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文:呼兰河上画舫游

作者简介:孙文,大专文化,高级政工师,中共党员。长期从事公文写作、新闻写作、文学创作。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中华诗词学会、黑龙江省诗词协会、黑龙江省楹联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地方文学研究会理事,哈尔滨市党史研究会、延安精神研究会会员。出版代表作《穿越心灵的步履》,曾任哈尔滨市解放70周年纪念文集《传承与传奇》副主编。曾任哈尔滨市委史志和齐齐哈尔市建党百年征稿评委。有诗作选入《燕京中国精英诗人榜》《中华诗人年鉴》《当代中国诗人精品大观》《黑龙江当代诗词•男子百家》。作品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民兵》《中华诗词》《新时代党建》《诗词月刊》等,征文曾获得相关奖项,获“雅韵精华•诗会百家”诗词一等奖,《联斋》优秀诗联家等。

西江月·呼兰河上画舫游
秀水兰河咏叹,畦田黑土飘香。洛神故里续情长。出彩犹如画舫。
载誉志书说话,耕耘椽笔风光。星花拓路赞声扬。新作频出以飨。
上苍降临甘露给呼兰河奔腾不息的勇气,天庭的琼浆玉液陶醉了呼兰河儿女的情怀。20世纪40年代萧红的《呼兰河传》问世,使北疆小镇呼兰与其名字闻名于世。《呼兰河传》如同呼兰河上的画舫,绽放异彩。半个多世纪以来,弘扬民族文化,创作黑土文学,萧红故里文坛精英层出不穷,他们一部部佳作华章也打造成一艘艘画舫,追随《呼兰河传》远航,给这条母亲河以多彩多姿。而天之骄的《呼兰河畔》又是继萧红之后,服役最早的一艘画舫。

一
当我在江山文学网首页“江山长篇阅览区”军事历史题材的栏目下,看到天之骄的长篇小说《呼兰河畔》时,眼睛为之一亮,精神为之一振,嗨!好家伙,仅一字之差,马上就联想到了萧红的《呼兰河传》。
对于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黑土地上的人们应该说是更为了解的。1940年12月20日,萧红在寂寞、苦闷怀旧的心情中,写完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作品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以第一人称“我”,通过对故乡小城呼兰的典型人和事,以朴素率直、凄婉细腻的笔调,真实而感人地再现了她童年时代东北农村黑暗、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揭示了旧的传统意识对人民的束缚和戕害,表达了她对家乡人民苦难境遇的深切同情,以及对旧风俗、旧习惯进行了无情的鞭挞。这是萧红《呼兰河传》闻名于世的“骨骼”与“经络”。茅盾先生在序言中称:“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我念初中时就读过《呼兰河传》这部作品,作家萧红笔下的令人窒息的东二道街的大泥坑、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会的小城精神盛举、小团圆媳妇的惨死、有二伯的不幸遭遇、磨官冯歪嘴子一家的艰辛生活等,至今记忆犹新。近些年也曾几次去呼兰参观萧红故居,站在大花园里,眼前又浮现出萧红那细腻、逼真的描写……
而对于天之骄的这部继萧红《呼兰河传》之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呼兰河畔》,我倒想看一看里面究竟装的是什么宝贝疙瘩。
