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难忘的26连
作者/李阳
播音/麦子
2022年4月的一天,哈尔滨知青王立坚将我拉入宝泉岭26连微信的聊天室,这个朋友圈里有我兵团战友和中学校友。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我们在北大荒,共同走过一段青春岁月。历历往事,记忆犹新。

26连是一个带有时代印记的名字,宝泉岭农场是1950年4月,东北军区解放一团开荒建场,二师十五团26连是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时期农场试验站的部队番号。
1974年的国庆节,父亲把他用过的瑞士欧米伽牌手表和永久牌自行车送给了我,并深情的嘱托道:你已高中毕业,将要步入社会,投身于北大荒建设,希望你的人生能为父辈开创的农垦事业做出贡献。接过父亲送的礼物,我郑重的回敬父亲,您的话我牢记在心上。
那一天,我们去26连报到,石春贵连长和刘焕生指导员等人站在连部前,他们欢迎宝泉岭第三届高中毕业生来26连工作。从此,17岁的我成为了一名兵团战士。
我被分配到五排,也称试验排。石连长暂时安排我们几个男生先去六排(畜牧排)马车班工作。马车班班长高毅将我分给王生师傅,马车老板王生亲手教我套车、卸车、喂马、装车。每天去地里拉豆秸和洋草,用四齿叉子装满车。马车装载一捆捆洋草又高又宽,我坐在最上面,在返回的路上,道路坑洼,行车颠簸,我从马车上掉下来,那时候年青,动作敏捷,不当回事。
我曾记得,到工业四连(农场煤矿)拉煤路程最远。严冬季节,冰天雪地,来回行程20多公里。出发前将午餐备用的馒头和咸菜包好,放在怀里保温。下午日落后,返程路上浑身感觉很冷,我跳下了马车,跟着马车跑一程,运动的浑身发热,来抵抗寒冷。人生第一次体会到,意志坚强,不怕困难,风雪无阻,勇往向前。
冬去春来,连队开始种植试验田。我回到五排,肖求来排长,一位参加过抗战远征军老兵,湖南人,大高个,腰板笔直,身上保留着军人气质。声音洪亮,一口湖南话给我们分配工作,副排长李国杨身强力壮,干活总是冲在最前面,紧密配合肖排长的工作,连队的光荣榜上总会有他的名字。
试验排里女同志较多,班长是天津女知青张凤兰,待人热情,办事利落,工作负责。天津知青王广凤,肤白的脸型有点像电影《英雄儿女》里的王芳,说话带着微笑。我总感觉,天津女知青说起话来就如唱歌,别有韵味。上海知青王彩娣,在女青年中个子最高,说话慢声细语,总是笑眯眯,工作最认真。
五排有我同学的姐姐,万德富的大姐万凤兰,孙力的大姐孙为民,这两位大姐干起活来胜过男同志,在劳动中乐于帮助我们这些小弟、小妹。五排里还有我同班同学刘谟焕、王宝林、蒋国权、郭凌燕、李淑荣,同窗学友成为同连同排战友。
在试验田里劳作可是细活,精耕细作、分区种植,跟踪记录,分析对比,筛选优良品种,我们辛勤劳动的汗水换来了科研的硕果,为农场培育了优质高产的种子。
军垦老兵肖求来排长带领我们年青人进步成长。我们在广阔天地耕耘,在金秋时节收获,在劳动中结下友情。经过一个农业生产期,让我们深有体会,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
我熟悉的连队技术人员有4位,有伊江同学的母亲李本宁,郭凌燕同学的父亲郭恩俊,汤晓梅同学的三叔汤华君。我曾见过李本宁培育赤眼蜂,利用生物技术防治虫害,在10多年后,李本宁成为黑龙江省知名的农业植保专家;我常看到郭恩俊工作兢兢业业,严肃认真,待人和蔼可亲,幽默风趣,没有一点技术权威的架子;我看到汤华君与知青学习土壤化验技术,化验室一袋袋土壤是检测分析的样本。在上海人邓月琴技术员的化验室里,我第一次看到机械式手摇计算机,感觉很是稀奇,总想上手去尝试一下。


在26连的两年里,我只在连里工作。秋去冬来,看见五排有人要去海南岛南繁育种,很是羡慕。那时,只选派优秀的员工,郭恩俊技术员在大学所学专业是种子,他经常带队去海南岛南繁育种,一去就半年,妻子在家带四个孩子,日夜操劳很是辛苦。
那一年冬季。连队组织大会战,到湿地刨草炭土,农业生产要用草炭土拌氨水做成土化肥,名曰腐质酸铵。数九寒天,我们挥动着铁镐刨在冰冻土块上,震得手上的虎口发麻,一会就一身汗,不久就一身泥。劳动一天回到家,累的躺在热炕上歇一会,再吃饭。第二天,体力恢复又继续参加会战。
在“文革”年代没有农闲,有运动期间就更辛苦了,“天亮就出工,天黑才回家,到家吃晚饭,骑车奔连队,人人都到齐,开会又学习,夜里才入睡,明早再继续”。
又一年冬季。老职工吕振思,人送外号大鲫呱子,带领我和王宝林、王增祥三人,在试验站场院,给春播用的种子消毒。我们戴上口罩、穿上工作服,人工筛选和消毒处理一袋袋的种子。
每当大雪过后,王增祥用马尾巴做成套,系在铁环上,用它套鸽子。埋放在场院的雪地里,周围撒些玉米粒,空中飞来的鸽子,就会落在场院觅食,鸟为食亡的成语,可眼见为证。把被套住的鸽子处理干净,再涂抹点盐水腌制。工作休息时,在场院的小房里,我们挤在一起,围着铁炉烤鸽子吃。吕振思吃得高兴,广东口音的大嗓门讲起他曾经的故事,我们吃着鸽子肉,听得津津有味,小屋里充满欢声笑语。
1976年夏,我离开了26连,调到工业五连(木材厂)当工人。1978年我考上大学。大学毕业后,我回到农垦系统工作。在我负责黑龙江垦区绿色食品工作期间。每一次到宝泉岭农场,老邻居同学曲延辰驾车陪我去26连看一看。当年的场院不见,现已是商品楼。一条水泥路直通2公里处的26连旧址。我们路过五号地,双汇肉业企业进入眼帘。我站在老连部,环顾四周,当年的机修间、化验室、油库、水房、牛马舍犹在,这些红砖老房见证了岁月的沧桑。
北大荒宝泉岭是我的第二故乡,26连是我人生工作的起点,在这片黑土地留下我青春的足迹,更留下许多令人难忘的记忆。
现如今,赋闲在家,享受生活。很想同当年的战友和校友在宝泉岭农场相聚,回忆青春,聊起过往。虽然,我们相隔两地难得相见。但是,26连微信朋友圈成为相聚的地方,仿佛我又回到了26连的集体。在手机的微信里,追忆昨天的岁月,畅谈今天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