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意象
(郭培友诗歌创作谈十九)
(此文用作中国文苑诗词学院高级研讨班第一课课件)
各位诗友大家好!
课程的第一阶段,我们共同学习意象。关于意象,共设计了十节课,第一节课学习什么是意象,其后九节课学习意象怎样在诗中浮现。
第一课 意象
一.什么是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就古典诗词而言,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
而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
"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套用王国维先生的一句话即"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
二.意象的特点
意象具有写意性、跳跃性和模糊性的特点。
(一)诗歌意象的第一个特点:写意性。
如果把散文的“象”比工笔画:工笔细描,精雕细琢;那么诗的意象就是写意画:撮要勾形,几笔见意。
诗歌一般侧重于为情、理的表达,选择、使用物象,不拘泥于生活原形的完整和细节的逼真,有时甚至故意扭曲客观物象。
(二)诗歌意象的第二个特点:跳跃性。
是指在诗中随着着眼点的不同,意象也随着转换。
如杜甫的七绝: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人用空间意象“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西岭雪""东吴船”的迅速组接,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春天画卷。
意象的跳跃是靠诗人想象的翅膀来实现的。
就是那些用铺陈手法写出来的诗,其中的意象也不是精雕细刻出来的,而是多个速写意象的叠加、转换。
这种跳跃可以分为两种基本方式。
一是时间上的跳跃,指在诗中随着时间变换,意象也随之变换。
二是大幅度地跳跃,将不同时间和空间的人事景物用蒙太奇手法缀合组接在一起,构成一幅幅急速转换的意象流。
诗歌的意象转换却像江河滔滔,一泻千里。
这在抒情诗中表现特别突出,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
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这十二个意象,一个跃向另一个,不用虚词连接,前九个甚至没有谓语,直接并置。
叙事诗也是如此,如杜甫的《羌村三首》之一: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祭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噓欷。
从意象的转换方面看,诗歌的意象缺少时空的连续性、衔接性和事理的逻辑性,很少用虚词连接。
(三)诗歌意象的第三个特点:模糊性。
诗歌的主要魅力恰恰在意象的模糊性,正是这种多义性,成就了难以数计的含蓄隽永的优秀诗章。
不过,模糊性不是脱离本意象、天马行空船胡思乱想形成的,而是确定性和不定性的统一。
诗歌意象的模糊性是一种清晰的模糊性。即不是绝对模糊而是相对模糊,模糊之中也呈现某种清晰性。
如作为客观物象的“月”,就有圆月、弦月、缺月,有晕的月等多种形象。
听到它的音,看到这个字,不同的读者头脑中可能就会浮现出不同的“月亮”。
可以是圆圆明月,皎洁千里;
可以是一弯新月,亭亭玉立;
可以是独行夜空,幽冷孤洁;
可以是阴晴圆缺,世事难全。
就是同一个读者也可能因时因地不同,会有不同的“月亮”悬挂在他精神的天宇。
三、意象与意境的区别
意境是诗人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
意象和意境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的相同点是有"意"﹣﹣诗人主观感情。意向和意境是相互依存的,意象是意境的构成手段及途径。
意象或意象组合构成了意境,从而表达某种基调和氛围。
一种情况为一种意象构成一种意境,咏物诗大多如此。如贺知章巜咏柳》等。
另一种情况为多个意象组合而成。即多个意象构成一幅生活图景,形成一个整体意境。如马致远巜秋思》王维《山居秋暝》。
多个意象构成意境,这些意象之间必有相同的情感基调,并不是随便简单的叠加,简单的叠加构不成意境。
四、 着重强调两点
一是要注意意象之间的协调性。
比如"枯树老藤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如果把昏鸦换成了喜鹊,把西风如果换成了东风,换成了和风,就与与前后意象不协调,与秋思的意境不协调。
二是意象不可太多。
罗列太多的意象,就无法将笔墨集中体现某一个重点,而一首诗里面没有了你要主要表达的东西,那就一定只能是一盘散沙了。
特别是“写景诗”中,往往易出现这种情况。
这在我们中国文苑以往收到的稿件中,出现过的这些现象。
意象是诗歌大厦建筑的钢筋水泥,有人说没有意象就没有诗,是有一定道理的。
了解把握了意象,并运用到创作的实践中,就能矫正我们诗的无病呻吟、多愁善感和伦理说教式的议论及感叹。
了解到什么是意象,怎样才能使描写的文字具体而真切?怎样才能使描写的意象具有浮现出来的活动力呢?我们在后边九节课里逐步学习。
附:例古诗词常用部分意象(略)
作者简介
郭培友,山东泰安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国际诗词协会会员,《中国文苑》创办人、总编、诗词学院院长。创办“五刊一院”,即《中国文苑》《中国文苑海内外书画专刊》《中国文苑小说散文专刊》《中国文苑散曲》《中国文苑楹联》、“中国文苑诗词学院”。泰安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岱岳区诗词学会副会长、诗书画研究院院长。有散文、新诗、旧体诗在巜中华诗词》等多家平台发表。主要作品《郭培友诗歌创作谈》系列、《郭培友语句录》系列、巜郭培友微诗一百首》流传较广,影响较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