“这是日本鬼子投降后的一九四六年仲夏的一个傍晚,一叶小舟在越来越浓的夜色掩映下,从松花江的上游向下游划去。摇桨的是一位二十八九岁的少妇……她叫耿兰,刚刚接到中共中央东北局哈北专员办事处的命令,到兰陵山区任区委书记。”由于船行到晚上的时候,遇到天气突变,并碰到了三个前来拦截他们的土匪。耿兰让历娟把土匪引到船上消灭,过程中孟虎开枪,引来了山寨上的土匪,情况很危急。小说由第一章初试锋芒开始,继而依次推出叔女相遇、磨倌妈赠马、古城寻迹、石公祠怀旧、骆驼山义举、难断怪钥匙、乔装进城、贼店遇险、石匠醉打女匪首、火烧屯赏月、双女探险、修女巧救难、雪夜追仇敌、虎穴请神医、智探白蛇洞、巧舌离间、有鸳没鸯、“秧歌队”歼匪,到第二十章火欲兰陵,耿兰他们全力攻打兰陵山,邱八告诉了鸳鸯眼睛的秘密,耿兰打开军火库,找到了枪支和弹药……
“天高云淡,兰陵山今天格外壮观、美丽、多娇。一辆辆马车载着军火奔驰在通往呼兰的乡间路上。耿兰和孟虎、历娟扶着磨倌妈来到小草和东诸葛的墓前,依次向小草和东诸葛三鞠躬,一颗颗泪珠落在雪地上。”
“耿兰、孟虎、历娟等人飞身上马,他们共同往天上放三枪,向死难的烈士致敬。然后,战马腾飞,箭一般向前奔去……”
这部长篇小说,描写的是解放战争时期,东北某兰陵山区剿匪反霸,同隐藏的国民党特务斗争的故事。小说紧紧围绕鸳鸯钥匙、鸳鸯石门为线索,通过一系列波澜起伏、环环相扣的情节,惊险、紧张、传奇、曲折的场面,塑造了女区委书记耿兰及历娟、“美人痣”姑娘、东诸葛、邱八等人物形象。浓郁的东北地方风情、风俗的描写使该书更具有可读性。全书28万字,哈尔滨出版社已经出版,并在广播电台录成长篇小说连播。
我如饥似渴地读完了天之骄的《呼兰河畔》,被小说里栩栩如生的故事情节所感染。心想,哈尔滨有中共北满省委机关办公旧址,有东北烈士纪念馆,又有以李兆麟、赵一曼、杨靖宇、赵尚志等民族英雄和革命烈士命名的街道、公园,有作家周立波笔下反映中国农民土改斗争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的原型地尚志元宝村和作家曲波长篇小说《林海雪原》的牡丹江地区当年生活实地,尚志的小北门赵一曼英勇就义地,海林的杨子荣纪念馆及其墓碑,李兆麟将军被害地哈尔滨水道街9号及李兆麟将军墓碑,以及赵一曼、赵尚志、杨靖宇、李兆麟塑像等。对于我们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唱着东方红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曲的20世纪50年代的人来说,从少年到青年,所受到的就是革命传统的熏陶,浇灌的就是“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的理念。自己原来在部队岗位工作时也为一些离休老首长整理过当年参加东北剿匪的回忆录等,这些年也多次到这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纵观哈尔滨的革命史,《呼兰河畔》的问世又为哈尔滨地区解放战争时期那段难忘的历史续写了新的精彩篇章。
歌颂什么,反对什么,是文学作品的灵魂与生命。毋庸置疑,《林海雪原》《暴风骤雨》是反映解放战争时期家喻户晓的文学瑰宝,而《呼兰河畔》则是反映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奇葩。
为此,我非要认识认识《呼兰河畔》作者天之骄不可。

二
通过作家彧儿的牵线搭桥,我终于见到了自我研发、自我打造《呼兰河畔》这艘文学画舫的总设计师、总工程师天之骄,也知道了其本名叫郑旭东。
我面前的这位中等身材,偏瘦的小老头儿,着灰蓝相间的羽绒服,单挎皮包,里面装着多功能的录像照相机,不吸烟,不喝酒,慈祥谦和,平易近人,稳重老练,谈吐自如,幽默诙谐……不了解的人,谁也不会想到《呼兰河畔》这部长篇巨著就出自这个小老头儿之手;没有一点“官架子”和所谓“做派”的他,又有谁会想到这小老头儿竟然是一位堂堂正正的领导干部。这就是我初见作家郑旭东先生的第一印象。
