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郭沫若先生系四川乐山人,当代全才型文化学者,其学术成就达到令人仰望的高度。去年我在当地作家陪同下,探访了郭先生的故居,儿时乐园沙湾和滔滔不绝的大渡河两岸。思考着一代文豪出生之地的家学,教养,认知与经验的熏陶,发现文脉传承的珍贵,遂成此文,请朋友们雅正。】

郭沫若的高度
岳定海
到达乐山沙湾已是辛丑年(2021)晚秋雨后的下午,中午在当地一家饭馆就餐,吃的是蜀中名小吃柴火鸡,而上午在朋友们的陪伴下探访了四川境内第一天坑硝斗岩天坑,坑极深邃,爬上来大汗淋漓亦很是疲惫,心里却喜欢不已。沙湾这块风水宝地紧挨天下秀峨眉山和衍生而出的大峨二峨等优美山峰,环绕它的是滔滔不绝的大渡河(沫水)与青衣江(若水),自然还奔腾着万古不废的岷江。我们的车辆在植被茂密的丘陵七弯八绕,停留在沙湾一条古朴而典雅的街道上,放眼一望,郭沫若故居的正门楣上题写“贞寿之门”庄重横匾,由蜀南名士罗孟汀手书,1892年郭沫若就出生在这道大门后二进院落的房屋里。我还注意到二进大墙上悬挂横匾“汾阳士第”,意为郭氏一族为唐代汾阳王郭子仪后裔。在三进院落之后乃一座安放桌椅的“绥山山馆”,黑乎乎的墙上挂“万世师表”孔子画像,山馆以外为阔大而文雅的花园,这是郭沫若幼年启蒙的地方,此间植有樱花林,我与夫人走过去细观是一株日本友人赠送的晶莹欲滴的晚樱,立于碧绿而横斜的枝头下合影后,我感慨地对夫人讲,“这个园子是启蒙治学的好环境,至少它为童年的郭沫若呼吸到了新鲜的文化空气。”据社会上传言,郭沫若的乳名文豹来源于一个诡秘的梦境,清光绪十八年九月二十七日(晚清1892年11月16日)午时,既是进士之女也是郭沫若的母亲杜邀贞怀孕时,梦见一只小豹子突然咬着她左手的虎口,所以在分娩生下郭沫若后起乳名叫“文豹”。而叛逆的郭沫若是以双脚离开母体的方式降生,让母亲受了不少的罪,后来他诙谐地说:“这大约是我的一生成为了叛逆者的第一步。” 郭沫若多次沉思地说:“我母亲事实上是我真正的蒙师”。这样讲是有依据的,郭母凭借天资而识文断字,默记祖国文化宝库里的华彩篇章唐诗宋词。一首“淡淡长江水,悠悠远客情。落花相与恨,到地亦无声。”便叫发蒙的郭沫若受益一生,好比郭沫若是一眼井,郭母的文化滋养流动于井的岩石之层,不断起伏,井水久不干涸。让郭沫若获得文化才能的是当地有名塾师沈焕章,清末之1892年,眼光独到的郭沫若的父亲郭朝沛亲自到太平镇将沈焕章先生接回家中,办起“绥山山馆”,沈焕章在讲课时,早慧的郭沫若在下面偷玩,沈塾师暂停讲课,叫郭沫若站起背诵蒙童必读之书籍“三字经”与“百家姓”,郭沫若一气将两本书背完,倒让沈塾师着实吃了一惊。他发现郭沫若是一位过目不忘的奇才。山馆周围遍布的“绥山毓秀,沫水钟灵“的自然环境成为郭沫若童年时代的摇篮,沈塾师在教书的空隙,喜欢带着学生去郊游,望着大渡河对岸的石山寒树,望着一叶帆影的远行,每位学生都吟诵着抒情的诗篇。大家闹热一过围坐下来,静静地听沈塾师讲历史故事,他讲王羲之爱鹅,讲荆柯刺秦王,讲苏秦“头悬梁、锥刺股”,学子们眼含泪光,让历史的场景又走进稚嫩的心田一大步。清末的1901年,八岁的郭沫若还反复学习“诗品”,“唐诗三百首”,“诗经”,“书经”,“易经”,“周礼”,“仪礼”,“说文”,“古文观止”等中华经典文库书目,沈焕章塾师广博的文化素养,对郭沫若后来严谨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郭沫若的长兄郭开文对新事物十分敏锐,他呼吁放开天足,对封建礼教予以重重的痛击,他积极倡导女子入蒙学堂接受教育,实施男女平等的主张。郭开文身体力行的社会实践,对胞弟郭沫若幼年、少年乃至青年时期的成长影响极大。
