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用情用文字
书写书话书大爱
文图/饶晓辉/江西

“笔耕不辍几春秋,岂忍铅华对水揉。”总觉得这句诗词用在自己身上,再也恰当不过了。
有过数载军旅生涯的我,入伍期间历任战士,通讯班长,连部文书。从军几年多次受到上级嘉奖,服役期间,在参加所属部队通讯专业技能练兵大比武中,连续三年勇夺第一。中学时代就喜爱文学写作的我,在部队紧张繁忙的工作训练之余,还不忘加强自身的文字写作功底。我曾自费参加广西《柳絮》文学举办的创作函授学习,并顺利完成学业。训练之余,我时常拿起手中的笔赞美军营生活,宣扬好人好事。曾先后在《解放军报》、原福州军区《前线报》以及厦门,泉州等新闻媒介发表多篇稿件。

退役回到地方后,我始终牢记部队首长的退役赠言:军人到哪都要最优秀!九十年代初期,我只身前往南粤广东汕头寻求发展。在人才济济,卧虎藏龙的潮汕大地,只用了不到五年的时间,便从公司的一名普通员工,做到这家上市公司的中层管理,靠的就是自身的不懈努力和骨子里军人永不言败的精神。在汕工作期间,我继续发挥自己所掌握的写作技能,坚持笔耕不辍。先后在《羊城晚报》,《汕头日报》,《特区晚报》,《澄海报》以及多家新闻媒体发表小说、散文、诗歌和新闻稿件千余篇,并被南方报业集团,汕头特区报社聘请为特约记者。时任《羊城晚报》驻粤东记者站主任黄尉山,在获悉我的故事后,撰文《趴在床上写作的外来工》发表在羊城晚报.粤东版。一时间,我成了粤东大地人皆尽知的“名人”。
2016年,在外打拼多时的我,回到家乡一一东乡。此时已年逾不惑的我仍不忘挥文泼墨,讴歌新时代,弘扬真善美。2020年及2021年,曾先后代表家乡虎圩乡参加全区“感恩奋进新时代”和“回望军旅路,奋斗新征程”演讲比赛,均取得二等奖的佳绩。与此同时,我还被区有关部门聘请为基层党史宣讲员,多次深入各乡村学校作宣讲报告。

近年来,由于受新冠疫情影响,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和生活秩序。但我始终在思想和行动上与上级党组织保致高度一致,充分发挥一名退役军人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疫情防控宣传,“疫”线值卡,捐助奉献都始终走在最前列。我深知,做为一名退役老兵和共产党员,就是要在国家危难时刻,发挥其本该起到的模范作用。
因为对文学写作的执着与热爱,无论是身在军营的青年时代,还是如今已是不惑之年,我都始终坚持笔耕不辍,用心用情用文字传递人间真情。弘扬正能量,为民鼓与呼,一直奔走在路上。近几年来,我的足迹遍及城乡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用敏锐的眼光去捕捉一个个正能量,鲜活生动的感人故事,继而通过手中的笔,以激情饱满的文字跃然纸上,呈现给大家。在我的笔下,既有乐于基层农村奉献,扶弱济困的优秀共产党员和村组干部:又有尊老,敬老,爱老,孝满东乡的模范典型;更有年过九旬对党忠贞不渝的抗美援朝老战士。

勇毅笃行,使命担当。做为一名共产党员,退伍军人,我将继续充分发挥自己的写作特长,始终践行初心使命,用手中的笔点赞新时代,讴歌新形象。“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我将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尽一份力。

饶晓辉,笔名:筱野,网名:竹林听雨,江西抚州东乡区人。1981年10月至1985年10月在福建厦门某部服役。1982年开始文学写作,先后在《解放军报》、福州军区《前线报》以及厦门、泉州等新闻媒介发表稿件。1992年南下广东汕头,就职于一家工艺进出口公司,任公司中层管理。期间,在《羊城晚报》、《汕头日报》、《特区晚报》等发表各类稿件千余篇,并被南方报业集团《汕头特区晚报》聘为特约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