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贤山寺记》试译
文‖王宁波(陕西扶风)
近日在续修编排我扶风天度王氏族谱,查阅相关资料时,巧在网络发现明代进士杨博与我十世祖讳纶岐东公于嘉靖十二年五月十六日约游贤山寺后撰写的《游贤山寺记》,族人有不解其意而欲知其意者令我释解,我又是概知其意而难尽其意,两难之中斗胆试译,俟挨方家利斧:

《游贤山寺记》译文
贤山寺距离扶风县城一十五里,面对终南山,近临渭河。相传是有品德高尚的贤良之人曾在这里聚集所以叫贤山寺。嘉靖癸己年也就是公元1533年,我经过连续三年考试赴任长安县县长,今由老家山西浦州问道先来到扶风,看望在这里任县长的父亲(杨瞻)大人。见到父亲时,王岐东先生也来探视。岐东先生给我说:县南有一个贤山寺,是一个非常幽静的胜地请你去那里看看。便于五月十六戊午日,父亲顺便邀请汪泉齐先生、石东溪先生、萧钝齐先生、王世卿先生、赵元凤先生和我前往贤山寺游览。到贤山寺后看到岐东先生已提前到达,正与贤山寺住持僧人真金和尚在寮房谈话,听到我们已到急忙出禅室迎接我们一行,见了面高兴地大声说到:阿弥陀佛!我忙了大半天怕你们不来,现在你们果真来到。随后便陪我们参观各个殿堂,寺院殿宇真是雄伟壮观,建筑精美,巧夺天工。

寺院西侧有一个洞十分深邃,进去看朝南又是一个洞,洞下有一坐木桥,木桥上面还盖的房屋,我们一行围坐在一起聊天,凉风徐徐吹来,清雅的兴致兴油然而生,确实是一处胜迹啊!在聊天过程中,听说是前任的孙县长想拆毁贤山寺,后来因为听了王岐东先生意见才没有拆除。由此可知前任孙县长与岐东先生的意趣各有不同。起座后我们走到桥西又是一个洞口,从洞里穿过便登上塬畔最高处,向远处眺望,南山就像拱桥一样,腑首看渭河真像似一条明线。
小麦等夏田作物已经收获,到处都是农民持各种农具收割碾打的喜人场景。午饭时任扶风县长的父亲首先举起酒杯祝辞到:农民即将夏收,形势喜人,作为县长,首先感到高兴。请各位都端起酒杯祝我扶风人民安足乐业,丰衣足食。在座大多数都是我尊重的人,希望不吝赐教。后来我也接着说:很好,今天不虚此行,看到扶风政通人和,民众日子过得都好。若情系民生,百姓就不需要管理做到各营诸业,恪守其位,但愿我们今天不是无目的乱游。夜幕降临的时候,真金和尚礼佛后向我提出了进一步请求:希望我写一篇游记,刻碑后立在贤山寺山门口。我说:佛教的历史由来已久,不是我们这些当官的能说得清的,而我如何又怎么写记呢?我曾经听说东南有著名寺院,有金山与半山之说。而金山之记载,说的是宝藏。半山之显著,说的是它的地方。此前我还没有听说有贤山得名的地方,考究县志记载,贤人的姓名虽然有记载,但无法详加考证。然而,由贤山寺到张载先生的横渠书院仅一二十里远,怎么能知道没有好事的人敬仰先生之风而命名呢!明天,我把此记文将按顺序写在石碑上,交给真金和尚去请人刻石,叫以后的人知道我们这次游览,不是为游此寺而是为游此山,不是为游此山而是冲着贤字而来。所以写文记下来!
(杨博,进士出身杨瞻之子,字惟约,山西蒲州人,明嘉靖进士,授盩厔县知县,调长安县。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太师;杨瞻,明代宰相杨博之父,字叔后,号舜原,进士出身,授河南扶沟知县,复除授陕西扶风知县,拜贵州道监察御史,改大理寺评事;王纶,字汝言,号岐东,扶风天度人,曾任真定知县、巡按四川监察御史、嘉兴知府及浙江参政等职。)

2023年3月7日《游贤山寺记》原文
贤山寺去扶风县城一十五里,面终南山,临渭水。相传以为贤人尝聚于斯故名。嘉靖癸己,余令长安,当考三年。浦问道西入扶风,谒家君时,岐东王子来视。谓余曰:县南有贤山寺,颇极幽胜,请子眺望之。乃五月十有六日戊午,家君遂邀泉齐汪子、东溪石子、钝齐萧子、世卿王子、元凤赵子,挈余往游焉。至则岐东子已先至,与僧真金共话於禅室,急出迎余。相与大嘘曰:老僧忙了半日,今信然矣。遂周旋殿厅间,殿厅备极工巧,类非今世工人所作。西有一洞甚深邃,转南复入一洞,洞下有木桥,桥上覆以屋,相与围坐其中,凉风徐来,清兴丽然,盖胜迹也。或言前令孙君尝欲毁之,后因岐东言而止,则二公之趣可知矣。桥西复入一洞,出则登高岗,极目而望,南山若拱,渭水如线。时夏田方成,钱砖芷艾之乐遍及四野。家君首举酒祝曰:夫农工既成,吾有司当乐之。诸君皆酌酒祝曰我民安田里足衣食,皆我明公之赐。余曰:善哉,兹行也。民莫关焉,愿岂浪游哉。日暮将旋,真金跪而进曰:愿作记以置诸山门。余曰:浮屠氏之学久,不道于吾士大夫之口矣,而余何记之。余尝闻东南胜寺有金山与半山焉,夫金山之著,志其宝也。半山之显,志其地也。未闻有以贤山名者,稽诸县志,贤人姓名虽俱不可考,然此间去横渠仅一二十里,安知非好事者景慕子厚之风而命兹名焉!明日,遂次第书于石,付真金刻之。使后之君子知余之游,非为此寺为此山,非为此山为此贤也。故记之!
大明嘉靖十二年癸巳夏五月吉日赐进士第长安县知县杨博识
作者风采

作者简介:王宁波,扶风天度王氏二十四世孙。佛教居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