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作家郑旭东先生,哈尔滨是他的故乡,确切地说,他是生在巴彦,长在呼兰。毕业于黑龙江大学,国家公务员,曾任呼兰区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呼兰区广播电视局副局长兼电视台台长,哈尔滨申通广电网络公司副总经理。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农村记者协会理事,哈尔滨作家协会理事,呼兰区作家协会主席。现任呼兰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秘书长。
认识作家郑旭东先生,是我的幸运,这要感谢江山文学网东北风情社团社长彧儿。提起这个彧儿,我还真得要多说上几句,她叫刘丽华,是哈尔滨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协会会员、东北小小说沙龙会员。这位年轻的女作家,虽学理科,却对文字情有独钟,大作频出,出有《岁月馨语》散文集,其作品发表于诸多文学网站和纸媒报刊,多次参加征文并获奖。她是一位以手写心、以文会友、倾心写字、坦荡为人的人。在她的身上有一串串为江山文学东北风情社团付出的闪光数字,我也拜读过她的多篇作品,也曾写了《彧儿笔下的家人》的读后感,彰显了一位年轻女性“只因美丽才漂亮”的高尚情操。我这个人就是不做过河拆桥的事,所以就多说上这么几句。
呼兰河、少陵河,割舍不断的地缘乡情,让我与作家郑旭东先生一见如故,相见恨晚,大有“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识一家人”之感。
记得,我与作家郑旭东先生还没见面前在QQ上发信息时,他问我:“你哪年从巴彦走的,王志义你认识不?”“我是1982年来省城的。”我一边回答又反问一句:“你怎么认识他?”郑旭东先生告诉我,当初他在呼兰、王志义在巴彦都是广播局的领导。说来也太巧了,我与王志义大哥是在1977年12月26日一同从县里派到基层人民公社在一个班子工作的同事。我给王志义大哥打了手机,他告诉我:“郑旭东局长为人厚道,擅长写作,出版了很有影响力的作品,还赠给我一部长篇小说呢!”有了这样一层关系,我与作家郑旭东先生更近了。
同龄人,又都是老乡,说起话来就有共同语言。没多长时间我们就混熟了,尽管他叫我老兄,出于对他文学创作成就和人品的敬佩,我还是尊敬地称他为老师。
人熟为宝。我这个人办事是个愿意较真儿的人,一来二去的,难免向郑旭东老师问起他的成长史,每当这时,不愿意张扬的他,像挤牙膏似的,讲述一些往昔的片段,那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
他,17岁中学毕业回乡当“小半拉子”,因为瘦小不会干活,割地时,人家割完早就回家了,他还得贪黑割一两个钟头。生产队长见他太瘦弱,就派他“看青”和读读报纸。也许是报纸的灵性所致,干不惯庄稼活的他念中学时作文底子就好,18岁那年,在县里《红文艺》上发表了一首长诗《歌唱张勇》,
自然,这足足在小小的山村“轰动了一个夏天”,他也被人们称道是“有出息的孩子”。于是,乡亲们推举他上了大学。继而,兄嫂节衣缩食地供他上学……大学毕业后,从小就有志于“写出去”的他,从来没有放下手中的笔,痴心不改地舞文弄墨。也是由于萧红这枚“烛光”的感召,在县直机关工作之余,或与县志办人员交谈,或在下乡工作期间,常常听老人们讲呼兰剿匪斗争故事,他又访问了很多当年参加剿匪工作的老同志,感恩图报的他,在一次作家班作品讨论会上,谈出构思,引起出版界及同行的高度重视,市作协的几位领导亲赴呼兰为其请创作假……
不久,郑旭东老师的长篇大作问世了!这不是当初因发表《歌唱张勇》的一首长诗,在小小的山村“轰动了一个夏天”,而是沸腾了呼兰河、唱响了松花江、激荡了黑龙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郑旭东老师是呼兰儿女的骄傲,更是黑土地上人们的自豪,也正应了天之骄的笔名。
《遥远的昨天》是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韩梦杰为郑旭东老师这部长篇小说作的序。
