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三十年(1904),同官县改颖阳书院为颖阳小学堂,知县兼督学。三十二年(1906年),将颖阳小学堂改为高等小学堂。宣统三年(1911),又改为同官县两等(高等、初等)小学堂。民国元年(1912),将两等小学堂改为高等小学校。民国十一年(1922),改为县立第一高等小学,第二高等小学成立于陈炉镇。同年,陕西省政府取缔私塾,督办小学。民国二十年(1931),同官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奉令改为同官县立大成街小学,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改为县立陈炉镇小学。民国十六年(1927),同官县女子小学在南寺沟成立。民国十九年(1930),迁入县城文庙西侧县教育局院内。民国二十一年(1932)阿庄初级小学成立。民国二十三年(1934),女子小学设高级班,改为女子高级小学。民国三十一年(1942),女子小学与中山中心学校(县立一高)合并。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红土镇将关帝庙改建,成立红土镇中心小学。民国三十二年(1943),金锁镇在纸坊村成立金锁镇中心学校。民国三十三年(1944),同官有乡镇中心学校(高小)7所,初小94所。
一九三八年九月,我考进了同官县高级小学。在当时,全县先后成立了三个高级小学。同官县城高级小学称之为“一高”,陈炉镇高级小学称之为“二高”,黄堡镇高级小学称之为“三高”。同官县城的这个“一高”随后改称为“同官县立大成街小学”。
从这个学校上学开始,我便使用了父亲所定的“亚文”这个学名。到同官县城上学读书,对我这个距县城15里的乡村孩子来说,可以说是件非同小可的事。因为家乡有句谚语说:“离城一丈,就是乡棒”。所以我这个“乡棒”要到同官县城去上学就必须得打扮打扮。于是,母亲便把大哥在外地上学时穿过的一件有三个兜的中山服上衣,为我改做了一件制服。制服穿上到也非常洋气,但脚上的鞋虽然也是新的,可袜子却是用白粗布做的。尽管没有穿上一双所谓线织的“洋袜子”,但我还是高高兴兴地进城上学去了。
同官老县城,是个城区面积不到两平方公里的四方四正的砖包城。县城除了四座城门外,在东南角城墙上还有一座亭子楼。每每进城走到转弯处的三里洞时,我首先就看到那座高于城墙的亭子楼了。现在回忆起来还真有点幼稚可笑,每每快要进城的时候,我的浑身就紧张的不得了。以往曾跟随大人们到县城里跟过几次会(当时把进城赶集叫“跟会”) ,每次进城门时,看见那两个在城门口背着枪站岗的“粮子”,我心里就感到害怕。这种惧怕心理,直到我进城上学以后,还持续了很长很长时间啊。
同官老县城建立在漆水河西畔,在济阳山、印台山和北山之麓。县城依据那地势险要的三座大山,居高临下,直扼同官县的咽喉。县城北面的山头和山坡住满了人家。印台山、北山的旁边还有一座同官“宋塔”。同官宋塔以青砖砌成,平面为六边形,外观七层,高十五米,其层次由下而上逐层递减,外形为多层密德式枋木结构式建筑。塔的顶端有铁刹,塔刹由仰复莲座,覆和相轮、宝珠等组成。同官宋塔依山而建,位置较高,站在塔旁眺望,县城景观尽收眼底。
同官宋塔的临近处,还有座关帝庙。庙内因有一两个道人常住,所以香火不断。县城的四个城门上各有小城楼一座。东门外一片菜园,西门外有一口大泉,南门外水磨旋转,北门外骡马市场热闹非凡。城内街道规划整齐,瓦房鳞次栉比。南街和北街是商店,西街是衙门,东街属邮电。除了文庙与城隍庙外,城郊还有泰山庙、三里洞和孟姜祠等名胜。
我们的大成街高级小学座落城内东南角的大成街上。文庙在此,孔子圣位在此,故街名“大成”,校名“大成街小学”也理所当然。大成街小校是当时同官县颇具规模的公立正规高级小学。学校有宽阔的宫殿式的油漆红柱大门,环境优雅而清净。校门前是宽广的公共体操操场,与校内的建筑设施相协调。走进学校大门,一条笔直的道路像中轴线一样,把学校房舍对称地分割在两旁。走过学校最前边的一段院落,首先看到的是分列在两旁的校长室和管理室。再过一个院落,两旁则全是整齐的校舍。登上面对校门的三个台阶,迎面是一座高大的穿衣镜屏风,屏风仿佛随时都在检验着每个人的仪容仪表。我每每经过这座高大的屏风,都会自觉不自觉看看镜子里的自己。越过屏风,是一座别致的校园小广场。靠墙的两旁,各是一条有着木栅栏并带遮檐的宽走廊。两廊之间的广场院落,全以青砖铺地,平滑而整齐,这里是学生集会活动的场所。两廊的背面是学生宿舍,宿舍东称“和平村”,西叫“奋斗村”,再沿中轴线上两个台阶,则是一座过廊,过厅的两旁排列着四座刻着小格木花门窗的教室。穿越过后厅,是一座小院落,那里是教师办公室和教职工宿舍。学校的最后面是校内体操场。操场的正对面有一座戏台,戏台是唱歌和演剧的地方。操场上的设施不多,主要有篮球和网球两种,后来还增设了兴时起来不久的棒球。至于跳高跳远赛跑就随地挖个坑立个杆杆画个线线就成了。从学校的布局看,这是一座专门修建的规范性的学校,不是通常旧址新所改建的。但我感觉到,唯一美中不足之处的是宿舍“奋斗村”附近的厕所,不只是因为它建立在文庙大成殿的背墙后,更重要的是那一带脏乱不卫生,还因为那里听说曾经死过一个学生。因此,同学们都很讨厌那块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