不同,表示观音有不同的渡众愿望。
遗憾的是导游吩咐要遵守寺庙规定,不得随便照相,而藏经阁又没有对外开放,我们在参观大悲殿之后,便原路返回心有不甘地离开了南普陀寺。

五缘湾
五缘湾湿地公园总面积50多万平方米,位于厦门五缘湾片区南岸,有湿地生态自然保护区、红树林植物区、鸟类观赏岛、环湖休闲运动区,还有两座水榭、环湖特色生态过渡区、水上运动区、湿地迷宫栈桥等,是厦门岛上惟一一块集水景、温泉、植被、湿地、海湾等多种自然资源于一身的风水宝地,还有大量的畲族文化等人文景观。
来到五缘湾,我便想起了台湾校园歌曲中的《外婆的澎湖湾》,不由得轻轻地哼唱:“晚风轻拂澎湖湾/白浪逐沙滩/没有椰林缀斜阳/只是一片海蓝蓝……”

这里最具特色的就是五缘湾大桥,桥型采用三跨钢箱拱中承式提篮拱桥,也是五缘湾开发的一个亮点。该桥型为继云南小湾桥(主跨130米)和上海卢浦大桥(主跨550米)后,国内第三座同类结构桥梁。 2004年,五缘大桥正式通车,环岛路43公里主干道全线贯通,厦门岛网络状的公路交通最外围的一圈道路完全合拢成形。2005年5月份,五缘大桥的西边另外4座拱桥全部建成,它们是环岛干道跨五缘湾特大桥、环湖里大道跨五缘湾特大桥和一号人行桥与二号人行桥。引入海水后,五缘湾大桥和它的另外4个“妹妹”形成“五桥映月”文化。
关于“五缘”还有所特指。“五缘”指闽台之五缘湾间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而“五缘六求”是中央政府提出的发展与台湾关系的方针,“六求”指求紧密经贸联系、求两岸直接“三通”、求旅游双向对接、求农业全面合作、求文化深入交流、求载体平台建设。

鼓浪屿
鼓浪屿,原名“圆沙洲”,别名“圆洲仔”,南宋时期命“五龙屿”,岛西南有一海蚀岩洞受浪潮冲击,声如擂鼓,自明朝雅化为今名称“鼓浪屿”,位于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鼓浪屿街道,面积1.88平方公里,与厦门岛隔海相望,至高点为日光岩,与厦门岛上的厦门世茂海峡大厦、厦门大学等隔海相望。
鼓浪屿景观秀丽多姿,素有海上花园、万国建筑博览和音乐之乡、钢琴之岛之誉,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小岛上气候宜人,莺啼燕语,绿树成阴,瑰丽的花朵竞相开放。鼓浪屿上有很多闻名的景点,如日光岩、菽庄花圃、海底天下、皓月园、百鸟园等。
1841年8月,英政府舰队攻占鼓浪屿,设炮台于山顶控制厦门。1842年8月,清政府和英国签定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厦门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尔后英、美、西班牙三国相继在鼓浪屿设领事,其他国家则以商人、洋行经理等兼任领事在鼓浪屿活动,1902年中国政府被迫同日、美、德等签定了《厦门鼓浪屿公共租界章程》,鼓浪屿被列强正式明确为公共租界。英、美、德、日、西班牙、荷兰、奥地利、挪威、瑞典、菲律宾等国都曾在岛上设立领事馆,创办教堂、学校、医院、洋行。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独占鼓浪屿。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鼓浪屿回到厦门人民手中,从此结束了一百多年被奴役的历史。