郭沫若因撰写檄文得罪当时民国时期的总统蒋某人而被迫流亡日本,他在学医之余热爱上新诗创作,被史界誉为开创了“一代诗风”的诗集《女神》收入57篇作品,多为诗人留学日本时所作。其中代表诗篇有《凤凰涅槃》《女神之再生》《日出》《地球,我的母亲!》《天狗》《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等。这批新年代的诗歌奠基之作突破千百年的旧格式束缚,创造了一泻千里的自由诗体,为“五四”以后中国自由诗的发展开拓了崭新的天地,而被同时代苦闷中幻灭与追求的读者所仰望!我们熟知的《天狗》一诗,就塑造出一个“开辟洪荒的大我”的斗士形象,它充满着个性解放精神,塑造着旧世界的叛逆者形象,那种气势磅礴的激情,表达了在破坏中渴求创造的决心,体现着人民大众的意志和力量。而在《地球,我的母亲》一诗里,郭沫若深邃而辽阔的讴歌地球母亲,讴歌生生不息的劳动,讴歌工农大众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赞美工农是“全人类的保姆”,“全人类的普罗米修斯”。试问在其黑暗深重的时代,又有几人能在长夜扒出心来高举头顶,为夜行人指明道路?鲁迅算无畏的拓荒者,郭沫若算雄壮的破坏者!自那以后谁又孕育出更多的《阿Q正传》,谁又爆发出更多的开山之作《女神》!文豹者郭沫若,文胆者郭沫若。
郭沫若流亡日本期间,专门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情况,在写出一些文章后,迷雾里的郭沫若在《易经》的书桌上想到了河南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这是龟甲兽骨上的远古文字,盯着坚硬的龟背及神秘莫测的文字,郭沫若艰辛搜求星星点点的甲骨文拓片和沧海遗珠的甲骨学著作。他来到上野“文求堂”,发现书店架上摆着甲骨文学者罗振玉著述的《殷虚书契考释》,书店老板田中庆太郎告诉郭沫若,在“东洋文库”(日本顶尖的亚洲研究图书馆)里存放大量此类书籍,可以随时借阅。郭沫若辗转联系上了“东洋文库”,并利用假名“林守仁”顺利进入书库查阅资料。无数个寒冬酷暑,在枯灯黄卷下边揉眼边著作的郭沫若通过刻苦钻研,写出《甲骨文字研究》这部著作。郭沫若在历史考古方面的贡献,迅速引起了“文求堂”老板田中庆太郎的关注。1932年1月,郭沫若的《两周金文辞大系》在“文求堂”出版。1932年8月16日,磨难中的郭沫若与田中庆太郎谈及由郭沫若编选一部卜辞的计划。第二天,郭沫若致信田中庆太郎:……卜辞之选,初步考虑,拟限于三四百页范围内,拟取名《卜辞选释》。”后来几经周折著述而成的《卜辞选释》改名为《卜辞通纂》,1933年5月,《卜辞通纂》 由“文求堂”印刷发行。该书分为五卷,卜辞一卷,考释三卷,索引一卷。“就传世卜辞择其菁粹者凡八百余片,分干支、数字、世系、天象、食货、征伐、田游、杂纂八项而排比之。”《卜辞通纂》标志郭沫若在甲骨文整理上创造了一个科学的体系。《卜辞通纂》将“卜辞之精粹者”分八类编排并作考释。这就将甲骨卜辞各项内容联系起来,为初学者指明了入门途径,即先判读卜辞的干支、数字、世系,确定卜辞的年代,再进一步探究卜辞显示的社会内容。郭沫若在释读甲骨文方面,也取得突破性成就,除通过选编所体现的甲骨断代外,他还创造性地使用断片缀合、残辞互足两种释读方法,为甲骨文研究开辟了新途径。甲骨年代久远而破碎,很多本来是一片的,碎后不幸散见各处。郭沫若将其拼合在一起,从而得出比较完整的内容,这就是断片缀合。但是,有些残辞可能无法找到缀合的对象,且由于“殷人一事必数卜”,所以有很多“同文卜辞”。集中“同文卜辞”分析比较,使一些不能属读的卜辞被解读出来,这就是残辞互足。以至于文字学家唐兰感叹,在甲骨文研究方面,“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雪堂是罗振玉,观堂是王国维,彦堂是董作宾,鼎堂是郭沫若。罗王董郭,就是有名的“甲骨四堂”。
