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座不高的山,既没有寺庙,也没有道观。只因为在连绵的群山里,它是“筷子”堆里的“旗杆”,又形似龙头,人们便称它龙头山。
不知何时,龙头山上建起了一间青砖小屋,住进了一位白头发、白胡子、穿着道袍的50多岁的男人。男人在房前屋后开垦了荒地,种了些蔬菜,十天半月下一趟山,背回来米面油盐,就在这不高的龙头山上安居乐业了。
“哎——是咱这的人!”有人认识他。“不就是那邓家的老三吗?怕是跟儿子媳妇发生了矛盾,就自己一个人出来过了。
别说,穿上这衣服还真的像模像样呢?”
不知道怎的,男人竟然无师自通能预知未来了,这个青砖垒砌的小屋俨然成了龙头山上的神庙。而邓家老三也脱胎换骨,成了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神人。
能干啥?给老大不小的光棍们指点姻缘,给患病多年的老病号把脉诊病,有些天地不醒的傻孩子经过他神手的抚摸,再喝几口从后山流下来的天然泉水,竟然恢复正常。还有人丢了贵重的东西,也去求他指点迷津,只要能大概回忆起丢东西的时间和地点,他则可以准确的说出能不能找回,甚至连如果可以找回是在什么方位,靠着五行金木水火土的哪一个都完全了如指掌。
当地人就有点儿不服气了。这邓家的老三怎么可以这样厉害?也有人半信半疑,在去龙头山问事情的道路上胡言乱语。一个轻狂的小媳妇本来是拿了六个馒头的,想着他的水平也未必高,说话也未必灵验,就把四个馒头藏在路边的石洞里,只带着两个馒头去办事——她是要问自家的猪病了能不能看好?牛丢了能不能找回来?
没想到,他刚走进小庙前的路口,只听得邓家老三大喝一声:“那谁家的媳妇你就不要进门了!心诚则灵。你赶快回去看一下那四个藏在石洞里的馒头吧,老鼠已经吃掉了三个!”
小媳妇听他这样喊,吓的不轻,头也不敢抬,赶紧回去看自己的馒头。果然一丝不差:三个馒头踪影全无,沿路只剩星星点点的碎屑;最后那个馒头已经被咬开一个洞,若不是她及时赶到,也会命丧鼠口。从那以后,邓家老三就被称作“邓半仙”。

邓半仙还真有点火眼金睛本事呢,他的神机妙算渐渐被远处的善男信女们传说得有模有样了。人们说,他不用睁眼看,只摸着手就可以说清你从哪里来,想问啥事?并且可以百分百准确地给出结果——不管是不是人们想要的。
而更多时候,他只是垂眉低首,大半天不说一句话,只是一个劲摇头、叹气,若被逼问得实在不行,就机械地重复着意思差不多的话:“不敢说,不能说……”大概相当于“天机不可泄露”吧。
大雪封路那天,一个女人踉踉跄跄扑上山,“扑通”一声跪倒在邓半仙门前小院半尺厚的雪地里,她悲悲戚戚的哀嚎了一声:“半仙呐,你说我该咋办?”却见邓半仙眼不睁头不抬,只伸出右手,直直的指着山外的方向,神色凝重地说了一句:“阿弥陀佛,放手是岸。”
女人啥话也没说,决绝地转身,朝山下奔去。只是从她衣袖里“咣当”掉出一把明晃晃的杀猪刀,被雪光映衬得特别刺眼。
春暖花开,一个中年男人急匆匆赶到龙头山的小庙。焚香敬裱、鸣鞭响炮之后,他在邓半仙的面前长跪不起。“大仙,感谢你救了我一条小命啊。我那媳妇去年腊月下大雪那天走丢了。也怪我糊涂,不该在外面沾花惹草。前几天,我收到了她从山外寄回来的一封信,还有一份离婚协议,才知道了前因后果。大仙啊,若不是您指条明路,今春我的坟上就会长出青草了……她原打算是要我命的。”
这一次,邓半仙没有惜言如金,他露出一点点笑容,伸出右手对那小伙子轻轻的挥了挥,“你还年轻,回头是岸,浪子回头金不换哪!”
多年以后,有人问邓半仙:“你做了这么多积福行善的事情,阎王爷会给你加寿吗?”半仙不语,一阵山风吹过,只有胡须微微抖了抖。
风,掀动了挂在破旧砖墙上的一面锦旗,它微抖着身子,仿佛在嘚瑟大部分人都认识的8个字:心诚则灵,有求必应。

作者简介:萧军,祖居秦岭深处,自称云蒙山人。普通从业者,崇尚真善美。偶有习作于网刊或纸媒发布,愿结识更多良师益友。
发稿编辑:张灏楠