鸦片战争以来,鼓浪屿一百余年的独特发展历史,使鼓浪屿形成了具有浓厚人文景观、复杂历史情趣、诸多国家风格、中西合璧的“万国建筑博览会”。该岛因人均钢琴和小提琴拥有量居全国之首而被誉为“琴岛”“音乐之岛”。而因岛内的全步行方式被称为“步行岛”。鼓浪屿成为拥有人文景观、建筑景观、艺术与风景旅游、历史与音乐等多种精晶荟萃的著名岛屿。
鼓浪屿毓园是必游之处,这里有林巧稚纪念馆。林巧稚(1901年12月23日-1983年4月22日)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妇产科专家,人民医学家,医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林巧稚1929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科大学;1931年任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助教;1937年任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副教授;1940年,任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9年先后任北京妇产医院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1983年4月22日逝世于北京,享年82岁。
毓园的建筑,布局自然,园中立着林巧稚大夫的汉白玉雕像,建有“林巧稚大夫生平事迹展览室”,全国政协原主席邓颖超亲手在园中种植的两株南洋杉,象征着林大夫秀逸高洁的品格。

林巧稚从医60多年,亲手接生了5万多个中外婴儿,这些婴儿如今有的已儿女成群,有的已当了爷爷、奶奶,而林巧稚一生却孜孜求学,孑然一身,终未成婚。这位受到多少人尊敬的医生,1901年诞生在鼓浪屿晃岩路的一座“小八封楼”里。1983年病逝。次年,鼓浪屿人民为了纪念这位平凡而伟大的女性,在“毓园”内建立了林巧稚纪念馆和塑像。“毓园”二字被镌刻在一块长方形的灰白色石碑上。林巧稚的塑像,是用汉白玉雕刻而成的,身穿白色大褂,凝视远方,神态慈祥亲切,表现了这位一生洁白无瑕的女性形象。
鼓浪屿郑成功雕像傲然挺立,是游人崇敬和瞻仰的地方。郑成功雕像(巨型花岗岩)于1985年8月27日郑成功诞辰361周年落成,屹立在鼓浪屿东南端的覆鼎岩。覆鼎岩高24米,三面临海,一面与鼓浪屿接壤。高15.7米,宽9.2米,重1400多吨,由625块白花岗雕凿嵌接而成。分25层,地基深入岩层3米,并配备防雷设施,可抗12级强台风,8级以上地震。郑成功像面朝波澜壮阔的大海,身披盔甲,手按宝剑,形象挺拔刚劲,气势雄伟。

郑成功(1624年8月28日—1662年6月23日),幼名福松,又名森,字明俨,号大木,南安石井人。明清之际抗清名将、民族英雄,收复并建设台湾,成就旷世功业。康熙帝在其去世之后亲书挽联,以表敬重。郑成功的一生,是极具传奇色彩的一生。东南抗清,扛起南明半壁江山;驱除荷虏,收复宝岛台湾;通洋裕国,建设“郑氏海商集团”,一度成为东南沿海的海上霸主……说他是赤胆忠心的铁血将军,或是收复失地的讨虏功臣,抑或是精通海贸的商业奇才,皆不足以概括其奇幻瑰丽的一生。于今,“成功精神”已融入闽南精魄之中,无惧危难、拼搏济世的凌云壮志更是百代相承。
郑成功是令海峡两岸人民共同敬仰的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带动了闽南人向台湾移民,有力地推动了闽南方言、民俗、信仰等闽南文化在台传播,促进了海峡两岸文化的融合发展,也印证了海峡两岸人民“血浓于水”的深厚情感。如今,这位虎将之雄威,永驻鼓浪屿覆鼎岩上。借此雕像密切闽台之间地理相接、血缘相近、习俗相同、感情相融的传统关系,雕像屹立在鼓浪屿海滨,使过往厦门港的船只和踏上厦门鼓浪屿的人们都能看到郑成功的英雄形象。在纪念民族英雄的同时期盼两岸同胞早日相聚,不再分离。
2023年3月9日。


作者简介: 龚飞,男,泸州人,大学本科,笔名公明、于荷。高级政工师、记者。1963年2月生于泸县金龙乡(今龙马潭区金龙镇)。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泸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市散文学会常务理事,江阳区政协文史研究员,江阳区本土文苑联谊会秘书长。四川省首届“书香之家”当选家庭。曾担任长江液压件厂暨长液公司《长液报》责任主编,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信周刊》编辑、记者,泸州市总工会《泸州工运》副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