郭沫若作为一个历史学家,向泱泱大国贡献出《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青铜时代》《十批判书》《奴隶社会研究》四大史学名著。董作宾说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把《诗》《书》《易》里面的纸上史料,把甲骨卜辞、吉金文里面的地下材料,熔于一炉,制造出来一个唯物史观的中国古代文化体系。“《十批判书》是郭沫若在1945年出版的关于先秦思想史的著作,在先秦诸子的研究丛林里独树一帜,郭沫若提出以人民为本位的史学思想,”合乎这种道理的便是善,反之便是恶“。郭沫若认为,孔孟是以人民为本位的,老庄是以个人为本位的,荀子则是倾向于以帝王为本位的,墨子、韩非子是以王公大人为本位的。郭沫若肯定孔子,“我所见到的孔子是由奴隶社会变为封建社会的那个上行阶段中的前驱者”。学者朱自清认为《十批判书》”差不多都是对于古代文化的新解释和新评价,差不多都是郭先生的独见。”
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庆星光璀璨,郭沫若拿出十天时间在激愤里创作戏剧《屈原》和上演后引起轰动。《屈原》的重头戏是被囚之后在神殿上激情饱满的呼唤“雷电颂”,以表达屈原的愤怒并且实现剧作者对现实社会愤怒的呐喊,这是最被世人推崇的一幕。想当初中华剧艺社公演《屈原》之夜场场满座,金山、张瑞芳、白杨、顾而已等大牌明星在重庆国泰大剧院舞台上的倾情演绎,以及左右翼文化阵营的唇枪舌剑,国共间宣传阵地的明争暗斗……实在是热闹非凡。《屈原》作为激发爱国热情的艺术作品,时值抗战相持之时,人民的愤懑之情更容易通过话剧的形式抒发出来,屈原在《雷电颂》中发出的“爆炸了吧,爆炸了吧……”的怒吼声,一度响彻重庆的上空。根据当时周恩来在《新华日报》发表的文章、郭沫若的自述,以及左翼文化人士关于此剧大量唱和的诗词来看,这个戏的演出也是共产党政治斗争的一种方式,周恩来甚至认为“《屈原》演出的成败关系到重庆左翼文化运动的兴衰成败”。此剧由于从一开始便涉入政治过深,当时的褒贬也都是从各自的政治立场出发评论的,甚少从纯粹的文学角度和戏剧角度来看待此剧,甚至在人物该不该遵从历史真实的地方纠缠了很久。解放后郭沫若的文学地位仅次于鲁迅,在戏剧领域与老舍、曹禺并称为“郭老曹”三大家,成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文学基石。话剧《屈原》也被认定为“散发着爱国主义豪情”的历史剧而奉为经典。
《甲申三百年祭》是郭老在当年春天为纪念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胜利300周年而作的长文,脱稿于1944年3月10日。经过几天修改,郭老把他送交当时在重庆的董必武审阅。全文大致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说明朝末年,政治腐败,灾荒严重,崇祯昏聩,结果引起民变,弄出亡国之祸。第二部分叙述李自成起义队伍由小到大,终至推翻明朝统治,占领北京。其中特别详细考证了知识分子李岩的经历及其重要作用。第三部分说明李自成占领北京之后,不听李岩的主张,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忽略敌人,不讲政策,有些首领生活腐化,发生宗派斗争,最后终于失败。没有想到,交稿后的第三天,《新华日报》就全文连载了,自3月19日刊出到22日全部载完。仅隔20天,毛泽东主席就在《学习和时局》的报告中提到这篇文章,指出:“我党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表现了大的骄傲,都是吃了亏的。……全党同志对于这几次骄傲,几次错误,都要引为鉴戒。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不久,林伯渠同志自延安飞抵重庆。林老亲自告诉沫若同志,党中央、毛主席决定把《甲申三百年祭》作为整风文件,供党内学习,并且已经在延安和各解放区普遍印发。1944年8月下旬,郭老收到周恩来同志从延安托专人带来的《屈原》和《甲申三百年祭》的单行本。郭老当天即给毛主席、周副主席和许多在延安的朋友一一致函,感谢他们的鼓励和鞭策。12月,郭老收到毛泽东主席写的复信。沫若兄:大示读悉……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你的史论、史剧有大益于中国人民只嫌其少,不嫌其多……毛泽东 一九四四年十一月廿一日于延安。