“白云点燃了蓝天的记忆……也是在松花江北岸的乡间土路上,一个背着书包上学的黑瘦小小子,每当路过一片坟地,他都要停下来数数那三十二座坟包子!到了夏天,放学归来的他总是要在草甸子上采摘着野花,黄色的、白色的、紫色的、红色的,他把这些叫不上来名字的野花用草梗扎成一束花,然后,恭恭敬敬地把一束一束的花,放在三十二座坟前……从小学到中学的九年间,一天八里地,这个光着脚丫子上学的黑小子是天天路过这群无名烈士坟。这三十二名烈士是为了解放呼兰这块土地而牺牲的,人们只知道他们是‘三五九旅’老八团的,都是南方人,这里有连长,有指导员,还有战士,然而,为了解放黑土地的这群南方人都没有留下他们的名字!没有名字,可人们却能记住他们。这个记得这群烈士的小男孩,如今已经长大成人——就是今天的郑旭东。”
“《呼兰县志》是这样记载着这些无名英雄的:1945年11月—1946年12月,在呼兰剿匪斗争中,牺牲的外籍烈士,除尚长河、王培烈、王庆祥外,有36名烈士没有留下姓名。”
“《呼兰县志》还记载着这些无名烈士的同一时代人——骑白马、挎双枪的有名的剿匪英雄:耿田,女,原名耿宽云,河北省阜平县魏家峪村人,父亲早逝,家境贫寒,十岁就到地主家当佣人,后在其表哥、共产党员李信仁的影响教育下,从地主家逃出参加革命。1929年入团,1931年入党,抗日战争时期,在后方做了大量组织工作和妇女工作。1945年‘八·一五’后,响应中共开辟东北根据地的号召到了东北,同年11月耿田任中共呼兰县委组织部长兼东三区委书记。”
“1946年蒋介石大举向东北进兵,占领了山海关、沈阳、长春等地。潜伏在各地的国民党余部,认为时机已到,到处招兵买马,收编土匪,对新建的民主政权进行反攻倒算。因此,清剿土匪、保卫政权,成为当时党的中心任务。东三区……加上其他零散的小股土匪,合计1 000余人。耿田组织了六七十人的区武装中队……在耿田的指挥下,从1946年8月2日—1946年9月20日,不到50天时间,区中队和土匪打了5仗,共击毙土匪24人,俘虏10人……”
这就是郑旭东老师这部长篇小说的历史背景,耿田就是小说中女主人公耿兰的原型。
“寻求历史与现实的呼应,以关注承载着他整个生活和命运的呼兰这一方水土为旨归的长篇小说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作者有丰富的想象力,是编故事的能手,可谓匠心独运。”
“我只想重复一句古人的话:‘文如其人’。作家郑旭东平时话不多,是个耽于思考而不事张扬的人。在被污染了的当今时代,他敢于以被贬值了的文人自居,固守着自己的理性思考和道德勇气,敢于褒贬时弊,体现了他对社会、对人生的人文关怀。”
是呀,高山映蓝天,江河流日月。昨天虽已遥远,历史却已铭记,道德不可或缺,传统不可丢失,否则就会成为发育的畸形!这正是郑旭东老师这部长篇小说的价值所在。
郑旭东老师的《呼兰河畔》,这是继萧红《呼兰河传》之后的第一部以呼兰河为中心写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呼兰地区第一个被广播电台录制连播的长篇小说,据讲该小说目前正准备在香港筹拍电视剧。如同当年萧红继《呼兰河传》后,又推出了长篇小说《马伯乐》,小说《后花园》,散文《小城三月》《北中国》《骨架与灵魂》《给流亡异地的东北同胞书》《九一八致弟弟书》等诸多作品一样,如今在郑旭东老师的《呼兰河畔》这艘文学画舫上,又搭载着孪兄弟长篇小说《火浴》,描写农村机械化的中篇小说《播种记》,反映百姓生活的短篇小说《龙卷风》,描写黑土地上人们生活、习俗的散文集《陋室闲话》,电视剧(广播剧)《喇叭、棋招、预见性》(获黑龙江“飞龙杯”三等奖)则是鞭挞农村自吹自擂、假大空的力作;他还参与多部电视专题片的撰稿及歌词创作活动,并获得相关奖项等。
郑旭东老师的画舫承载着他的诸多作品,竖起了一座新的里程碑。

三
郑旭东老师在逐渐步入老年阶段的今天,仍然是感恩图报、勤奋笔耕、大作频频。而有时又是出于作家的一种责任的使然和义务的传承,与青年作者和刚入门的作者有了更多的交流沟通,辅导讲座,传经送宝,主动为弘扬黑土文化默默无闻地做出奉献。
郑旭东老师以《小说创作之我见》撰文指出:最近,在网上看了一些小说,也和很多文字爱好者共同探讨对当前网络小说的一些看法。结合自己多年创作的实践,总感觉有许多的话要说,不吐不快,特撰小文,谈一点体会。
