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看了正月十五的社火,就要开学了,不免有些怅然若失:年过了,节过了,好吃的,吃完了,又该起早上学了。家长好言相慰:小孩小孩你别愁,后头还有“龙抬头”。

“二月二”也叫“龙抬头”。正月忌讳动刀剪,人们都想赶在这一天把头发理一理,俗称“剃龙头”,借“龙抬头”吉时取一个吉兆,因此,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儿童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保佑孩童健康成长,出人头地;大人理发,叫讨“彩头”,辞旧迎新,鸿运当头。这一天,理发店都是顾客盈门,生意兴隆,等着理发的人挤挤挨挨,有时候要到深夜才能关门。
“二月二”还有咬“蝎子尾”的习俗。这时候,正值“惊蛰”节气前后,处于冬眠状态的昆虫和蛇、蚯蚓、青蛙等动物,随着天气渐暖,被春天的阳光惊醒了,奶奶举着事先准备好的木棍,两只小脚像圆规一样转来转去,对着各屋指指点点,口中还念念有词:“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蚰蜒别抬头。”然后,从房梁上挂着的竹笼里,取出攒下的几根干蹦蹦的麻花,让我们咬“蝎子尾”,说是这一天吃了麻花,一个夏天都不会被蝎子蛰了,一家人说说笑笑分享着这好吃的春节美食。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麻花绝对称得上是好吃的。它是用石磨磨出来的面粉和棉籽榨出来的毛油,通过拌、和、揉、搓成型后,放在柴火烧开的油锅里炸出来的。咸香可口的麻花经过咀嚼,咽进油水不多的肠胃。香,留在嘴里;甜,溢在心头。
转眼到了“二月五”,对我们小孩子来讲,那可是个快乐的日子,这一天就可以吃到平时难以吃到的炒黄豆和棋子豆啦。古语说:“二月五,炒黄土,家家锅里蹦豆豆。”寓意着农民对新一年好收成的期望。听母亲讲二月五吃炒豆子相当于吃虫子,吃了豆子,地里的害虫就会减少。
“二月五”吃炒黄豆,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武则天当了皇帝,惹恼了玉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内不准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面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早日解救玉龙,便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二月五这天,人们在炒豆粒时,发现金黄的豆子在锅中炒时,随着“啪啪”的响声爆开了花,立即醒悟,这不正是金豆开花吗?这时,家家便在宅院内摆上香案,把炒金豆开花的景象报告给了玉皇大帝。玉帝一看,便送了个大人情,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二月五炒豆子这一习俗便流传了下来。
当年母亲的头发浓密油黑,我们兄妹鲜嫩得像刚刚冒头的香椿芽。记忆里,不出正月,我就会跟着母亲扛着镢锨,提着竹篮,去后坡的高崖上去刨黄土,抬回家后把篮子里的土倒在院子里,用石杵墩碎,再拿筛子把细土筛出来。
母亲为了满足我们的口味,在二月五前一天,把上好的黄豆在盐水里泡一晚,第二天早晨拿到锅里温火炒熟,“吃了炒黄豆,吃穿不用愁”也成了人们相互传颂的民谚。我爱吃母亲做的炒黄豆,喜欢听铁锅炒豆粒的声音。在微火加持和锅铲的操持下,锅里的豆子争先恐后地蹦跳着,七嘴八舌地喧哗着,似乎在讲述着春天的故事。没等黄豆晾凉,放一粒在嘴里,“咯崩”一声脆响,感觉真爽。母亲说:多吃黄豆,骨头就长得结实。上学后从书本里我才知道黄豆是高蛋白食物,含钙量很高,富含赖氨酸和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的铁。黄豆所含的亚油酸,能促进儿童神经发育。
另一种美味就是棋子豆,看起来很象麻将里的骰子,它的做法也很传统,用面粉、食盐、鸡蛋、花椒叶子、芝麻、酵母和好面,发酵后擀成薄锅盔形状,再切成细条,最后把细条切成像骰子一样大小均匀的四方小面块晾在一边。我往灶膛添柴开始烧火,铁锅烧热了,母亲把筛好的土倒进去,不停地搅拌。随着温度的增高,锅里的黄土在铁锅里咕嘟咕嘟沸腾冒泡泡,再将棋子疙瘩倒进去搅拌炒制,棋子不接触铁锅,而是在高温的黄土里均匀受热,在母亲的翻炒中,那些小面块不断地膨胀着,噼噼啪啪响着蹦着,颜色很快由白变黄直到焦黄,浓郁的香味飘散出来,蔓延在整个院子里,微微的春风里伴随着一股淡淡的土香和丝丝面粉的清香味。开始出锅,把炒熟的棋子豆倒在簸箕上,簸出余土,再用干净布料将附在棋子豆上的白土擦净。这时,裹着黄土气息的美食,在多种工序的劳作下,大功告成。我围着锅台,流着口水,顾不上拍打衣服上的土屑,抓一把棋子豆吃进嘴里,脆生生、钢嘣嘣,真是越嚼越香,回味悠长,各家各户土炒棋的香味飘荡在满村满巷。
最有趣的是母亲做的菱形黍面炒棋,它比棋子豆要薄要大,怕高温,容易糊,往往放在最后来炒,用锅底的余火就可以炒熟。它们像小鱼儿一样跳进土里,不一会儿功夫,像变魔术似的挺着个大肚子出锅了。咬去一个角,对着大肚子一吹,便会发出清脆的哨声,趣味满满。
那时我们的零食不多,每次春节后开学了,会有段闹馋虫的日子,这时棋子豆就成了主角。它干脆香浓、爽口开胃、便于携带,不易变质,上学之前揣得衣服口袋鼓鼓的,一路走一路吃。上课中还能偷偷摸几粒塞进嘴里,发出清脆的声音,赶快捂着嘴巴只怕老师听到。土炒棋还是炫耀的资本,友情的信物。每到课间,小朋友们都拿出自家做的棋子豆互换着、逗哏着、嬉戏着,就像过年一样热闹。
是这些色泽金黄、香气四溢的土炒棋叩开了春天的大门,清明节的子福馍,端午节的粽子,六月六的煎馍馍,中元节的俯坨,中秋节的月饼便会一波一波接踵而至。土炒琪,吃的就是它的“土”气,吃的就是它融入到骨子里的对母亲做的家乡饭的迷恋和思念。每每有亲人外出,儿孙远游,家中父母长辈都要给炒制一袋带上,既不怕腐坏,又不耽搁行程,还能防止游子在他乡水土不服,以解乡愁。

如今,炒黄豆、棋子豆等零食作为一种产品常年在超市里售卖,已经没有季节之分了,它让我看到了母亲的影子,甚至闻到了母亲的味道。虽然花不了多少钱就能买到,但绝对买不到炒制过程中的那种乐趣。
原创作者:邓育秦
都市头条:张忠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