郭沫若在乱云飞渡的时期写下封笔之作《李白与杜甫》,这之前他早留下言证,“唐诗中我喜欢王维、孟浩然,喜欢李白、柳宗元,而不甚喜欢杜甫,更有点痛恨韩退之。”《李白与杜甫》初版于1971年10月,那是一个万马齐喑的年代,文字沙漠化的中国突然印行一本《李白与杜甫》,自然引起国内外的复杂眼神的关注,作家茅盾曾评价“论李杜思想甚多创见。”另有一位文史专家恽逸群在1972年给郭沫若的书信中说,《李白与杜甫》“一扫从来因袭皮相之论”。该书上篇论述李白,下篇评介杜甫,附上李白、杜甫年表。郭沫若力图还原被误读千年的“诗仙”与“诗圣”真实的一面。被文史界赞誉为这部书写得“文情并茂,充满活力”,显示出郭沫若作为一代文史全才卓越的考据功底和敏锐的诗人感受。郭沫若研究协会副会长谢保成说:“从学术研究的视角来审查《李白与杜甫》一书,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是超越前人的,或者说是显示其大师手笔的。其一,发挥着他独具的文史‘两栖’的特长,透过李白与杜甫,尤其是李白的经历和遭遇,生动地展现了唐代社会自开元至天宝年间是如何由盛转衰的历史画卷……其二,以诗证史,把李白身世、李杜宗教生活等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层次。”这是一部和陈寅恪的《元白诗笺证稿》一样充分发挥文史特长的著作。直到学术界争鸣之1994年,文学评论家刘纳一篇《重读(李白与杜甫)》才让世人猛然醒悟,原来郭写此书别有怀抱,刘纳的文章用理解的笔调写道:“李白62年生命中,足以吸引郭沫若探寻兴趣的究竟是什么?按说,郭沫若所瞩目的该是李白那不世出的才情,但是,《关于李白》却并非以考察李白诗歌的成功为主线,相反,作者将大部分篇幅用来叙述李白在政治方面的‘失败’……很明显,作者论述的重点在人生而不在诗。”当郭沫若以叹惋的遗憾和强烈的不平感叙说一个成功诗人‘失败’的人生故事,他的思考牵连着一个古老而常新的题目,“中国诗人在诗与政治之间的徘徊。”我以为,在看似扑朔迷离的《李白与杜甫》书中,寻找并体悟郭沫若埋藏的密码,或许更符合人生轨道之逻辑。问题是,过去这几十年,伟大的郭沫若被宵小演绎成脸谱式的形象,一些无事生非的人长时间这么说,再也不能扒下来,如估倒扒,非伤筋动骨不可。因此拨开迷雾见青天,我们应该穿过《李白与杜甫》的文字迷魂阵,去揣摩文字背后作者的真实心迹。过去这一百年是一个大时代,这个大时代里的人各有脸谱,其中的甘苦实难尽言。据文史专家桑逢康说:“迄今为止,没有任何确凿的过硬的材料,能够直接证明郭沫若写《李白与杜甫》是为了迎合毛泽东。”郭沫若的女儿郭平英在最近的一个访谈中也说到此事:“我认为是一部学术著作,但偏巧郭老的观点和主席相同,可能使这个问题复杂了。”然而还是这一本书,在问世的38年后入选《中国图书商报》“60年最具影响力的600本书”首批书目,这就不是偶然的了,这本书就是一代文豪郭沫若今生今世的封笔之作《李白与杜甫》。
郭沫若先生是现代文化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和翻译家。我们通过品味《女神》等诗作感受到他作为文学家的浪漫气质,通过观看《屈原》等剧目知道了他作为史剧家的艺术韵味,通过研读《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等文章得知了他作为历史学家的深厚底蕴,但是作为翻译家的郭沫若却不被世人所熟知,然而他做出了惊人的成绩,30部达500多万字的译作是他留给后人丰硕的财产,呈现出一幅五彩斑斓的翻译画卷。