他从什么是小说,总结了一句话:“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连贯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必须具备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和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
而他在小说创作两个基本点中,又深有感触地指出:“小说是所有文体中最杂、最乱、最难写的。”“一个基本点,是会刻画人物。另一个基本点,是会编曲折精彩的故事情节。”在这方面,郑旭东老师一再强调要“立起来”。这也是他多次对我说的话。
他在小说创作基本要求中又讲到在人名、主题、刻画人物、结构、语言运用上的注意事项。“作家语言就是画家的画笔,音乐家的指挥棒,导演的‘讲戏’。”又指出:“现在,有些网上小说让读者看不懂,有的犯‘法’(语法)。”
他在创作中的几点体会中所说的,小说创作是作家因为被现实生活所感动,根据对生活的审美体验,通过头脑的加工改造,以语言为材料创造出艺术形象,形成可供读者欣赏的文学作品。通俗一点讲,创作小说就是要做到一是作者要有较高艺术修养。二是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会观察生活。三是一定会编故事。四是小说写好后,要多给人看,不要怕提意见。五是作者要加强自身政治素质的提高。
郑旭东老师利用业余时间,以挖掘黑土文化为乐趣,最近在江山文学网发表了系列的东北风情散文,拜读后不仅感到厚重的文化底蕴,构思的巧妙,直观率真中又有十分的新奇。对于东北风情这些特有的东西,当今的年轻人或许都不十分清楚,或许也不想去了解,不过我说还是知道一些要好得多。就像我们阿城区金上京历史博物馆中大金国记事年表中表述的那样,因为女真族是满族的祖先。也有当年宋朝抗金英雄岳飞的故事,精忠报国精神定当弘扬,只不过金国的女真族当时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个少数民族。谈到这里,历史或许不需要后人去矫正什么,只是向后人告诉了什么。所以,用大民族观的科学态度,就东北而言更应该重视大金国这段历史,更应该重视满族文化的了解。
而郑旭东老师的东北风情系列散文,都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奇珍异宝。你看,《大姑娘叼烟袋》,我们想再一次目睹大姑娘叼烟袋,只能去看放在博物馆的展柜里那绽放着温润的光泽展品,听讲解员讲述那烟袋锅里的久远故事……《养活孩子吊起来》,说的就是怪。乡村的摇篮曲,哼来了燕飞蝈蝈叫,天上白云飘。农屋里小景,勾勒出殷实人家幸福、和谐的素描。悠车子,感谢你!悠香了我们祖辈人的童梦。悠车子,记着你!让我们后代人,不忘过去,永远珍惜今天……
郑旭东老师热心、真心、倾心关怀文友们的成长与进步,每当文友们发表了作品,他都及时给予鼓励;每当文友们求助于他,他从不推辞;每当文友们请教于他,他都耐心指点;每当文友们有了一些作品,他都精心策划,积极推荐……我就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感受与体会。
郑旭东老师见我在江山文学网等发表了一些散文,就与我说,把这些散文整理整理,编个电子书稿。既然是电子书,总得有个名字,这就叫作名正言顺。于是围绕家乡的少陵河去考虑书的名字,《少陵河晚风》有点像小说,最后定为《相思情暖少陵河》。我打电话给郑旭东老师,恳请他为我的散文集编审和作序,他爽快地应允下来。诚然,这也是《呼兰河畔》这艘文学画舫前行中搭载的为人作嫁的绿色副产品。
我在文章中由开始的天之骄,到作家郑旭东先生,后来到郑旭东老师这样一个渐进的称谓,不仅是自然的过度,也是情感所致。

巴彦诗词楹联协会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