文学类作品翻译是郭沫若的重点,主要有小说类《争斗》《法网》《石炭王》《屠场》《煤油》《少年歌德之烦恼》《战争与和平》(第一分册)等文学类体裁作品占了他译作的一半还要多,从这个角度印证了郭沫若以文学家的身份登上“五四”历史舞台的必然性。自然科学类翻译作品是《生命之科学》,这是郭沫若翻译所有著作中工程量最为浩大的,从1931年3月着手翻译到这部作品的翻译完成,充分显示出了郭沫若广博的学识和严谨的科学素养,也奠定了他“百科全书式”的文化成就。今天回望,和他同时代的鲁迅、周作人、胡适等“五四”文化巨匠都有众多的翻译作品留世,造就了郭沫若作为“五四”一代知识分子所独有的学术眼光和文化素养,从而折射出他们那一代文化宗师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郭沫若还在现代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新中国成立以后,郭沫若在繁重的国事之余从事丰富的书法创作。他慷慨为人,博识广闻,为全国各地名胜古迹、工矿学校以及社会各界和海内外友人留下难计其数的墨宝,其书法作品数量之多,影响之广,少有出其右者。郭沫若以“回锋转向,逆入平出”为学书执笔八字要诀,其书体既重师承,又多创新,展现了大胆的创造精神和鲜活的时代特色,被世人誉为“郭体”。郭沫若作为苏轼以后四川诞生的又一大文人,其书法成就堪与东坡媲美,为世所重,充分地反映了他深厚的学养。一生从大风大浪中过来的郭沫若,在书法里头昂然表现出其大学者、大文豪风范,无论长篇巨制,抑或短笺小札,用笔都十分果断,个性强烈里犹见风骨。新中国成立以后,郭沫若在繁重的国事之余从事更为丰富的书法创作。他慷慨为人,博识广闻,为全国各地名胜古迹、工矿学校、以及社会各界、海内外友人留下难计其数的墨宝。环视书界,郭沫若书法作品数量之多,影响之广,少有出其右者。他为建国15周年而创作的巨幅书法作品是代表作之一。在一幅质地上乘的的宣纸上,郭沫若用苍劲有力的行书一挥而就了“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八个气势磅礴的大字,拍卖会最终以 319万元的价格成交,而为书法界津津乐道。
郭沫若遭人诟病的是一生迎娶三任夫人,并还有一些缥缈难寻又若隐若现的几个情人。他的第一次婚姻是由父母一手包办的,原配妻子叫做张琼华,在郭沫若揭开妻子盖头的那一瞬间,长相平平的乐山女子张琼华让郭沫若大失所望,新婚五天郭沫若就离家远走。没过什么“夫妻生活”的郭、张二人也未留下一男半女。张琼华为人贤良淑德,以后阴暗的68年时光里,张琼华孤独地守在郭沫若老家尽孝,一生在凄凉的光阴里踽踽独行。第二任夫人伊藤富子是郭沫若在日本留学期间认识的护士,看到这个女子的第一刻,郭沫若就对她深深的迷恋上了,随即对女子展开热烈的追求。1916年,郭沫若在日本与佐藤富子同居,并为女子起了一个很圣洁的名字安娜,把她比喻为心中的圣母玛利亚。郭沫若与安娜共生育五个子女,呕心沥血将他们培养成科学家文学家摄影家,在各自岗位做出不俗的成绩。郭沫若的第三任妻子叫于立群,郭、于两人于1938年同居后生下四男二女,后来有两位郭氏才俊在“文革”动乱中不堪羞辱而相继自杀,另三位子女经历风风雨雨后成长为祖国的经济学家和音乐家。想到这些,我就朝沙湾的天空看上去,哲学家对鸟感叹,“虽然我没有在空中留下影子,但我飞翔过。”实际上郭沫若的天空已飞过几只鸟,雄雌均有,不过乱了飞时清澈的影子,就让人感到迷惑,仅此而已。
我们在沙湾郭沫若故居走走看看,深秋的雨水激荡在园林高大的乔木与开放的花卉之间,稍稍显得沉闷了一些。我抬头看绥山山馆和不远处被浓密雨雾笼罩的峨眉及其二峨三峨,才知道它们实在是高大伟岸,晴天难见一峰擎天的形状,连细雨绵绵的时日,也不见其巍峨的身影呢!可是谁又能否定蜀中名山峨眉的高度和脚下永久流淌大渡河的深度呢?自然界如是,一位叫郭沫若的文化巨人也如是!
公元2021年10月中旬创作于成都、绵阳、乐山、眉山、青神文学采风旅途之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